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吴起认为 , 兵不在多而在"治" , 他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 , 组建一支精锐部队 , 名叫武卒 , 并最终得以施行 。 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 , 衣三属之甲 , 操十二石之弩 , 负矢五十 , 置戈其上 , 冠胄带剑 , 赢三日之粮 , 日中而趋百里 。 中试则复其户 , 利其田魏武卒宅 。 "也就是说 , 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 , 手执长戟 , 腰悬铁利剑 , 后负犀面大橹 , 50弩矢和强弩 , 同时携带三天军粮 , 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 , 才可以成为武卒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魏武卒的编制让各诸侯国几乎无法模仿 , 因为除了魏武卒之外 , 再也没有什么地方 , 再也没有别的诸侯国使用完全由步兵组建的兵团 , 不是没有条件 , 不是没有能人 , 主要是在以战车为王的时代 , 谁也没有这个胆量 。 武卒的编制 , 五人为伍 , 设伍长一人 , 二伍为什 , 设什长一人 , 五什为屯 , 设屯长一人 , 二屯为百 , 设百将一人 , 五百人 , 设五百主一人 , 一千人 , 设二五百主一人 。 其中 , "二五百主"也称"千人" , 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 , 类似的一个团 。 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 , 设将军一人指挥 。 这种编制 , 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 , 能达到如脑使臂 , 如臂使手 , 如手使指一样 。 即便是战败了 , 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 , 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 , 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吴起组建了武卒后 , 聘请了类似"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专职教练 , 对这些军事基本素质较高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 , 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 。 在训练中 , 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 "一人学成 , 教成十人;十人学成 , 教成百人……万人学成 , 教成三军" , 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 。 此外 , 和一般军队不一样的是 , 魏武卒几乎从一组建 , 就是由实战中训练出来的军队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这支部队一共多少人呢?《 吕氏春秋 ·用民》称颂"吴起之用兵也 , 不过五万" 。 《尉缭子·制谈第三》说:"有提七万之众 , 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 "据杨宽统计:"战国时代 , 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 。 "(《战国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页) , 而魏武卒最鼎盛的时候 , 满员大概也不过二十万人左右 , 可以说是精兵中的精兵 。 魏武卒是战国前期魏国名将吴起训练的精锐重步兵 。 荀子曾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 , 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 锐士 。 ······遇之者 , 若焦熬投石焉"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入选武卒的士兵 , 生活好 , 待遇高 , 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 , 还奖田宅房产 。 当然 , "吃了别人的口软 , 拿了别人的手短" , 部队的纪律也是十分严格的 , 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 , 否则严惩不贷 。 有一次 , 吴起领兵和秦人作战 , 两军尚未击鼓交锋 , 不待上级令下 , 有个士卒充分发挥"主动工作"的精神 , 勇猛地冲上前去杀了两个敌人回来 , 脸上刚泛起得意的笑容 , 就被吴起下令"立即斩了" 。 吴领导的理由是:"他虽然很勇敢 , 但不是按命令行事 , 触犯军纪 , 必须斩首 。 "吴起不仅讲求重罚 , 更注重重赏 , 他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 , 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奖励 。 对立有大功的不仅升职提拔 , 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重赏 ,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 一人立功 , 全家光荣的想法应该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虽然魏武卒的训练很艰苦和选拔标准非常挑剔 , 不过一旦成为武卒就能享受优厚待遇 。 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 , 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 , 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 。 "武卒"制设立之初 , 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 , 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 , 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 "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同时 , 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 , 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 。 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 , 享受更好的待遇 。 通俗地讲 , 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 , 从实体到精神 , 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魏舒方阵的总体由五个互相掩护的大方阵组成 , 《左传》称为"五阵" , 但其中最前边的一个方阵(前拒)是为了诱敌而设 , 所以它的本体实际只是四个方阵 , 按前、后、左、右配置 , 中间是空的 。 这大体就是当时战车部队的行军队形 , 可能在厄道里无法展开 , 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队形了 。 这种"五阵"可以在狭窄地形上直接由行军队形展开为作战队形 , 减少了冗长的布阵时间 , 自然是很优越的 。 我国的第一个步兵战斗队形带有浓厚的车战色彩 , 正因为如此 , 才受到长于车战的翟(狄)人的嘲笑 。 《左传》总结此次战斗胜利的原因是"崇卒也" 。 所以 , 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 , 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公元前409年 ,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 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 , 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 。 次年 , 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 , 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 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 。 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 , 沿河修建防御工事 , 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 。 在与秦军作战期间 , 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 , 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 , 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 。 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 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 , 并在此设立西河郡 。 经翟璜推荐 , 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 , 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 , 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 , 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 , 吴起以五万魏军 , 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 , 骑三千 , 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战国时期精锐部队拥有很高的、武卒、魏武卒// //

公元前405年 , 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 , 杀死齐军三万 , 次年 , 攻入齐长城 , 齐庭震恐 。

公元前354-前350年 , 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 , 虽为齐败于桂陵但却于于次年败齐于襄陵 , 败秦于定阳 。 公元前341年 , 马陵之战爆发 , 魏武卒遭齐军伏击 , 主将庞涓战死 , 魏国衰落 , 魏武卒元气大伤 , 威风不再 。

公元前293年 , 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 , 斩首24万 , 魏武卒损失殆尽 , 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