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珠儿子忆母亲:不尽往事红尘里
上官云珠儿子忆母亲:不尽往事红尘里// //
口述:韦然
文:李菁
上官云珠儿子忆母亲:不尽往事红尘里// //
“上官云珠” , 这是一个曾经在中国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 。 她塑造的许多角色 , 已经成为铭刻在一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经典 。 但谁又知道 , 在这些令人炫目的光环背后 , 却又是一个个说不尽的辛酸的沧桑往事?比起她在荧幕上演绎的那些哀怨的角色 , 上官云珠自己的真实人生故事 , 缠绕着大历史与人性之间的错综复杂 , 更令人喟然长叹 , 黯然神伤 。
低调平和的韦然 , 正式的身份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编辑 , 负责上海地区的业务 , 却又经常被熟悉的电影界长辈介绍 , 参加电影圈的诸多纪念活动 。 回忆起美丽的母亲 , 美丽的姐姐 , 那些经常让韦然红了眼圈的往事 , 已滤去了最初的剧痛 , 转而成为一种淡淡而持久的忧伤 。
上官云珠儿子忆母亲:不尽往事红尘里// //
母亲之死
1968年12月的一天 , 我突然接到姐姐的来信 , 让我马上回上海一趟 。 那一年 , 我只有17岁 , 刚离开北京到山西农村插队还不到一个月 。 我心神不安地上了火车 , 不知道已经支离破碎的家 , 又出了什么事 。
一路颠簸到上海 , 迎接我的是这样一个噩耗:11月22日凌晨 , 母亲跳楼自杀 。
1966年 , 正在江西农村参加“四清”的母亲得了乳腺癌 , 回上海做切除手术 。 手术很成功 , 她身体恢复得也很快 。 此时《舞台姐妹》已被定性为“美化30年代文艺黑线的反面教材”而遭重点批判 , 母亲与导演谢晋、电影女主角竺春花的原型——袁雪芬等被牵连 。 所幸那时有医生的干预 , 她才被留在医院 , 没有过早被卷进那场险恶的政治浪潮 。
但是两个月后 , 母亲又突然昏倒 , 检查结果表明 , 病变组织转移到了大脑 。 接下来她又做了一个大手术 , 从十几小时的昏迷状态下苏醒过来后 , 几乎不认得任何人 。 直到一个月后 , 母亲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 告诉我她已经认得300个字了 。
而此时 , 外面的形势变得更险恶 , 她参演的《舞台姐妹》与《早春二月》成了文艺界的两株“大毒草” , 母亲一瘸一拐被赶出医院 。
此后的两年 , 对母亲来说是黑色的岁月 。 她出院不久就被逼去电影厂上班 , 所谓“上班” , 其实就是要每天去“牛棚”报到 , 那时她的身体 , 还远未恢复到健康状态 。 在那里学习、劳动、写交代材料、受批判 。
50年代初 , 母亲与其他文艺界人士一道 , 曾被毛泽东数次接见 , 这一度曾保护她免遭“右派”的命运 , 但“文革”一来 , 这却又成了她最大的罪状之一 。 出事前一天 , 1968年11月22日 , 母亲又一次被传唤 , 两个外调人员和厂里的造反派轮番逼问她 , 要她承认参加了特务组织 , 并利用毛主席接见她搞阴谋 。 母亲不承认 , 他们就脱下鞋用皮鞋底抽她的脸……回到“牛棚”时 , 母亲的脸被打肿 , 嘴角流着血 , 目光呆滞 , 身体不停地颤抖 。 同被关在“牛棚”里的黄宗英和王丹凤阿姨看她被打成这样 , 马上端来热水安慰她 , 但母亲始终一句话都没说 , 只是不住地哆嗦 。
当天晚上回到家里 , 母亲被造反派勒令写交代材料 。 也许她实在害怕即将到来的又一场羞辱与磨难 ,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 , 她从四层楼的窗口跳了下去……
在母亲去世后的这么多年里 , 我曾无数次想起这残忍的一幕 , 我相信母亲在纵身跳下的那一刻 , 内心一定充满了彻骨的绝望 。 那时候 , 她不知道我和哥哥的下落 , 追求革命的姐姐到上影厂给她贴了大字报 , 她身边的那个男人也没有为她遮挡一点点风雨 。 在我看来 , 很多“文革”中自杀的人 , 并不仅仅因为外界的羞辱、事业的中断或前途的渺茫 , 家庭的冷漠与不幸 , 也是促使他们告别世界的原因之一 。 母亲的内心 , 已没有了一点点的温暖与光亮 , 除了死 , 她还能选择什么?
