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根据 《鞭打芦花》百度百科 整理

闵损 , 字子骞 , 春秋时期鲁国人 , 孔子的弟子 , 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 , 闵子骞!”(《论语·先进》) 。

古时候 , 我国有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 , 说的就是孔子学生闵子骞义举感继母的事 。

据《太平御览》卷三十四”曾这样记载:“闵子骞事后母 , 絮骞衣以芦花 。 御车 , 寒 , 失靷 。 父怒 , 笞之 。 后抚背知衣单 。 父乃去其妻 , 骞启父曰:”母在一子寒 , 母去三子单 。 “

里面所谓的“闵子骞”是闵损 , 是孔子的徒弟 , 他的学识与声誉仅次于颜回 , 在七十二贤中 , 排名第二 。 因贤孝而出名 , 被孔子称赞为:“孝哉闵子骞!”

原来 , 闵损的后母生了两个儿子之后 , 对闵损很不好 , 总是背着闵损的父亲虐待他 , 让他干一些又苦又累的活 , 还不舍得让他吃饱穿暖 。 而闵损总是默默地忍受 , 从未对父亲说过继母的劣行 。

有一次 , 在寒冬里闵损驾车与父亲外出 , 由于寒风将他冻得瑟瑟发抖 , 直打冷战 , 手脚都不听使唤 , 便一不小心翻车了 。

这时父亲非常不悦 , 心想你穿着那么厚棉袄还表现的抖抖擞擞的是怎么回事?就随手扬起赶马的鞭子 , 打了他一鞭 。 没想到这一鞭下去 , 棉袄破绽 , 里面飞出一团团的芦花儿来 。

这时父亲什么都明白了 , 继母在冬天里给闵损做的棉衣不是棉花 , 而是芦花 。 她给自己的孩子穿的是暖和的棉花做的棉衣 , 却给他穿芦花瓤的袄子 。 但芦花不御寒风 , 难怪闵损穿上会冻得直打冷战 。

父亲非常生气 , 要休掉继母 。 回到家里 , 就马上取出纸笔 , 写休妻书 。

闵损一见 , 赶紧跪在地上 , 求父亲原谅继母 , 不要写“休书” 。 父亲一见不解地问到 , “傻孩子 , 你怎么不怨恨继母 , 还这般给她求情?”闵损说:“母在一子寒 , 母去三子单 。 ”这时他首先想到了两个幼小的弟弟 , 便恳求父亲饶恕继母 。 他想: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 , 休了母亲我与两个弟弟都要挨冻 , 这是自己作为一个兄长所不能做的事情 。

于是 , 他的行为使父亲非常感动 , 就没有休掉继母 , 而且继母听说后 , 更是悔恨不已 , 她觉得自己不该那样对待损 , 便痛改前非 , 从此对闵损如亲子一般 。

一个人学会以德报怨 , 不计前嫌 , 才能拥有一些美好的事物 。 无怨无悔是一种伟大的情操 , 更是一种伟大的人格 。 就像上文中的闵损 , 面对继母的虐待 , 他没有怨恨 , 没有报复 , 而是用自己宽厚的胸怀与仁孝感动了父亲与后妈 , 也为世间留下了感人的佳话 , 使“鞭打芦花”故事流传至今 , 他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先贤人物 , 在《二十四孝图》排位第三 , 赢得所有人的尊敬和尊重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鞭打芦花 的地方

“鞭打芦花”(俗称“单衣顺母”)的故事 , 感天地 , 泣鬼神 , 千百年来 , 激励后人 , 团结和睦 , 行孝扬善 , 闻名天下;祖先闵子骞孝亲敬友、为弟留母、代父化贤的行为 , 以及孝敬、善良、宽恕、仁爱的德行 , 名垂千古 。 故事虽短 , 但涵盖了儒学伦理的许多道德规范 。 每每读起这个故事 , 感慨颇多!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闵子骞手植2500年树龄

晋剧鞭打芦花 , 讲的是在农村一个中等家庭里 , 后娘薄待前子的家庭伦理故事 。 故事中的人物 , 后娘骄蛮 , 老爹秉正 , 前子贤良 。 老俗套的情节 , 却又催人泪下 。 最后 , 家庭得以团圆 , 让人感慨良多 。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闵子骞手植2500年树龄

《鞭打芦花》 , 说的是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闵子骞 , 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 , 又生下一男孩 , 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 , 万般刁难 , 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 , 而给子干用芦花 , 父亲见子干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 , 举起鞭子抽了下去 , 棉衣破了 , 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 , 父亲泪流满面 , 回家后子干的父亲写下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 , 子干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 , 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 , 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晋剧鞭打芦花 , 讲的是在农村一个中等家庭里 , 后娘薄待前子的家庭伦理故事 。 故事中的人物 , 后娘骄蛮 , 老爹秉正 , 前子贤良 。 老俗套的情节 , 却又催人泪下 。 最后 , 家庭得以团圆 , 让人感慨良多 。

传说萧县皇藏峪西北山顶 , 是孔子游此遇雨后的晒书场 。 与老师同为鲁国人 , 后随父迁到萧国东南的乡村安家 。 至今 , 萧县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孔夫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 《鞭打芦花》就是其中的一则: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 , 常受后母虐待 , 却怀“忠恕”之心 , 矢口不讲 。 一次 , 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 , 行至萧国一山村旁 , 风雪突起 , 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 , 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 。 其父见状 , 怒用鞭打 , 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 , 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 , 始明真相 。 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车牛返”村) , 愤怒休妻 。 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 , 母去三子寒 。 ”后母感动认错 , 一家人复又和好 。 后来 , 孔子知道了 , 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 , 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乡) 。

