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古往今来 , 在历朝历代之中 , 从来不乏因功受赏者 , 有的人更是从白手起家变成了一品大员甚至封王封侯 ,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一位 , 在知州任上做了18年 , 在知府任上被雍正封为一等侯 , 而且乾隆年间还令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 。 重赏之中的奇迹

这种待遇和重视程度是许多封疆大吏都不曾有的 , 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 此人究竟有多大的功绩可以做到从一个从四品官员(知府)直接被封为一等侯爵 , 要知道在乾隆年间一等侯可是凌驾在九品十八级之上的存在 , 属于超品之列 。 再按照从古至今“公侯伯子男”的排序来看 , 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作为整个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死后被配享太庙的汉臣 , 在世时也最多是被封为伯爵(宣勤伯)而已 , 但当时封赏时他已经是正一品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辅了 。 所以按照常理来说 , 即使这位知府大人有如何的功劳 , 以从四品升为一等侯是奇迹中的奇迹 ,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雍正到底为何对其封赏之至?这一切都要从此人身世讲起 。


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此人当了18年知州 , 因自己的特殊身份 , 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

雍正剧照明室后裔 , 为国为民

此人名叫朱之琏 , 按照《清史稿》的记载 , 他是明朝皇室的后裔 , 但根据朱元璋为其25个皇子所定的字辈来看 , 并没有朱之琏这个“之”字辈 。 所以朱之琏如果真是皇室后裔的话 , 那么最多也就只是个远房或者旁支 , 例如是朱元璋的侄子或者兄弟等的后代之类 。 总而言之 , 当时的清朝认定他为明室后裔 。


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此人当了18年知州 , 因自己的特殊身份 , 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

朱元璋剧照

再来说说他的成长经历 , 史书对其出生年份未做详细记载 , 只说是出生于清朝康熙年间 。 根据史料的记载 , 他的祖父朱彝某在明崇祯时期洪承畴军队中任监军 ,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 , 也能看出朱之琏这一支实属明朝皇室的旁支 , 毕竟在明朝 , 是很看重宗族承脉一说的 。 松山之战中 , 洪承畴大败于清军 , 身为监军的朱彝某也被俘虏 , 最后同洪承畴一起投降了清朝 , 满洲八旗制度建立后 , 隶属于汉军镶白旗 。 但是在皇太极、顺治、康熙时期 , 并不知道朱彝某以及朱之琏是明朝皇室的后裔 。

朱之琏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取得进士及第 , 并在同一年奉命担任亳州知州 , 在这里我给大家普及一下知州的概念 , 知州一词始出自北宋初年 , 其一开始之意为“权知某军州事” , 意思就是把朝中重臣充任地方各州长官 , 是一种暂时性的职务 , 品级上并无定例 。 直到明清时期 , 知州才成为了正式官职 , 并且与北宋时期的知州之意相差甚远 。 清朝的知州只管行政事务 , 并且在品级上有了定例:从五品 。


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此人当了18年知州 , 因自己的特殊身份 , 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

亳州关帝庙绝请托 , 寡宴会 , 治梗顽 , 不累民 , 重农桑 , 铁面无私 。

在亳州任上的朱之琏 , 将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官当作毕生事业来做 。 在走马上任之前 , 他的好友曾经劝其不要前往亳州任职 , 因为当时的亳州其实是一个民风非常强悍之地 , 人人重武轻文 , 历任知州都难有解决之法 , 好友的担心并没有让朱之琏退却半步 , 他认为凡事都有因果 , 任何人都有向善的一面 , 所以不能对任何一事一地一人存有偏见 , 他坚信自己能处理好与亳州百姓之间的关系 。 上任第一天 , 朱之琏并非像其他大部分官员一样开个欢迎仪式什么的 , 而是身着便衣行走于州府各个乡村之间 , 通过探访民情的方式对亳州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 熟稔于心之后 , 朱之琏通过严惩恶霸重治无赖的方式还亳州百姓一片清明 。