那一年 , 母亲只有48岁 。
明星的诞生
上海 , 是母亲结束生命的地方 , 也是她当年事业开始、转变人生的地方 。
1920年 , 母亲出生在江苏江阴长泾镇 , 是家中第五个孩子 , 原名叫韦均荦 , 又叫韦亚君 。 舅舅的一位同学叫张大炎 , 是同乡一富绅的儿子 , 他原来在上海美专学西洋画 , 毕业后在苏州做美术老师 , 母亲也在那里上学 。 张大炎一直很喜欢比自己小9岁的同学妹妹 , 也照顾有加 , 不久母亲有了身孕 , 他们只好结了婚 。 17岁那年 , 母亲生下了我的哥哥 , 为此她中断了学业 , 回家乡做了富家的儿媳妇 。
1937年抗战爆发 , 他们的家乡遭轰炸 , 我的一个姨妈被炸死 , 母亲跟着张家逃难到了上海 。 刚到上海的母亲 , 为谋生 , 到巴黎大戏院(今淮海电影院)边上的何氏照相馆当开票小姐 。 母亲有南方女子的乖巧 , 又聪明大方 , 何氏照相馆经理何佐民十分器重她 。 他从霞飞路上给母亲买了时髦衣服 , 还为她拍了许多照片放在橱窗里 , 以作招牌 。
何佐民原是明星影业公司的摄影师 , 跟上海电影界人士来往密切 。 当时影业公司老板张善琨与红极一时的女星童月娟因片酬产生矛盾 , 张老板故意想捧母亲 , 准备让她取代童月娟出演《王老虎抢亲》 。 导演卜万苍觉得“韦均荦”的名字太过拗口 , 于是取了个“上官云珠”的艺名 。 虽然不久张老板与童月娟重归于好 , 母亲又被换了下来 , 但那也由此成为母亲进入上海演艺界的起点 。
母亲与反对自己演戏的张大炎的分歧越来越多 , 我的大姨是知识女性 , 终身未嫁 , 一直鼓励母亲要独立、走自己的路 。 1940年 , 母亲离了婚 , 张大炎带着哥哥回到老家 。
第二年 , 母亲拍摄了她的电影处女作《玫瑰飘零》 , 这一年又相继拍摄了许多当时非常流行的“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类文艺片 , 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 。
1942年 , 母亲加入“天风剧社” , 在此结识了成为她第二任丈夫的姚克 。
姚克是苏州人 , 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 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文坛的才子 , 回国后与鲁迅来往密切 。 鲁迅去世后 , 姚克就是10位抬棺者之一 。 姚克后来热衷于戏剧 , 1941年 , 他写的《清宫怨》问世 , 这部戏吸引了很多著名演员加盟 , 虽然母亲只在剧中演一个没有几句台词的宫女 , 但不知凭什么吸引了名气远远大于母亲的姚克 。 1944年8月 , 母亲生下了我的姐姐姚姚 。
此时的母亲 , 已是众人眼里的“大明星” 。 她的事业一帆风顺时 , 感情生活却再一次遭遇危机——这一次问题出现在姚克身上 。 在母亲到天津、济南、青岛等地巡演时 , 姚克在上海爱上了一个富家女 。 母亲闻讯后立即决定同姚克离婚 , 不满两岁的姚姚姐就跟了母亲 。
在姚克离她而去后 , 母亲曾与蓝马有过一段感情 。 蓝马是一个好演员 , 也是一个好人 , 但大家都觉得他们两人不合适 , 蓝马是典型的北京人 , 比较粗放 , 两人最终还是分了手 。
很多人认为 , 母亲的演技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 还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所拍的那些电影 , 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 , 它们后来都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 , 母亲在这些影片中塑造了性格各异的形象 , 也使她在影坛上的地位更加确立起来 。