“爱人”和“忠恕” ,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 , 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 , 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 《鞭打芦花》在基本故事不变的前提下 , 因地域、习俗、讲述人的不同 , 细节和语言都会有所变化 , 是值得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鞭打芦花》 , 说的是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魏子干 , 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 , 又生下一男孩 , 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 , 万般刁难 , 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 , 而给子干用芦花 , 父亲见子干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 , 举起鞭子抽了下去 , 棉衣破了 , 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 , 父亲泪流满面 , 回家后子干的父亲写下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 , 子干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 , 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 , 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晋剧鞭打芦花 , 讲的是在农村一个中等家庭里 , 后娘薄待前子的家庭伦理故事 。 故事中的人物 , 后娘骄蛮 , 老爹秉正 , 前子贤良 。 老俗套的情节 , 却又催人泪下 。 最后 , 家庭得以团圆 , 让人感慨良多 。
这个故事首先体现了和 。 家庭是是社会的细胞 , “家和万事兴” 。 后母与继子女之间 , 由于没有血缘关系 , 历来是家庭成员之间难以融洽相处的 。 闵子骞长时间备受后母虐待,但为两个弟弟以后的生活 , 并没有像一般孩子那样 , 把委屈向疼爱自己的父亲诉告,而是尽可能掩盖后母的过失,默默忍受,以赢取整个家庭的和谐和睦 , 强烈的大局观念和牺牲自我的道德情操 。 感人至深 。 “各自责 , 天清地宁;各相责 , 天翻地覆” , 应是我们后人格守的古训之一 。
其次 , 体现了“恕” 。 即凡事替他人着想 , 多念及别人的好处 。 从常人的角度考虑,父亲休后母,完全是其咎由自取 。 但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先祖闵子骞置非难和歧视而不顾 , 力尽本分 , 以德报怨 , 换取家庭的稳定 。 他这种只念别人的好处,不念别人过失的强烈感恩意识和德行 , 不仅挽救了一个即将破裂的家庭,而且改变了一个人的德行——使后母知错而改,从而成就了一位慈母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的儒学精髓 。 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 。
第三 , 体现了“悌” , 即是悌敬 。 生母去世后 , 闵子骞深深体会到了“一子单”的辛酸和痛苦 , 当他听到父亲要休掉后母时 , 马上就体会到后母离开后两个弟弟“二子单”的境遇 。 为了使弟弟免受自己一样的孤苦 。 以礼事亲 , 全然不顾自己 , 显然做到了“悌” 。 兄弟姐妹 , 手足骨肉 , 应该痛痒相关 , 休戚与共 。
第四;体现了父“慈” 。 孝是对子女而言 , 慈是对父母而言的 。 父义母慈是基本的伦理规范 , 父母应该以慈育儿、爱子教子 。 作为父亲如何才能更好做到父慈 , 就是不让三子都失去母亲 , 闵父不休后母 , 决定把对闵子骞一个人的‘慈“ , 转变成了对兄弟三个人的”慈“ 。 后母也不是穷凶极恶之徒 , 最后幡然醒悟 , 待三子如一 , 成了位慈母 。
总之 , 《鞭打芦花》的故事 , 是以和为目标 , 基于“仁“、恕” 。 又兼顾慈、悌、孝、睦等家庭伦理 , 最后一家人凝聚成团 , 和和顺顺 , 团团圆圆 。 这里体现了一种大孝 , 是与“听话”、“无违”、“敬养”这样的“小孝”所无法比拟的 。 这也是孔子对先祖闵子骞孝行大加赞叹的原因吧
通过这个故事 , 我们明白了孝不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礼仪 , 更是一种智慧、是一门处理家庭关系的艺术 。
闵子骞在这个故事中 , 以纯真至孝情怀 , 处理与继母、父亲及弟弟的关系 , 生动体现了中华传统优秀伦理美德、忠实践行了孔子孝道思想 。 正确分析该故事的深刻内涵 , 对弘扬传统孝道美德 , 教育后人敬老孝亲、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 实现中国梦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
闵氏后人更应该体味、效仿、继承、发扬祖宗的美德 , 敦亲睦族 , 团结互助 , 共谋发展 , 真正实现天下闵氏一家亲的夙愿!
延伸阅读 关学增北京琴书《鞭打芦花》欣赏

在列国有位大孝 , 名叫闵子骞哪 ,

他本是圣人的门徒 , 一位大贤 。

他的父闵德宫 , 是大夫之分 ,

他的母早年病故 , 父亲又续了弦 。

李氏女过得门来 , 又生了二子 。

她便把那闵子骞 , 虐待不堪 。

亲生的儿恐怕饥寒 , 时刻惦念 ,

见子骞疾苦 , 她不以为然 。

一样的孩儿 , 李氏她两样看 ,

两样吃来两样穿 。

这一年眼看着天寒霜雪降哪 ,

李氏她起下了狠毒的心田 。

给亲生儿做了一身棉裤棉袄 ,

在里面絮的是最好的丝绵 。

给子骞也做了一身棉裤棉袄 ,

在里面絮的全是芦花团 。

表面上看起来 , 是又厚有暖 ,

其实那芦花虽厚 , 可一点也不趟寒 。

闵员外只知道 , 这孩子们都一样 ,

哪知道李氏在内里暗藏奸 。

这一日是腊月初八 , 天气最冷 ,

彤云密布 , 阴上了天 。

哪东庄的公冶长请大夫去赴宴 ,

闵员外命子骞子文随父去学话谈 。

在大门以外员外上了马 ,

小弟兄跟随马后边 。

不多时行至在村庄以外 ,

在那遍野荒郊天气是加着倍的寒 。

不睁眼的老天哪 , 又降下了雪片 ,

阵阵的朔风像钢针往肉里钻 ,

只冻得闵子骞抖一而颤 ,

在手中拿不住打马的鞭 。

叫了声:“爹爹呀 , 儿我走不动 ,

从来就没经过这么冷的天呐~~ 。 ”

闵员外勒住厮缰回头看 ,

见子骞得得的打颤 , 堆成了一团 ,

见次子不觉得冷 , 是洋洋得意 。

“你们俩穿戴一样 , 为何他不寒?

分明是你这奴才又奸又懒!”

说着话 , 怒冲冲 , 翻身下马 ,

夺过了皮鞭 。

那皮鞭一举 , 好似龙摆尾呀 ,

皮鞭一落 , 像怪蟒把身翻 。

直打得闵子骞在雪地里滚 ,

他揪住了皮鞭苦苦的哀怜:

“求爹爹您饶恕孩儿我呀 ,

冻死在中途也不再嚷天寒呐啊~~”

闵员外越打越用力 ,

刷拉拉猛一鞭给打破了棉衫 ,

那芦花飘飘呀飞满了雪地 ,

闵员外捡起一看 ,

啊!是芦花团!

