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石虎去世之后 , 石氏皇族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 。 苻氏和慕容氏先后加入争斗 , 姚氏等失败者则选择向东晋投降 。 从东晋的角度来看 , 这似乎是最好的北伐时机 。

但东晋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帝国 , 这种帝国的政治生态就是维持平衡 。 而北伐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 则一定需要一位强有力并带有集权性质的军事统帅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如果真的因为北伐需要 , 而造就了一位强有力并带有集权性质的军事统帅 , 那么他就有可能打着军事需要的旗帜 , 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东晋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

届时 , 北伐能否成功不知道 , 但东晋帝国一定会成为这位军事统帅的后花园 。

从这层意义上讲:东晋帝国特殊的政治生态 , 使得他们不可能具备北伐的条件 。

北伐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 , 而豪门士族为了维持平衡 , 却像防贼一样地看着对方 , 这怎么能行呢?

后世许多读者在强调北方大乱 , 东晋有机可趁的时候 , 却常常忘记分析东晋内部的矛盾 。 江南虽然没有大乱 , 但豪门士族之间内讧的程度绝不比北方战乱差 。

豪门士族不愿意打破平衡 , 所以对北伐毫不热衷 , 这点我们能够理解 。 但在桓温北伐之前 , 不热衷北伐的东晋帝国还组织了三次北伐 , 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还得从桓温身上找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桓温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 灭掉成汉之后 , 桓温的力量成倍增长 。 现在北方大乱 , 桓温希望能够借助北伐之机 , 先在东晋帝国搞权力渗透 , 等自己挟北伐大胜之势回转南方的时候 , 一举灭掉东晋 , 继而统一天下 。

就算北伐不能大获全胜 , 至少能借此机会在东晋帝国搞权力渗透 , 取东晋而代之也是不错的 。

基于这种原因 , 桓温一直在叫嚣北伐 , 收复中原 。 可在其他豪门士族看来 , 桓温这就是良心大大地坏了 。

但是没有办法呀 , 北伐是政治正确 , 别拿什么维持平衡的借口来否定北伐 , 那是端不上台面的 。

从表面上看 , 现在北方大乱 , 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 。 如果东晋中央政府面对这种机会都不敢动手 , 还一味阻止桓温北伐 , 实在是没办法向天下人交代 。

在这种背景下 , 东晋帝国只能硬着头皮组织北伐 。 但为了阻止桓温成为北伐的军事统帅 , 所以东晋帝国一直在选用其他豪门士族的代表为北伐主帅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这种北伐是否有用?当然没用 。 桓温是帝国当时最大的实力派 , 如果不用桓温为统帅 , 桓温就不可能配合东晋中央政府的工作 。 只有东晋中央政府选择的几位军事统帅全部失败 , 桓温才有成为军事统帅的可能 。

东晋本来就不是什么强大帝国 , 北伐又失去了帝国最大实力派的支持 , 结果会怎样 , 还用多说吗?

东晋帝国所谓的北伐 , 就是近乎于儿戏的政治秀 。 大家都明白:在内部互相掣肘的背景下 , 北伐是注定凶多吉少的 。 但是为了防范桓温这条恶狼 , 还是必须得北伐呀 。

抱着这种心态去北伐 , 别说能否成功 , 就是想打一场像样的战役都很困难:褚裒北伐可谓是望风而逃;谢尚北伐是稍有接触立刻撤退;殷浩北伐是稀里糊涂地被盟友打败 。

三次北伐输得丢人败兴 , 桓温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 。 但桓温比起前三位虽然要强一些 , 但也强得有限 。 经过桓温三次北伐之后 , 东晋还是北伐前的东晋 , 但桓温却早已不是北伐前的桓温了 。

通过北伐 , 桓温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 其权势已经逐渐凌驾于其他豪门士族之上了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桓温三次北伐之后 , 发生了一件事:王坦之与谢安是当时最为显赫的豪门士族代表 , 他们一起去拜见郗超 , 郗超认为自己是桓温的亲信 , 不能表现得太掉价 , 所以明知道王坦之和谢安拜见 , 却一直在摆谱 , 让王坦之和谢安在外面等着 。

面对此情此景 , 王坦之气得掉头就走 , 但被谢安拉住了 。 谢安对他说:“就不能为了你自己这条命忍耐一下吗?”王坦之想了一下 , 还是命重要 , 忍忍吧!