我对母亲以前在电影界的地位并无多少概念 , 直到这些年 , 我看到无数观众仍在怀念她 , 赞颂她 , 我才渐渐意识到 , 母亲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艺术家 。 沈浮导演曾对我说 , 母亲排《红旗歌》时有一幕 , 她一个人站在台上有一大段独白 , 其实母亲个子很矮 , 只有一米五几 。 但沈浮说 , 你妈妈一上台就能把台子压住 , 别的演员上来就没这种感觉 , 个子高也没用 。 也有很多被湮灭的女演员 , 她们曾经得到过各种各样的机会 , 但并没有持久 。
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 , 但她感悟能力强 , 有创造力 。 她也很会处理在电影界的各种关系 , 后来有人要拍母亲的电视剧 , 我在这个圈里的一个好友劝我放弃这个念头 , 他说个人传记最难拍 , 因为文艺圈里关系复杂 , 拍电视剧总要涉及很多人 , 他们以什么样的面孔出现?一旦不合适 , 有些人的亲属就会出来纠缠不休 。 我把这个意见反馈给上海筹拍这部戏的人 , 结果他们回话说:我们调查过了 , 你妈妈没有一个敌人 , 完全可以摆脱开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 写她的艺术造诣、写她的人生道路 。 我想母亲的成功与此也有关系吧 。
荣耀与辛酸
1951年 , 我的父亲程述尧与母亲在上海“兰心大戏剧”举行婚礼 , 成为母亲的第三任丈夫 。
父亲出生于北京一殷实之家 , 毕业于燕京大学 , 与黄宗江、孙道临都是同学 , 也是学校文艺舞台上的活跃分子 。 1937年“七七事变”后 , 日本人跑到燕京大学扣留了司徒雷登等人 , 也逮捕了一批进步学生 , 其中就包括我父亲 。 其实父亲算不上“进步” , 因为真正“进步”的学生早就去西山了 , 他充其量也就算是个“活跃分子” 。 父亲被关在沙滩红楼地下室(注:当时日本宪兵司令部所在地)一个多月 , 后经亲友斡旋才被解救出来 。
毕业后 , 父亲在中国银行做行长的英文秘书 , 有一份很不错的薪水 。 他就用自己的工资资助那些朋友的戏剧活动 , 他组建了南北剧社 , 自己担任社长 , 丁力、黄宗江、卫禹平、孙道临、于是之、黄宗英等都是剧社成员 。
1946年 , 父亲与黄宗英结婚 。 不久黄宗英去上海拍戏时结识了赵丹 , 向父亲提出离婚 。 父亲不甘心就这样结束 , 从北京赶到上海 。 父亲追到上海也没有挽救住这一段婚姻 , 却从此就留在了上海 , 后来做了“兰心大戏院”的经理 。
父亲与黄宗英离婚后 , 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并没有因此受影响 。 父亲与母亲结婚后 , 也与赵丹、黄宗英保持着正常交往 。
我小时候在上海电影剧团的托儿所 , 和黄宗英的儿子、寄养在她家的周璇的儿子都在一起 , 有时候赵丹家的保姆也会把我接到他们家 , 下了班后父亲再到他们家接我 , 一切都很自然 , 那种关系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 好像不太容易理解 。
上世纪60年代 , 母亲到北京来开会 , 爷爷带我到宾馆等他们到来 。 那些演员们坐在大厅里 , 有人介绍说:这是程述尧的父亲 , 上官云珠是他的儿媳 。 大家开玩笑说:“还有一个儿媳妇呢!”黄宗英站起来 , 给我爷爷鞠了一躬 , 大家哈哈一笑 。 那个时候 , 电影圈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四分五裂 , 1950年 , 父母新婚到北京看望我的爷爷、奶奶 , 正值孙维世与金山结婚 , 母亲带着我姐姐 , 江青带着李讷还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