忙回身把次子的衣服撕开看 ,

见里面絮的却是最好的丝绵 。

哎呀!

怪不得子骞身上冷 ,

今天挨的打 , 他有多么冤!

不由己把打马的皮鞭就松了手 ,

忙脱下外衣 , 给子骞披上肩 。

“儿啊!

千错万错是为父的错 ,

你亲娘一死 , 我不该又续弦 。

咱不去东庄赴宴了 ,

快随父回家转哪 。

见了你那后娘 , 我给你报仇怨哪 。 ”

父子们回村 , 在门前下了马呀 ,

把马交与子文 , 去往槽头栓 ,

命子骞到书房先烤火取取暖 。

闵员外回奔上房 , 是怒发冲冠 。

进门来面沉似水落下座 ,

那李氏满脸赔笑迎上前:

“吆 , 员外 , 您因何去而复返呐?

是不是路难走 , 雪大天寒?”

员外说:“天寒我并不冷 ,

现在有个饥寒之人在面前 。

我问你 , 咱跟前共有几个子啊?”

李氏说:“共有三子在堂前 。 ”

员外说:“他们哪一个甜来哪一个苦?”

李氏说:“三子都一样 , 不分苦和甜 。 ”

员外说:“他们的衣服是否也都一样?

在里面絮的可曾都是丝绵?”

这一句话问得李氏那脸上的颜色变 ,

勉强的点点头说:“啊 , 恩 , 哦 , 都是丝绵 。 ”

闵员外闻听忙往外走啊 ,

唤来了子文与子骞 。

“你们两个过去 , 让你娘看一看!”

那李氏一见 , 低头无话言 。

闵员外气冲斗牛 , 取出纸笔墨砚 ,

笔走龙蛇写上边 ,

上写着:

“我妻李氏女 ,

谋害前儿闵子骞 ,

今写休书 , 一刀两断 ,

任凭她改嫁李四与张三 。 ”

下面写年、月、日 ,

按好斗印 ,

刷拉拉扔在了 那李氏她的面前 。

李氏一见 , 只吓得魂飞魄散哪 ,

腿一软就跪在了员外的身边:

“员外呀 , ‘七出’之条妻未犯 ,

妻不该起下了嫉妒心田 。

求员外宽恩哪 , 容妻这一次 ,

妻马上把子骞的芦花换丝绵 。 ”

员外说:“那芦花本是轻微物 ,

随风飘荡不趟寒 。

三九天穿棉还觉得冷 ,

何况是我儿子骞 等于身披着单 。

今日他几乎冻死在中途路 ,

狠毒人 , 你有何脸面再纠缠?

你捡起这休书 , 快给我走!”

忽然间闵子骞抢步上前 ,

捡起来写好的休书两手捧啊 ,

双膝跪倒 , 泪撒胸前:

“爹爹呀!

您把这休书收回吧!

孩儿我替母求情哪 ,

请您要容宽 。

儿的娘对儿的折磨 , 儿无怨恨 。

乃是儿孝意不周 , 才有今天 。

爹爹您千不念来万不念 ,

念我娘照顾孩儿这些年 。

您今天真要是休了我的母 ,

撇下我们弟兄三人 , 岂不更可怜?

母亲在 , 是兄弟们暖来我一个人冷啊 ,

母亲一走 , 那可是我们三个人寒 。

爹爹您思一思来想一想啊~~

事到临头后悔难 , 后悔难啊~~”

闵员外激零零打了一个寒战 ,

万没想到 , 被害之人反把仇人怜 ,

不由得二目之中也落下泪 ,

前思后想 , 左右两为难啊~

半晌才说出话来 , 音微语颤:

“我那可怜的孩子 ,

你想的很周全 。

儿啊 , 你要求情 , 别来求我!

去求你那娘亲老不贤 。 ”

闵子骞闻听 , 扭身一转脸哪 ,

又跪向母亲 , 带泪开言:

“求娘亲您饶恕孩儿我 ,

亲娘死后 , 就仗着您~哪~ ,

把孩儿可怜 。

儿把您当成生身母啊 ,

您不该在孩儿的衣内絮上了芦花团 。

倘若是您走后爹给我们再续个继母 ,

兄弟们也和我一样 ,

您心酸不心酸?”

那李氏闻听啊 , 是又羞又愧 ,

伸双手紧紧抱住闵子骞:

“儿啊 , 你对为娘十分的孝顺 ,

为娘对你 是心眼儿太偏 ,

你不但不记恨为娘我呀 ,

你反倒替娘求情 , 儿的海量宽 。

从今后为娘定要加倍的疼你 ,

为娘不穿 , 我也得给你穿 。 ”

说至此语不成声 , 泪如雨点

闵员外见此情景 , 忙移座把妻子孩儿搀:

“我妻你既然把前非改变 ,

咱就算雨过天晴 , 不要再谈 。 ”

哧拉拉就撕碎了休书纸 ,

摆上了一桌酒席 ,

居家大团圆 。

这就是鞭打芦花 , 单一顺母

留下了贤孝的名啊 万古传

延伸阅读

《鞭打芦花》《鞭打芦花》古今义

天津日报2 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孝顺父母 ,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孝顺”二字 , 既体现在晚辈尊老敬老方面 , 也要求子女对父母深怀包容乃至委曲求全之心 , 并付诸行动 , 这就是“顺”的本意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这样一则记载:“闵子骞 , 春秋鲁国人 , 名损 , 字子骞 。 少时 , 后母虐之 , 冬 , 衣所生二子以棉 , 衣子骞及弟芦花 。 父知之 , 欲出后母 。 子骞曰:‘母在一子单 , 母去四子寒 。 ’遂止 , 后母悔 , 待诸子如一 。 ”后人将这一故事纳入二十四孝 , 称为“芦衣顺母”“单衣顺母”或“单衣顺亲” 。 后来 , 诸多地方戏曲将它演绎为《鞭打芦花》 , 豫剧、曲剧、河北梆子、北京琴书等皆有此故事 。

读“芦衣顺母”故事 , 感动之余也颇受启迪 , 直欲分说一二 。

启示之一:以德报怨 , 顺亲家圆 。

“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 爱人者人恒爱之 。 “忠”要求积极为人 , “恕”要求推己及人 。 闵子骞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 , 他将上述伦理思想付诸行动 , 不但成为封建社会中践行“忠恕”之道的一面镜子 , 在今天营造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中仍有现实意义 。

