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一、 明末北京之战概述

明朝末年 , 自然灾害异常严重 ,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 加之明朝政府的严苛赋税 , 使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陕北农民不得不铤而走险 , 进行起义 。 从天启七年(1627 年)陕北农民起义开始 , 到崇祯十七年(1644 年)初 , 李自成已经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 , 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 之后 , 李自成发兵对明王朝进行最后一击 , 二月 , 在山西进行宁武之战 , 夺取太原 。 三月初 , 京师屏障大同、宣府也相继攻陷 , 起义军剑指北京城 。 从 1644 年 3 月 17 日李自成兵临城下 , 到 3月 19 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 固若金汤、守备森严的北京城 , 在短短不到三天的时间很快被攻陷 。 甲申之变 , 也标志着统治中国近 280 年的明王朝瞬间土崩瓦解 。


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

二、 北京之战明朝灭亡的原因

首先 , 由于灾荒严重 , 大量无业流民随从农民军起义 , 保证了军事上兵力的充足 。 明朝末年 , 尤其到崇祯年间 , 自然灾害十分严重 , 北方连绵不断的旱灾蝗灾 , 使陕北、河南普通百姓几乎挣扎在生存线之间 。 崇祯十二年到十三年间 , “己卯旱、蝗 , 自秋至明年不雨 。 其年庚辰又蝗 , 仅能种而禾实不稔 。 ”农民因为受到严重旱蝗灾害 , 大都颗粒无收 。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 , “流亡满道 , 骴骼盈野 。 阴风惨鬼怜之青 , 有全村泥门逃者 , 有一日而溺河数百者 , 有食雁矢、蚕矢者 , 有食荆子、蒺藜者 , 有食土石者 , 有如鬼形而呻吟者 , ……有集数千数百人于城隅周道而揭竿者 。 ”饱受饥饿的普通百姓大都为了生存 , 不得已而揭竿起义 。 而此时正值李自成进军河南 , 大量饥民和流民选择加入农民军 , 进行推翻明王朝的斗争 。 这时充足的兵源对李自成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 它不仅在农民军和明王朝战争白热化之时给农民军注入一颗强心剂 , 更在必要时借流民渴望生存渴望温饱的迫切愿望 , 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战斗力 。 然而这对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 , 是极其致命的打击 。 明王朝在最后阶段没有趁灾荒之年征兵增强自身战斗力 , 而将广大的流民推向了对立的农民军 。 明王朝最终因无法解决好灾荒兵源问题 , 使自身走向了灭亡 。

其次 , 实施“均田免粮”政策 , 保证了农民军队战斗积极性 。 “均田免粮”四字 , 看似只是为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 , 赢得民心 , 实质上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军的战斗力 。 久而传颂的“杀牛羊 , 备酒浆 , 开了城门迎闯王 , 闯王来了不纳粮 。 ”反应了“均田免粮”政策在当时受到了普通百姓极大地欢迎 , 而在更深层次上 , 受招募加入农民军的普通百姓子弟 , 为了保卫“均田免粮”的胜利果实 , 往往会比以往更加卖力 , 这在实质上提高了农民军的战斗力 。 这就使农民军与明军的实力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 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了农民军 , 明军的围剿计划遭到根本性瓦解 。


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

在“均田免粮”的基础上 , 李自成为了维持军队的正常开支与运转 , 向明朝权贵阶层发起了“追赃集饷”的斗争 。 所谓“追赃集饷” , 就是向各地明朝官员、封地亲王、土豪乡绅征讨饷银以维持军饷开支 。 据记载 , 崇祯十六年 , 李自成抵达关中地区 , “请乡绅输助 , 多三四十两 , 或三五两 , 惟举人免输 。 ”“追赃集饷”的举措不仅将明朝核心集团人员的财富据为己有 , 极大地补充了农民军的军饷和物资 , 并且将军费捉襟见肘的明王朝最后的军费来源几乎斩断 。 从“惟举人免输”来看 , 李自成在赢得普通民众的支持后 , 又寻求知识分子的支持 , 这又在士人层面上瓦解了明王朝的根基 。 由此可见 , 李自成集团对明王朝的威胁是全面巨大的 , 涵盖了社会各阶层 , 从军饷到军队士气 , 都逐渐占尽了优势 。