1952年 , 全国开展“三反”运动 , 有人揭发父亲贪污兰心剧院的款项 。 父亲平时就是大大咧咧的一个人 , 他以为数目不多 , 承认下来将钱补上就可以尽早摆脱麻烦 , 于是母亲从家里拿出自己的800美元和两个戒指送到剧院 , 作为“赃款”退赔 。 父亲显然太天真了 , 虽然这件事情后来被证明是诬告 , 但这样一来 , 他就被彻底打上了“贪污犯”的标签 。
当时母亲正进行着将自己从旧上海的明星脱胎为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 为灾区筹款义演、劳军义演 , 她每次都积极参加 , 甚至劳累过度 , 得了肺病 。 此时此刻 , 她不能容忍父亲的“错误” , 于是坚决提出离婚 。
很多父母当年的老朋友谈及此事 , 认为只有父亲程述尧与母亲最合适 。 当母亲要与父亲离婚时 , 周围的朋友们组织起来 , 轮番说服母亲 , 当母亲有些回心转意时 , 父亲却犯起了大少爷脾气 , 坚决不同意 。 这段婚姻维持了不到两年 , 又以失败结束 。 他们离婚时 , 我只有1岁多一点
很快 , 母亲与上影导演贺路有了她最后一段感情 。 贺路对母亲心仪已久 , 父母感情还很好的时候 , 他租了我们家的一间房子 , 中午交饭钱在我家吃饭 。 当父母之间产生裂痕时 , 他“适时”地出现在母亲的生活里 。 贺路井井有条 , 或许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亲那种粗枝大叶的性格对母亲形成的缺憾 。
不过他们之间并没有结婚 。 这是一段不被祝福的感情 , 母亲也很快就后悔 , 但那时已经进入到50年代 , 组织上也不允许她再闹出更多的风风雨雨 。
按我的理解 , 我一直觉得贺路是生活在阴影里的人 , 这么多年来 , 他崇拜母亲 , 但与母亲在一起不久 , 母亲便失去了她曾经令人仰视的位置与荣耀 , 曾经的光环并没有照耀他多久 , 相反给他的却是一场灾难 。 一次体检时他查出了癌症 , 结果一周后他就去世了 。
悲欢离合
父母离婚时 , 只有1岁多的我被判给父亲 。 不久 , 父亲也结了婚 , 父亲的第三任妻子是以前上海社交界的名女人吴嫣 。 她以前是上海滩著名的“玲华阿九” , 解放前协助潘汉年在上海做地下工作 , 在电视剧《潘汉年》里 , 还有以她真名出现的一个角色 。 解放后 , 在潘汉年的亲自安排下 , 成了文化局的一名干部 。
父亲与吴嫣的婚姻也并不那么幸福 , 因为北京的程氏家族难以接受父亲娶了这样一位“茶花女”式的人物 。 父亲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 , 而吴嫣在政治气氛宽松后又慢慢与她原来的“姐妹”热络起来 , 对父亲照顾得并不是很周到 。 77岁那年 , 父亲去世于上海 。
因为父亲的再婚 , 4岁时 , 我被送回到北京的爷爷、奶奶家 。 我是程氏大家族的长孙 , 爷爷、奶奶和叔叔们对我都很好 , 但我从来没有享受过与父母一起生活被宠爱的那种快乐 。 在我看来 , 即便是父母的责骂 , 也是一种与父母之间令人渴望的交流 。 可惜 , 这一切我从未拥有过 。
母亲虽然不和我生活在一起 , 但我能感觉得到她对我的宠爱 。 1962年 , 她来北京拍《早春二月》 , 与孙道临、谢芳、谢铁骊等几位主创人员都住在白塔寺电影局招待所里 , 母亲把我接到剧组里 , 利用一切机会 , 增加母子之间的交流 。 后来赵丹也来到了剧组 , 周末 , 他们一起去王府井买东西 。 很多人围观他们 , 他们走到哪儿大家就跟到哪儿 。 孙道临来了 , 坐公共汽车去后海 , 乘客也都围观 , 我那时也十几岁了 , 多多少少有些排斥心理 , 虽然一起上车 , 他们坐在前面 , 我远远地站在后面 , 装作不认识他们的样子 。 为此 , 孙道临还向母亲“抗议” , 说我不愿意跟他们在一起 。