某些家庭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单亲家庭 。 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家 , 单身父亲或母亲希望再找一位理想的伴侣 , 本来无可厚非 , 亦为人伦正道 。 对此 , 晚辈应予以充分理解和适当支持 。 然而 , 有的子女一听说爹或娘要找后老伴儿 , 就谈虎变色 , 如临大敌 , 坚决反对 。 一旦再婚成事实 , 有的子女甚至与本来和睦相处的单身长辈反目成仇 。 这其实是传统狭隘的婚姻观念在作怪 。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 , 女性素质普遍提高 , “后娘的拳头”是极个别现象 。 话又说回来 , 即使遇上偏心的继母 , 倘若子女能当回以德报怨的闵子骞 , 亦会冰释前嫌 。 改革开放的时代 , 亦是促使年轻人思想解放的时代 。

天津电视台每天播出一档中老年朋友的相亲节目 , 我们经常能看到女儿陪单亲母亲到现场“选择”再婚对象 , 儿子陪父亲“选择”对象的却不多 。 我为本应胸怀宽广的男子汉 , 竟有如此逆反心理而感到遗憾 。 我建议持此种保守观念的单亲子 , 想想“有容乃大”的闵子骞 , “排异”心结或能释然 。

启示之二:严己宽人 , 思好驱恶 。

闵子骞跪罢生父又跪继母:“亲娘死后 , 就靠着您把孩儿怜……”如此不忌恨反念好的一番话 , 令后母幡然醒悟 , 泪如雨下 。 鞭打芦花 , 飞出顺母佳话 。 鞭子打在闵子骞身上 , 实则贬的是人心偏恶的世态炎凉 。 继母抱起“单衣顺亲”的闵子骞 , 褒的是“忠恕”美德的传承和弘扬 。 推而论之 , 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 , 如果都能多想想对方的好 , 能不化干戈为玉帛?

启示之三:视若己出 , 继成贤母 。

当好继母说难也不难 , 只要摒弃私念 , 善待前子女如己出 , 便会和睦相处 。 如某著名小品女演员做客央视 , 谈当好后母的“秘诀”时说 , 把前妻的儿女当亲生待 , 虽无血缘亲缘深;为避免“次生”遗忧 , 决定自己不再生育 。 另一对当事人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现身说法:后母在前妻之子上大学的4年中 , 以其生母名义给后者写了数十封情深意长的关爱信 。 “亲情飞鸿”谜底揭开后 , 继子与后母洒泪相拥 。 现场的观众被“真爱”跨越血缘鸿沟的超常亲和力深深打动 。

今书“单衣顺母”启示录 , 旨在不断丰富家庭美德内涵 , 让“忠恕”传承作为家庭和睦的粘合剂 , 带来温馨如意 。

延伸阅读
原标题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中国青年网2016-08-02
(实习采访人员 李华锡 通讯员 张云波 晴川)

编者按:2013年9月份 , “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 。 考察组以“走运河 , 话两岸 , 溯历史 , 展风情 , 看变迁”为宗旨 , 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 。 三年来 , 行走运河的脚步一直没有间断 , 期间经历了安徽段、河南段和江苏段 , 至2016年7月将江苏段全部考察完成 ,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行走结束 。 为展现考察情况的整体面貌 , 反应考察的人文历史情怀 , 本网特录报道于此 , 以飨读者 。

在宿州市的埇桥区和萧县地区 , “鞭打芦花”家喻户晓 , 这个与孝行有关的故事就来自《论语》中曾五次提及的贤人闵子骞 。 2013年9月17日 , 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位于苏州市的闵子祠 , 拜祭这位孝悌仁义的“闵子骞”子 。

考察组在闵子祠前进行考察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秉政 摄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孝悌仁义的“闵子骞”

根据史料记载 , 闵子 , 名损 , 字子骞 。 生于公元前536年 , 卒于公元前487年 , 春秋鲁国人 。 为孔子弟子 , 名列“七十二贤”第二 。 闵子骞故里所在最早源于《史记》 。 闵子骞的先祖 , 系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 , 到其父亲闵马夫时是八世祖 。 按照周朝制度 , 八世祖就得“别于公族” , 成为普通的百姓 , 不再享受公家的俸禄 。 家庭失去了鲁公族的依托 , 为了生计 , 闵父开馆办学 。 后来鲁国“三宦弄权” , 国政日衰 , 闵父携全家迁居“宋国相邑之东” , 即今天宿州的闵祠村 。

考察中 , 一位村民向考察组说起了关于闵子骞的故事 。 闵子骞是随其娘胎而来到闵祠村的 , 生于闵祠村 , 长于闵祠村 。 迁居后 , 闵父仍以教书为生 , 到闵子骞8岁时 , 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 闵母因病而故 , 子骞从此失去了生母 。 其父亲闵马夫 , 续弦娶姚氏为妻 , 继母相继生了两个弟弟 , 闵革和闵蒙 。 后来发生的“鞭打芦花” , 使闵子骞的孝行传为千古佳话 。

有诗赞曰:人生百行孝当先 , 千载谁堪闵子贤? 日暮北风寒彻骨 , 芦花散作雪满天 。

闵子骞后人有一支一直住在此地 , 繁衍生息 , 至今闵氏在宿州市仍是大姓望族 。 闵祠村里的人全部几乎姓闵 。

《论语》中记载闵子骞是一位道德品质非常高尚的人 。 孔子把学生分为 “ 德行、文学、政务、言语 ” 四类特长生 。 闵子骞是德行的表率、楷模 。 闵子骞的德行值得称道的是尊师、孝亲、简朴、高洁四个方面 。 其中世人最称道的为孝亲 。

荒凉的闵子墓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秉政 摄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父亲鞭打儿子“芦花”飞:闵子骞孝德传千古佳话2500多年// //