谢安尝与王文度共诣超 , 日旰未得前 , 文度便欲去 , 安曰:“不能为性命忍俄顷邪?”其权重当时如此 。 ——《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当时最为显赫的豪门士族 , 也无法与桓温相提并论了 。 即使在他们面对桓温的亲信时 , 也只能一忍再忍 。

看看这些事实我们就能明白:豪门士族拼命阻止桓温挂帅北伐 , 实在不是无中生有的猜忌 。 就在豪门士族的紧密防范下 , 桓温尚且能取得如此权势;如果豪门士族不加防范 , 桓温恐怕早就称帝了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也有很多人惊讶于桓温之前的三次北伐 , 当时北方大乱 , 一直有失势的北方实力派投降东晋 。 只要有这些带路党帮忙 , 北伐就算难以成功 , 也不会输得这么难看吧?褚裒、谢尚和殷浩怎么会如此无能呢?

说褚、谢、殷三人顶多只能算平庸 , 但谈不上无能 。 但北伐成功与否并不是统帅的个人素质所能决定的 。

一举灭掉成汉的桓温不算无能 , 但他北伐不也没什么进展吗?褚、谢、殷三人比桓温差一些 , 北伐成绩不好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而所谓的北方大乱 , 实力派纷纷来投 , 其实只是一个诱人的陷阱 , 根本无法帮助东晋北伐 。

中原是一个游击区 , 因为它处于西北、河北和江南三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中 。 这里的实力派通常有奶就是娘 , 一会投降这边一会投降那边 , 看过我写祖逖北伐的朋友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

即使投降东晋 , 他们也会保持绝对独立的状态 。 东晋如果想真正控制他们的地盘 , 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军事打击和政治行动才能实现 。 但当你决定采取这些措施的时候 , 他们又肯定会背叛你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西北、河北和江南三方争夺中原的战争 , 绝不是与中原实力派之间的战争 , 而是这三方之间的战争 。 因为无论哪一方想控制中原 , 中原实力派都会向另外两方寻求援助 。

如果江南没有打败西北和河北军事集团的实力 , 那中原就是一块放在铁夹子边的肥肉 。 想咬一口肉不算难 , 但必须在铁夹子即将落下的时候赶紧跑开 , 否则恐怕等待江南军事集团的只有失败 。 占点便宜就跑路 , 这不是游击战是什么?中原不是游击区是什么?

中原实力派认为:东晋并没有北伐的能力 , 那是一个豪门士族共同维持平衡的帝国 , 绝不会容许哪个实力派一家独大 , 所以他们投降东晋是非常安全的 。 只要东晋不来招惹他们 , 他们也乐意挂着东晋的旗帜休养生息 。 如果他们认为东晋有北伐的能力 , 那他们一定会找到西北和河北的军事集团寻求援助 , 而不是投降东晋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

很多人认为:东晋是从中原南迁的 , 中原地区一定早就渴望王师到来 。

这种说法是非常靠不住的 。 从古至今 , 我还没见过哪个军阀会高高兴兴地把权力拱手让与中央政府 。 比如说民国:整个民国史 , 基本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博弈的历史 。 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府 , 都只能当一个名义上的领袖 , 然后看着其他军阀的地盘流口水 。 想要收编军阀的地盘和军队 , 那是什么歪招邪招都用上了 。

综上所述 , 三次北伐失利 , 固然有褚、谢、殷三人平庸的原因 ,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时局与东晋帝国自身的弊端 。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内部相互掣肘,轻信中原降将

东晋北伐三大隐患:桓温虎视眈眈 , 内部相互掣肘 , 轻信中原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