现在回想起来 , 在母亲四十几岁时 , 她也许想到自己的未来 , 希望我和她在一起 , 母亲对我的母爱也越来越多地流露出来 。 10岁那年我回了上海 , 周一至周六在母亲家住 , 周日去父亲家 。 那段时间 , 小时候没有得到的母爱得到了些许补偿:夏天洗完澡后 , 她搂着我坐在阳台上给我讲故事 , 或是带我和姐姐到附近散步 。
母亲断断续续给我写过一些信 , 她喜欢用绿色的墨水 , 微微右斜的字体 , 可惜这些信件 , 以及妈妈的照片后来都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被烧毁了 。 这几年母亲的照片都是我断断续续从她以前的朋友那里搜集来的 。 父亲去世后 , 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 , 也看到了当年母亲在台历上留给他的只言片语 , 这对我来说 , 是母亲留给我最后的纪念 。
我的姐姐姚姚虽然和我是同母异父的姐弟 , 但我们之间的感情非常好 。 父亲当年也对姐姐视若己出 。 即便离婚后 , 姐姐还经常来程家找她的这个“爸爸” 。 姐姐虽然留在母亲的身边 , 但她在家里很孤独 , 母亲对她很严厉 , 与继父的关系也不好 , 所以特别喜欢我这个比她小7岁的弟弟 。 1955年 , 我要回北京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 离开前 , 姐姐特地领我到照相馆拍一张合影 , 照相时我总是不笑 , 姐姐就挠我痒痒 。 这张表情不太自然的照片 , 成了我们姐弟之间永远的回忆 。 有一年暑假我回上海 , 下了火车后先到父亲家 , 正在洗澡 , 姐姐兴冲冲赶过来 , 不管不顾地冲进卫生间抱住我 , 弄得自己也是一身水 , 她那种高兴劲溢于言表 。
姐姐原来学钢琴 , 后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周小燕学习声乐 。 母亲自杀那年 , 她再有一年就毕业了 , 我在校园里见到了她 , 她第一反应是特别高兴 , 拉我到琴房 。 琴房是在学校角落里一座两层的小楼 , 进了琴房 , 她关上门 , 抱着我就哭 , 说:妈妈没了 。
母亲的后事 , 是姐姐、燕凯一起处理的 。 燕凯是姐姐的男朋友 , 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 他出身高干家庭 , 父亲是华东局的一个领导 。 燕凯长得高高大大 , 喜欢穿黑大衣 , 是女同学眼里的白马王子 。 他和姐姐在学校里 , 轰轰烈烈、旁若无人地热恋着 。 燕凯高兴起来 , 可以抱着姐姐在校园里转圈 , 晚上两人就住在学校的琴房里 。
燕凯在学校里也是位激进分子 , 和于会泳的造反派不合 , 后来“中央文革小组”选择了于会泳 , 燕凯一下子成为对立面 。 1970年3月8日 , 燕凯在关押自己的房间里 , 用剃须刀同时割破了手腕和脚腕上的动脉 , 结束了24岁的生命 。 姐姐再一次面对又一位亲人的非正常死亡 。
一年后 , 姐姐慢慢从燕凯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 。 这时 , 她认识了常来父亲家做客的一对父子 。 儿子开开长相有点像燕凯 , 他虽然比姐姐小10岁 , 但也读了很多书 , 很讨女孩子喜欢 。 他的生母早年去了美国 , 但一直与他保持联络 , 姐姐便利用这个渠道 , 设法与生父姚克联系 。
1972年冬天 , 在毕业体检中 , 姐姐被查出怀有7个多月的身孕 , 第二天便从上海消失了——我后来才知道 , 她在体检第二天便和开开到了广州 , 想搭车前往深圳偷渡出境 。 但开开被边防军抓获 , 在旅店里苦等的姐姐因为没有实施叛逃、又有身孕 , 被学校领回 。 1973年1月17日 , 姐姐生下一男孩 , 这个孩子很快被这个医院的医生夫妇领养 。