探寻闵子祠

考察组来到了位于206国道边的曹村镇闵祠村 , 看到闵祠与闵墓一路之隔 , 墓在祠之北 , 祠在墓之南 。 这里三面环山 , 溪流环绕 , 环境幽雅 。

陪同人员介绍 , 宿州闵子祠 , 历经千年 , 风雨剥蚀 , 历朝递加修葺 , 才得以保存至今 。 始建于汉 , 兴盛于唐、宋 , 元毁于兵火 , 明万历年间巨资重修 , 清道光年间 , 民国元年均重修过 , 时存三道庭院 , 殿宇19间 。

据了解 , 闵子骞祠 , 为闵姓子孙祭奠先贤和商量重大族事的场所 , 三进院落 , 十分紧凑 , 现存房屋14间 。 祠前座一石鼎 。 祠内东墙壁上镶嵌有清代康熙丙寅年 , 宿州知州高其佩指书五言律诗碑一通 。 碑文:“内外言无间 , 诗歌谁足论 。 独能传圣道 , 一德共乾坤 。 墓树朝常静 , 众山夜不昏 。 匪徒瞻拜起 , 相与励贤孙” 。 仅此方碑碣的文物价值就不同凡响 。

正堂中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闵子像 , 须生文面 , 一派大儒风度 。 院内有一株古园柏 , 树龄约在2500年前 , 高16米 , 胸径1.56米 , 相传为闵子骞亲手所植 。 后院银杏一棵 , 树龄也在2500年左右 , 老干遒劲 , 古意盎然 , 新枝繁茂 。 两厢陈列汉代画像石和历代碑刻108块 , 似在述说祠堂的久远 。 明代尚书李化龙曰: 闵子祠堂官道西 , 芦花满地草萋萋 。 阶前几棵青松树 , 不是慈鸟不敢栖 。 祠外有两座碑亭;祠东公路旁原有牌坊一座 , 上书“先贤闵子故里” 。 闵祠东围墙面对206国道 。

“百善孝为先” ,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孝文化 , 提倡尊老爱老 , 这与当代建设精神文明 , 构建和谐社会一脉相承 。 正因为如此 , 文物部门前几年在闵祠内添加了二十四孝堂 , 陈列着历史上24位孝行先贤 。 去年 , 宿州市还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 , 相关人士正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弘扬和传播宿州的孝文化 。

据元代费县尹邵显祖在《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 , 宇内有闵子墓者 , 一在宿州 , 一在范县 , 一在济南洪家楼 , 同时记述“此处(宿州)墓塚高大俨如山丘” 。

闵子骞终老于山东济南 , 因此一般认为宿州闵子骞墓只是一座衣冠冢 。 坐北朝南 , 高6米 , 直径40米 。 近旁有两座“中”字型墓 , 传说为闵子骞的两个弟弟闵革和闵蒙之墓 , 墓高2米 , 直径24米 , 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 。 整个墓地松柏掩映 , 庄严肃穆 。 站在这里 , 也能感受到古人把“闵墓松风”列为古宿州八景之一的心境 。 闵子骞衣冠墓上有棠梨树一株 , 高大挺拔 , 枝叶繁茂 , 每逢阳春三月 , 繁花怒放 , 清香袭人 。 似乎还在播撒着千古文明的传统馨香 。 “闵子骞之墓”碑是1995年12月宿州市文物管理局立 。 这里到底是衣冠冢还是长眠着闵子骞真身 , 已经不重要 。 重要的是闵子的孝行依然感化着代代子孙 , 千秋不衰 , 他依然活在宿州人民的信仰里 。

祠墓东旁有一山丘 , 名曰:骞山 , 祠东西一为洗砚池 , 另一为洗须沟 , 东南有高台 , 名日:晒书台 , 西有芦花湖 , 验证了“鞭打芦花”的真实性 , 祠外有两座碑亭 , 牌坊一座 , 上书“先贤闵子故里” 。 上述一切物证、实证 , 印证了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宿州市蛹桥区曹村镇闵祠村 。 祠东南有孝泉和闵子故居 。 这里不仅自然风光宜人 , 还有许多关于闵子的传说 , 这些都成为宿州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因子 , 也是其重点名胜古迹之一 。

“这几年我在大学里和淮北地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作过多次传统文化学术讲座 , 每次都要提到闵子骞 “芦衣顺母”值得称道的德行、孝行 。 孝老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能在淮北大地久久传扬 , 正是由闵子这样的贤德的大儒为道德楷模 。 淮北属于汉文化圈核心地带 , 汉代推行“孝治天下” , 孝文化深深在这里扎根.孝老爱亲 , 蔚然成风 , 也是淮北好人之多的一个原因吧 。 ”站在闵子祠面前 , 考察组成员张秉政教授感叹的说道 。 (实习采访人员 李华锡 通讯员 张云波 晴川)
延伸阅读

千古孝子闵子骞实际出生地在哪里

二十四孝“芦衣顺母”的典故发生在宿州

2013-10-21 安徽商报

核心提示:安徽商报 合肥网讯 “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 , 也衍生了很多让我们至今读来仍感动不已的典故 , 如《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弃官寻母、芦衣顺母等等 。 其中“芦衣顺母”的典故 , 就是发生在宿州 。

安徽商报 合肥网讯 “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源远流长的孝文化 , 也衍生了很多让我们至今读来仍感动不已的典故 , 如《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弃官寻母、芦衣顺母等等 。 其中“芦衣顺母”的典故 , 就是发生在宿州 。

闵子祠里的闵子骞像

在这次“崛起安徽 投资热土微行动”宿州站采风中 , 安徽商报采访人员特意打听到“芦衣顺母”典故的发生地 , 即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 采访人员还寻访了典故主人公闵子骞的出生地———埇桥区闵贤村 。

典故发生地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

宿州悠久的历史 , 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 , 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 , 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 , 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 , 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 , 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 , 等等 。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 , 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 , 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 他为人所称道 , 主要是他的孝 。 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 , 闵子骞排在第三 。

“芦衣顺母”的典故 , 主要讲述在春秋末期 , 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 , 其父再娶后又生两个儿子 , 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 , 给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 , 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

一日其父驾牛车前往萧县办事 , 因雪大路滑 , 要求坐在牛车上的三个孩子下来 。 已经冻僵的闵子骞挪不动手脚 , 其父骂其懒惰 , 遂随手拿起木棍就打 。 把棉衣打破之后 , 发现里面填充的全部都是芦花 , 这才知冤枉了孩子 , 回家便要休了李氏 。 但闵子骞以德报怨 , 尽力劝说 , 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 , 母去三子寒 。 留下高堂母 , 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 , 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 。 这个故事很感人 , 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 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 现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 , 上写“鞭打芦花”处 。