亳州百姓对这个与以往知州不一样的朱大人 , 有着格外的好感 , 于是由亳州地方的乡绅集资破例为朱之琏建立一座生祠以示敬仰 , 此举令朱之琏深觉惶恐 , 认为自己何德何能可以得到如此抬爱 , 但百姓们的热情十分高涨 , 于是他改变原先想拆掉生祠的想法 , 转为将祠堂变为书院 , 以供亳州百姓们读书所用 , 这一举措更加让其清官形象根深蒂固 。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 , 在政绩方面卓有成效的朱之琏被擢升为正五品安庆府同知 , 在亳州待了整整十五年的朱之琏将亳州管理得井井有条 , 亳州百姓们自然是舍不得他离开 , 亳州知府曾经想申请让其留任 , 但百姓们最后觉得朱大人虽然被调走 , 但是是升了官 , 我们不能耽误朱大人的前程 , 最终朱之琏还是从知州任上被调走 , 临行之时 , 百姓们拿着诸多美食蔬菜送别他 , 令朱之琏感动不已 。


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此人当了18年知州 , 因自己的特殊身份 , 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

朱公书院

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 亳州突发大水 , 百姓流离失所者甚众 。 当时的安徽巡抚刘光美为了尽快让百姓尽快度过难关 , 于是将在亳州颇有威望的朱之琏又调回了亳州 , 再一次回任亳州知州的朱之琏 , 看到百姓身陷苦难 , 心痛如绞 , 他一方面申请朝廷救济 , 另一方面快马加鞭向周边州府求援 , 每日灾情第一线上必然有他朱之琏的身影 , 这次难关在他不舍昼夜的努力之下 , 终于平息 。 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 , 将亳州重新恢复往日安宁之后 , 朱之琏又一次被调回安庆任同知 , 最后官居从四品正定知府 。 拜封侯爵 , 世袭罔替

1724年(雍正二年) , 雍正继位后将从四品的朱之琏赐封为“一等侯” , 并且将其原本的汉军镶白旗抬入到上三旗中的汉军正白旗 , 这个消息震惊了朝野 , 大臣们都不知道雍正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 , 因为按照清朝的旧制 , 除了皇亲国戚之外 , 有功之臣被封爵位最高也就是公爵 , 而朱之琏能到侯爵还是位列一等 , 实在令人想不通 , 关于雍正为何在继位之初就封朱之琏为一等侯爵 , 在我看来 , 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此人当了18年知州 , 因自己的特殊身份 , 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

朱之琏雕像

第一 , 树立贤名 。 前文说到 , 朱之琏是明室后裔 , 而且在康熙去世之前 , 这个身份都没有得到任何认证 。 而众所周知的是 , 清朝是取代了明朝而存在于世的 , 那么善待明室成员就成为了一种博取贤名的手段 。 所以早在康熙去世的那一年(1722) , 雍正便着手命人搜寻明室后裔的足迹 , 最终锁定了朱之琏此人 , 封朱之琏为一等侯 , 是雍正为自己树立“贤德之君”的重要举措之一 。 至于朱之琏为何以从四品擢升为凌驾于正一品之上的一等侯 , 这并不是雍正所需要深思熟虑的 , 相反这种差距化越大越能体现出他的不拘一格用人才之意 。

第二 , 自身政绩 。 相信看到这里 , 大家都明白了朱之琏虽然是以知州之职踏入仕途 , 但他将自己的这份职业看作是终生事业来做 , 在任期间 , 体恤民众下属 , 致力于民生大计 , 得到了上级的一致好评 , 也受到百姓的一致爱戴 , 虽然官小势微 , 但所做之事足可撼动天地 , 所以这也是雍正拔擢其为侯爵之因 。 试想 , 如果换做是随便的一个明室后裔或者是毫无政绩之人 , 雍正怎样封赏都毫无根据可言 。


此人当了18年知州,因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此人当了18年知州 , 因自己的特殊身份 , 在知府任上被封一等侯// //

亳州花戏楼

?第三 , 江山稳固 。 从清朝统治的层面考虑 , 雍正继位之初朝局还尚未明朗和稳定 , 雍正优待明室之做法不仅树立贤德之名 , 更是稳定明室之心 , 此举对于大清的统治大有裨益 , 所以在这方面 , 品级差异化在巩固统治方面根本不值一提 。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考量 , 最终朱之琏被擢升为一等侯 , 而且赋予其祭祀明皇陵之权 。 到了乾隆年间 , 为其爵位定为“一等延恩侯” , 并且世袭罔替 , 其爵位到了清朝宣统年间尚存于世 。 抛开雍正的个人考虑因素 , 朱之琏在为官之道上 , 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 , 他是安徽亳州在任时间最长的知州 , 两次加起来长达18年之久 , 屡助亳州百姓度过难关 , 直到如今亳州还留存他的书院 , 供后人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