上海音乐学院原本准备将姐姐分配到上海乐团的合唱团 , 出事后 , 学校取消了原来的计划 , 决定将她分出上海 , 去黄山农场 。 但姐姐以身体不好为由 , 坚决拒绝离开上海 。 学校后来又让她去湖南 , 又被她拒绝 。 就这样耗着 , 原来大学毕业生还给生活费 , 后来也停发 , 她的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 只好靠卖母亲的一些旧衣物维持生计 , 我已经工作了 , 有时给她些钱 。 她就这样在毫无希望地打发日子 。
姐姐的举动在当时无疑是属于“惊世骇俗”的 。 我想 , 这可能是源自血液里的——有母亲的 , 有姚克的那样一种不安分 。 1974年 , 已经30岁的姐姐仍然就这样漂着 , 她没了母亲 , 没了男友 , 没了孩子 , 也成了众人眼里的异类 。 于是她又打起出国找姚克的念头 , 开始从头学习英语 。 我记得有一天 , 姐姐似乎不经意地提到开开 , 我才知道他已经出来了 , 还在继续寻找他的出国之路 。 我对姐姐说:你们最好不要来往了 , 姐姐听了没有说话 , 以后再也不说开开的事 。
后来 , 音乐学院给姐姐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两个月内仍然没有单位愿意接收她 , 她就要被强制送到甘肃或青海 。 这之前 , 母亲的一位亲友帮忙 , 终于把姐姐安排到浙江歌舞团 , 周围的人都由衷地替她高兴 , 觉得她这么多年的生活终于要走上正轨了 。
1975年9月23日上午 , 那天下着雨 , 因为姐姐计划在第二天离开上海开始她的新生活 , 所以这天一早她就骑车出去 , 跟朋友辞行 。 10点左右经过南京西路时 , 她的塑料雨衣被一辆载重卡车前面的钩子挂住 , 她一下子被拉倒在卡车后轮下 , 两个车轮重重地碾过她的胸和头……一直宠爱姐姐的父亲不敢参加姐姐的葬礼 , 而校方致的悼词里说:“她是一个没有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 。 ”
1995年 , 我委托上海的一位采访人员朋友找到了当年收养姐姐孩子的那位父亲 。 那位父亲说这几年有关我母亲与姚姚的文章他都精心收藏着 , 有一天他会告诉自己的孩子 , 他身上流淌的究竟是什么人的血液 , 他答应我会很快给我一个答复 。 但第二天他告诉我 , 那位养母坚决不同意我见那个孩子 , 他们不愿意破坏他现在的生活 。 其实我早已知道那个孩子的姓名和上学的学校 , 但我思考了很久 , 最终还是放弃了 。
但那个在1973年1月出生的生命 , 一直久久地盘踞在我心里的某个角落 。 说完这些故事的时候 , 我突然意识到 , 这个孩子马上就要34岁了 , 他肯定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 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 , 给了他生命的那个母亲 , 才仅仅活了31岁 。
- 回忆当年炮声隆,旌旗飘扬分外红——老战士马万湘对越自卫反击战亲历记
- 徐晓冬雷雷悬了?武术大师田野:让儿子去复仇,我可以闭上双眼了
- 她是陪嫁丫鬟,一生无名无分,养育四个儿子都成国家栋梁
- 大明风华:朱祁钰设宴立太子,皇后带儿子自杀,孙若微露出微笑
- 广德新杭镇近代温州移民的一段记忆
- 红安记忆,顺访林彪故居
- 曹操的25个儿子
- 李靖是唐初名将,后来成为《西游记》里托塔天王,他有几个儿子呢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张飞的儿子张苞,战力属于什么水平,为何他的死让诸葛亮吐血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