值得一提的是 ,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 。 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 , 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 , 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 , 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 , 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 , 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 , 人山人海 , 热闹非凡 。

闵贤村里闵子祠 闵子骞手植柏已有2500年树龄

闵子骞的出生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的闵贤村 , 从宿州市区开车到闵贤村约莫50分钟就到了 。 现在闵子骞的故居 , 已被改为闵子祠 , 是全省重点文保单位 , 在闵子祠的外面就是闵子骞墓 。 历史上对闵子骞到底死于何处没有具体记载 , 有人说这只是闵子骞的一个衣冠冢 。 但闵贤村的闵氏后人 , 坚定地认为这就是闵子骞的最终安眠之地 。

现在看守闵子祠的 , 是闵子骞第74代后人———今年58岁的闵繁保 。 闵子祠共有四进房间组成 , 原本的故居早已毁于历史的洪流中 , 现在看到的是后人在原地基上重建的 。

在闵子祠第一进院落和第二进院落中 , 分别栽种有一棵银杏树和一棵柏树 。 据闵繁保介绍 , 这两棵树都是当年闵子骞亲手栽种的 。 据当地县志记载 , 其中那棵古柏树 ,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 是安徽省现存树龄最古老的柏树 , 已列为全国挂牌保护树木 。

而那棵银杏树也很有故事 。 据说在宋元时期金兵进犯时 , 这里被用作金兵的驻扎中原地 , 金兵做饭时老银杏树被火烤死了 。 现在还留下一根十几米高、两人都抱不过来的枯树桩 。 不幸中的万幸是 , 后来古银杏树根部又发出了几株小苗 , 现在已长有20多米高了 。

在闵子祠的第三进院落中 , 有个十几吨重、两米高的石香炉 , 闵繁保说 , 这个石香炉是明朝嘉靖年间官府为表彰闵子骞的孝行而定做的 , 一直用到现在 。

闵子祠里没有一些具体的陈设 , 只有一尊闵氏后人集资做的闵子骞雕塑 。 房梁的正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亲书御赐匾额“德行之科” 。 原匾毁于文革 , 后来这几个字 , 是从山东曲阜乾隆手书的文章中摘下来拼凑的 。

采访中采访人员还了解到 , 作为闵子骞的诞生地 , 闵贤村上下两个庄98%的人都姓闵 。 作为闵氏后人 , 他们每年春节和大年初一都会聚集到闵子祠进行拜祭 , 并举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

采访人员 陆慧敏 文/摄
读历史故事:二十四孝“芦衣顺母”典故发生在宿州

据史书记载 , 闵子(公元前536~前487)名损 , 字子骞 , 春秋末期鲁国人 。 孔子首批弟子 , 德与颜渊齐名——《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皆异能之士也 。 德行:颜渊 , 闵子骞 。 ”同时 , 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 他对儒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 因此被列为圣门十二哲之首 ,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里 , 就把闵子骞排在第三位 ,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 。

孔子对弟子宠爱和首肯的是“四科”、“十哲” , 《论语》先进篇是这样描述的 , 子曰:“从我陈、蔡者 , 皆不及门也 。 德行:颜渊 , 闵子骞 , 冉伯牛 , 仲弓 。 言语:宰我 , 子贡 。 政事:冉有 , 季路 。 文学:子游 , 子夏 。 ”而孔子在《论语》中对闵子骞的孝道特别大加赞颂 ,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可见 , 历朝历代把闵子作为“孝圣”这一称道是恰如其分的 , 不言而喻 , 闵子骞是孝道的楷模 。 自古以来 , 孝道观念深入人心 , 孝文化塑造人格 。 小孝为父母 , 大孝为人民 , 只有这样 , 才能明确每个公民在家庭、国家、天下关系中的地位 , 达到天下的太平盛事 。

文化学者、作家武新坦考证:闵子骞出生地就在宿州!

中华古典文库中 , 对闵子骞故里的介绍 , 最早源于《史记》卷六十七 , 即《仲尼弟子传》 , 文中只介绍说:闵子(公元前536年一前487年) , 名损 , 字子骞 , 春秋鲁国人也 。 比孔子小十五岁 。 闵子骞其父闵世恭 , 以启蒙教书为生 , 后逢鲁国“三桓弄权” , 国政日非 , 遂举家迁居“宋国相邑之东” , 也就是今天的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 。 元代《说苑》里收入了《闵子骞单衣记》 。 故事述说闵子骞十岁丧母 , 其父再娶李秀英 , 生两个弟弟 , 即闵革、闵蒙 , 而后发生了“鞭打芦花”的故事 , 至今芦花湖、车牛返的遗迹还历历在目 , 闵子骞的佳句“母在一子寒 , 母去三子单 。 ”还传颂至今 。

据元代费县尹邵祖在《重修闵子祠记》中记载:宇内有闵子墓者 , 一在今之宿州 , 此处墓冢高大俨如山丘 。 一在濮之范县 , 也就是今天的费县 , 据考证 , 费县此处基本定论为闵子骞儿子闵沃盈之墓 , 显然 , 宿州市闵祠村处就是闵子骞之墓了 。 闵子骞在费县干过费宰 , 时间不足一年 , 便辞官回乡 , 所以 , 费县不是闵子的出生地及墓冢地 。 按《家语》文中记载:鲁人闵子骞卒葬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东五里 。 此言是一段神话的梦幻传说 , 绝不能直信 , 因闵子骞出生地在鲁国 , 历城地域在齐国 , 当时 , 两地不是一个国度 , 况历城闵子祠是元代济南太守李肃之于1074年所建 , 而曹村镇闵子祠初建于汉代 , 相差近1000年 , 此碑记苏辙以梦幻传说所撰 , 此乃也无从查考也 。