再次 , 正确的军事战略政策实施 。 李自成在打下关中、河洛地区之后 , 并无贪恋一时之地 , 而是从山西一举北上 , 直捣明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 , 这就使调集大军围剿农民军的明军几乎扑空 。 而在此时 , 明朝政府在军事策略上犯下了致命错误 , 他们低估了农民军直指北京的雄心 。 关宁铁骑正在山海关镇守 , 与虎视眈眈的清军隔关相望 , 而另一路明军主力被调入内地围剿农民起义 , 北京的守备形同虚设 , 俨然成了一座空城 。 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 , 李自成的大顺军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将各地明军守备击溃 , 行至北京 , 兵临城下 , 开始攻城 。

最后 , 明朝军队的腐朽和不堪一击 。 在当代史学工作者的研究中 , 大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 那就是事实上明王朝在最后关头 , 局势还是可控的 。 在军事层面上 , 若采取得当措施 , 明王朝至少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灭亡 。 其一 , 在农民军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局面时 , 明廷本可实施鼓励地方团练的措施来御敌防卫 。 事实上 , 鼓励地方官僚乡绅团练来进行剿灭起义军 , 效果要远比从远方调集而来的正规军效果好的多 。 因为李自成的“追赃集饷”政策直接使地方官员和乡绅之利益和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 若能将其发动助剿 , 地方团练的战斗力则会大大提升 , 清王朝正是借曾国藩等地方团练之力一举将太平天国起义平定 。 崇祯十六年 , 有中央官员上书提出借乡绅之力恢复故土 , “乡绅士民 , 宜令纠集壮丁 , 各建恢复故土之策 , 如有功效 , 一体叙推 。 ”但崇祯帝对此举措并不十分赞同 , 理由是团练一旦兴起 , 日后恐无法有效节制 。

然而 , 到崇祯十七年 , 农民军已经逼近北京城 , 崇祯皇帝才迫不得已号召募集乡勇作战 , 保卫国家 , “各路官兵 , 凡忠勇之士 , 倡议之王 , 有志封拜者 , 水陆并进 。 ”但时机已晚 , 此举并无实质作用 , 这也成了明王朝在灭亡前最后的苦苦挣扎 。 鼓励地方团练 , 是从基层上铲除农民起义的最好方法 , 由于崇祯帝的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 , 等待明王朝的只有灭亡 。


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重大战争与国家灭亡: 明末农民战争// //

其二 , 在崇祯末年 , 明王朝尚存在着战斗力极强的关宁铁骑 , 当京师受到威胁时 , 若将在边防守卫的精锐部队调回勤王 , 农民军未必能将北京城顺利拿下 。 因为在日后的战斗中 , 无论是山海关之战还是入关随清军追缴李自成起义军 ,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都显示出极高的战斗力 。 正当农民军打破山西防线 , 向北京推进时 , 朝中就有大臣向崇祯帝进言 , “孤悬二百外 , 三面皆绝域 , 守御极难 。 且寇氛日迫 , 三辅震恐 , 则撤兵归守关门 , 挑选锐士西行遏寇 , 亦救乱之一策 。 ”“弃山海关外宁远、前屯二城 , 徙吴三桂入关 , 屯宿近郊以卫京师 。 ”面对农民军逼近的严峻局势 , 崇祯皇帝命令内阁大员进行讨论 , 但大臣们因怕日后承担弃辽东之地的罪名 , 皆不敢提调回边防精锐之策 , “廷臣皆以弃地非策 , 不敢主其议 。 ”直至三月 , 李自成率军突破山西 , 北京兵临城下 , 崇祯帝才慌忙下令吴三桂率部回京勤王 , 但吴三桂部军队庞大 , 行军速度十分缓慢 , 行至山海关时 , 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城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 明王朝宣告灭亡 。 由此可见 , 任何好的军事制度 , 军事策略 , 归根到底皆有人来控制 , 若一个朝廷各自为政 , 内斗不断 , 腐败横行 , 其走向灭亡也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