而最有说服力的 , 实证是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 , 宿州添注判官余鍧主编的《宿州志》 , 对闵子骞是宿州人 , 有明确的记载 , 并对《家语》之说予以批驳 。 嘉靖《宿州志》第348页中 , 记载:闵子骞 , 名损 , 宿人 。 按《家语》:“鲁人 , 卒葬历城东五里 。 ”后人遂以闵子非宿人也 。 春秋时 , 宿属青州 , 为鲁地 , 故《家语》以为“鲁人” 。 今宿有闵子、闵孝两村及闵子墓 。 而近墓又有“骞山”者(闵子骞游玩处) , 皆因闵子得名 , 其为宿人明矣 。 嘉靖《宿州志》263页、264页记载:宿州坊乡:即当时宿州设有闵子乡 , 辖符离集、褚庄集、夹沟集、新丰集、闵子集 , 宿州还设有闵孝乡、孝义乡、仁义乡 , 看来 , 他们一是对孝道的遵崇 , 二是对闵子骞以地名作纪念 , 行孝道 , 树孝风 。 历史记载的宿鲁会盟、吴鲁会盟 , 现在的下鲁吴村仍然存在 , 隶属于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 , 从而看来 , 均可查考曹村镇闵祠村当时属鲁地 , 闵子骞当属鲁人了 。

清末明臣李鸿章在北京修建“安徽会馆” , 主体三院五进 , 共有房舍165间 。 第三进为神楼 , 楼上奉祀文昌 , 关圣神像 。 楼下正厅高悬李鸿章手书“斯文在兹”匾额 , 奉祀孝圣闵子骞 , 介绍闵子骞生平时 , 记载闵子骞为宿州闵子乡人 , 说本臣是乡人(同乡)祀奉 。 以闵子孝贤之遗风 , 砥节砺行 , 以展鸿业 。 “明”志、“清”臣都把闵子骞记载为宿人 , 可见是历史之久远 。

山东省鱼台县大闵村这里的闵子祠是清代建筑 , 再则也没有闵子墓 。

宿州市闵子祠 , 现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 闵子祠始建于汉 , 兴盛于唐、宋 , 元初毁于兵火 , 明万历年间巨资重修 , 清道光年间 , 民国元年均重修过 。 自东汉章帝刘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始 , 祭祀闵子 , 并建祠 , 唐代宗开元八年 , 闵子神位配于曲阜文庙 , 开元二十七年追称闵子为:“笃圣” , 宋仁宗大中祥符二年进封“琅琊公” , 南宋度宗嘉熙九年改称:“先贤闵子” , 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赐“德行之科”匾额 , 清雍正八年赐“躬行志孝”匾额 , 清道光年间赐建下马牌坊一座 , 楹联曰:上联为悦亲有道沐孝哉二字之褒 , 下联为却聘全贞德行列四科之首 。 横批为:先贤闵子故里 。 当地百姓对牌坊有文官下轿 , 武官下马之说 。 闵子祠现存三道庭院 , 前有影壁墙 , 殿宇19间 。 正堂中塑有一坐北朝南的闵子像 , 须生文面 , 一派大儒风度 。 院内有一株古园柏 , 树龄约在2500年 , 高16米 , 胸径1.56米 , 相传为闵子骞亲手所植 。 后院银杏一棵 , 树龄也在2500年之多 。

闵子祠后有闵子之墓 , 俨如山丘 , 高6米 , 直径40米 , 近旁有两座中型墓 , 即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墓 , 墓高2米 , 直径24米 , 总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 , 整个墓地松柏藏密 , 素有“闵墓松风”之称 , 为宿州八景之一 。 祠墓东旁有一山丘 , 名曰:骞山 , 祠东西一为洗砚池 , 另一为洗须沟 , 东南有高台 , 名曰:晒书台 , 西有芦花湖 , 验证了“鞭打芦花”的真实性 , 祠外有两座碑亭 , 原存碑100余座 。

年份最早的是宋理宗赵昀的颂闵子骞 , 诗曰:“子骞达者 , 訚訚成性 。 德高四科 , 学先百行 。 天经地义 , 孝哉子骞 。 父母昆弟 , 莫间其言 。 ”现存在大殿内的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宿州知州高其佩手书碑一座 , 诗文曰:“内外言无间 , 诗歌谁无论 。 独能传圣道 , 一德共乾坤 。 墓树朝常静 , 冢山夜不昏 。 匪徒瞻拜起 , 相与励贤孙 。 ”

现曹村镇有闵祠村、闵贤村 , 居住着闵子骞的后人 。 上述一切物证、实证 , 印证了闵子骞的出生地和墓冢地就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 。

闵子骞重视道德修养 , 淡漠仕途名利 。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 , 管理费地 。 开始时他不同意 , 因为他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 , 如果做了他的官 , 就违背了忠信 , 所以就推辞说:“善为我辞焉 。 如有复我者 , 则吾必在汶上矣 。 ”(暗指投向齐国)后来经孔子劝说 , 还是任了费宰 , 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现在闵家寨) 。 他治费很有成绩 , 但看不惯季氏行为 , 最后毅然辞职 , 又随孔子去列国游学 , 病卒于长清县内 。

闵子骞出生在宿州基本确定 。 而葬于何地尚无确址 , 根据《济南时报》报道 , 济南的这个闵子骞墓也仅是衣冠冢 , 同时萧县(江苏)和范县(河南)以及宿州(安徽)也有闵子骞墓(祠) 。 其中宿州市曹村镇的闵子骞祠 , 是安徽省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游人很多 。 虽然闵子骞葬于何处尚无定论 , 但闵子骞的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现属山东临沂兰山区汪沟镇 , 原属费县)这个基本准确 。 因此 , 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 , 正阳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 , 今尚有遗址 。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核心就是忠孝仁爱 ,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宣扬闵子骞孝悌忠义 , 对他多有嘉奖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闵子为“费侯” ,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 ,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祠堂 。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 。 经过历代皇帝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 , 闵子骞的懿行美德更是千古流传——其实闵子骞真正葬在哪里并不重要 , 人们只要学习他美好的德行就行了 。

闵贤是孝圣闵子骞的故里 , 位于埇桥区曹村镇 。 从宿州城北行 , 三十五公里处即到 。

闵贤村又称闵贤集 , 据说这里有仙气 , 自古就人杰地灵 。 在宿州 , 我有一个叫武春燕的朋友就出生在闵贤村 。 她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 , 在市八中、十一中教书育人多年 , 业余喜欢搞文学创作 , 小说、散文、诗歌都很擅长 。 我们常有交往 。 但不幸的是 , 她于去年突然发病去世 , 卒年42岁 。 因为经常交流的缘故 , 她自然会提到自己的老家 , 提到闵子 , 所以我对闵贤村并不陌生 。

闵子名损 , 字子骞 , 孔子弟子 , 名列七十二贤之首 , 德与颜渊齐名 。 闵子以孝名天下 , 最能体现闵子骞孝行的 , 是一则“鞭打芦花”的故事 。 讲述闵子骞曾受后母虐待 , 却怀“孝悌”之心 。 一次 , 子骞及两个弟弟闵革、闵蒙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 , 行至一山村旁 , 风雪突起 , 车上两个弟弟闵革、闵蒙喜眉笑眼 , 子骞却冻得瑟瑟发抖 。 其父见状 , 怒用鞭打 , 刹时间子骞袄烂而芦花飞扬 , 父撕开后母所生闵革、闵蒙的棉袄 , 发现却全是丝绵 。 父始明真相 , 立即赶车返家 , 愤怒休妻 。 子骞跪求父亲 , 饶恕后母 , 说:“母在一子寒 , 母去三子寒 。 ”后母感动认错 , 一家人复又和好 , 和睦相处 。 后来 , 孔子夸赞道:“孝哉 , 闵子骞 。 ”

来到闵贤村 , 自然要看闵子祠 。 走过落霞河石桥 , 向西80米 , 有一座大墓 , 俨如山丘 , 墓高6米 , 直径40米 , 即闵子骞墓 , 旁边还有中型墓两座 , 系闵子骞弟弟闵革、闵蒙墓 , 墓高2.4米 , 直径16米 , 占地6400平方米 。 墓前直立石碑一方 , 文曰“闵子骞之墓” , 墓周边一片葱绿 , 有古松千株 , 郁郁参天 , 风吹草动 , 树啸松鸣 。 墓前隔一条小路 , 便是闵子祠 。

闵子祠始建于汉 , 兴盛于唐、宋 , 元初毁于兵火 , 明成化年间重修 , 后屡经破坏重修 , 今尚存大小殿宇14间 , 历代碑碣108块 。 正堂内塑有闵子骞雕像一尊 。 祠内有古松一棵 , 树龄约2500年 , 树高16米 , 胸径1.5米 , 相传是闵子骞亲手所植 , 故称之为“闵柏” 。 古柏遮天蔽日 , 虬枝劲展 。 站在树下 , 顿感一阵阴凉 。 祠后院有古银杏树一棵 , 树龄约2500年 , 树高13米 , 胸径1.01米 , 相传也为闵子骞亲手栽种 , 名为“闵公孙” 。

祠内石墙 , 石门 , 石地板 , 巨石雕刻的祭祀供台 , 历代文人吟诗题联的石碑 , 处处显出闵子骞祠堂的古朴典雅、庄重肃穆 。 祠堂下方的两旁立柱上 , 书有一副“汶水溯高踪想当年学闵渊源厚宗泗水 , 骞山留胜迹仰后世声名洋溢直并尼山”的乡儒长联 , 尽显闵子骞在宿州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

闵子祠西有一小溪 , 名曰洗絮沟 , 也称洗须沟 。 此溪虽小 , 却终年不涸 , 清澈见底 。 每当春夏时节 , 两岸有奇花异卉 , 竞相怒放 , 鲜艳夺目 。 翠绿的杨柳 , 倒映池中 , 分外妖娆 。 据说当年闵子骞每日清晨在此刷洗胡须 。 传说闵子骞胡须长尺许 , 粗硬像梗 。 一寒冬腊月 , 冰雪封河 。 闵子骞一到溪边 , 冰雪即融 , 身影倒映在溪中而胡须却直竖在唇边 , 便叹曰:美哉!不是溪洗须 , 而是须洗溪 。 ”

闵子祠西北约500米处有一湖名叫芦花湖 , 湖水一望无际 , 终年碧波荡漾 , 岸边芦苇丛生 。 每当秋来 , 白茫茫的芦花如霜如雪 , 微风乍起 , 如彩蝶飞舞 , 使人悠然忆起“鞭打芦花”的孝贤故事 。

闵子祠堂东有一池 , 水呈青黑色 , 池泥黑之如墨 。 古人云 , 此池是闵子骞洗砚之地 。 池周围用毛石圈成 , 古朴典雅 , 让人赏心悦目 , 名曰:洗砚池 。

闵子祠南有一古台 , 高10米 , 占地0.47公顷 , 台顶平坦 , 有古阁之痕迹 , 四周草木繁密 。 相传闵子骞每到中伏之际 , 便套用三辆马车运送书简 , 搬至高台阳光晾晒 , 以防虫蛀及腐蚀书简 。 名曰:晒书台 。

此外 , 在闵子祠周围还有骞山、两子山、铁板桥、石湖等风景 , 被称之为“闵墓松风” , 系宿州大景之一 。

史载 , 闵子骞重视德性修养 , 淡漠仕途名利 。 鲁国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 , 管理费地 。 闵子骞开始时不同意 , 认为季氏是通过篡位才当上国君的 , 如果做了他的官 , 就违背了忠信 , 后经孔子劝说 , 才勉强同意担任费邑宰 , 并举家迁至东蒙之阳 , 治费颇有功绩 。 但因看不惯季氏行为 , 最后还是毅然辞官 , 追随孔子去列国游学 。 虽客死他乡 , 终安葬于故里 。

闵子骞虽已逝去2000余年 , 但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对历史的巨大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 人类普遍推崇的“儒家智慧”中 , 就有闵子的一页 。 这一页 , 属于人类文明的经典 , 属于宿州地方文明的瑰宝 , 必将在建立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文明进程中 , 世代遗惠于宿州人民 。

“闵子祠堂官道西 , 芦花满地草萋萋 。 阶前几个长松树 , 不是慈乌不敢栖” 。 古朴厚重的闵子祠堂 , 静谧肃穆的墓地 , 再加上墓地近旁的胜迹的联袂环托 , 今天的闵子骞故里 , 已经成为宿州人民教育子孙后代孝悌传家、诗书济世的文明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