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山门外景

东岳天齐庙是市、县文物保护单位 , 位于巨野县城东南25公里的陶庙镇陶庙村 , 简称“天齐庙”或“东岳庙”;因历代护庙人及重修者中多为陶姓 , 故又俗称陶家庙 。 天齐庙旧时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 , 青砖砌壁 , 灰瓦覆顶 , 肃穆、庄重而典雅 , 占地面积10余亩 。 庙内古木参天 , 碑石林立 , 香火旺盛 , 游人如织 。 因战乱等原因 , 东岳天齐庙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 民间虽然在原址上进行过几次重修 , 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 , 庙宇内外杂草丛生、断碑残垣 , 一番破败景象 。

目前庙内仅存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玉皇阁等原始殿阁五座 , 唐、宋、元、明、清历代以来重修天齐庙的碑碣、石、雕刻等重要文物数十件 , 天齐殿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和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 , 三皇殿内唐代壁画尚存 , 尤为难得;庙内幸存的一幅对联颇有意味:“庙内无僧风扫地 , 殿前少灯月照明”;另有一根高近3米、宽约30厘米字迹清新、书法风格迥异的戏楼石柱完好幸存 , 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绝无仅有的书法文化“孤本” 。 更引人注目的是庙内的一株古槐 , 传为唐人所栽 。 树围5米余 , 朽枯中空 , 仅存外皮厚10厘米许 , 却虬枝繁叶 , 充满生机 , 令人叹为观止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始建于唐代 。 旧志中记载有元代至元年间的重修碑记 , 至今尚存残铭 , 可证其始建年代上限为唐中期 , 下限为金代 。 明万历和清康熙、道光、光绪等年间不断增修扩建 , 规模日臻完善 。 近年 , 由陶庙镇政府和民间共同对原东岳天齐庙山门、围墙等进行了重修 , 濒临灭失的千年历史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

东岳天齐庙是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 。 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 , 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 。 “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 , 主治死生 , 百鬼之主帅也 , 血食庙祀所宗者也 。 ”(<

>) 。 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7)诏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元世祖时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后皇帝” , 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 。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 。 每年的农历2月26日至3月26日为传统香火庙会 , 庙会之日 , 不仅有当地名角主演的山东梆子、两夹弦、琴书、坠子、落子等传统戏曲、曲艺 , 还有秧歌、鼓吹乐、斗羊、斗鸡等娱乐活动;另有陶庙名吃烧羊肉、清真糕点、水煎包等 , 以及服装、苖木、食品、大蒜、果蔬等农副产品展销等商贸交流活动 , 盛大庙会吸引巨野、成武、定陶、金乡以及河南、安徽等省的10多个县市各界善男信女和商贾10余万人前来 , 成为当地富有民间地方特色的集宗教、文化、商贸于一体的民间大型庙会 。 位于东岳天齐庙庙前的马趟子(马戏娱乐场)设有专用场地100余亩 , , 这一历史地名沿用至今 。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千年古槐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内景局部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千年古槐生命力四射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唐代彩绘古壁画《禹王锁蛟》局部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巨野名胜之东岳天齐庙// //

陶庙镇东岳天齐庙附近千古奇观---古井跃榆 杨祯 摄影

山东巨野:大型彩绘古壁画惊现天日

在山东省巨野县陶庙镇政府驻地陶庙村 , 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代祭祀泰山神的庙宇--东岳天齐庙 , 由于饱受风雨沧桑 , 庙内原有的20多个殿阁现仅存文王殿、天齐殿、三皇殿等五座殿阁 , 其中庙内中间偏东的文王殿内最具风采 。 由于年久失修房顶漏雨 , 2013年9月重修时 , 施工人员发现覆盖在壁画上面的一层石灰分离脱落 , 文王殿内南北墙彩绘古壁画惊现天日:三幅壁画均呈长方形 , 其中南墙的两幅都在墙壁的上部东西各一幅 , 两幅画图长均约3.5米 , 高1.5米 , 画的内容为《禹王锁蛟》 , 描绘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神话故事;北墙的一幅画东西长约9.9米 , 高3米 , 内容为《人间仙境》 , 几乎笼罩整个墙面 , 由于画图年代久远 , 一部分仍然被石灰、泥巴、涂料覆盖 。

新发现的古壁画以神话传说内容为主题 , 画家、画工们用合理的布局、精练的线条、鲜艳的色彩 , 突出描摹人物、山水 , 风格典雅 , 形象逼真 , 绚丽多姿 , 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人间万象 , 洋溢着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 , 令人不得不惊叹创作者的精巧构思和精湛技艺 。 究其风格 , 专家初步推断 , 壁画约创作于唐代 。

据陶庙镇供销社原负责人陶乃从介绍 , 文革期间 , 当时的天齐庙内的几个大殿作为供销社仓库才得以保存下来 。 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资深研究员李万鹏亲临天齐庙 , 称赞该壁画无论是艺术价值 , 还是历史文物价值 , 以及保存状况完好程度等 , 在菏泽市乃至山东省都是绝无仅有的 。

禹王锁蛟

《禹王锁蛟》 , 是巨野民间一个歌颂大禹治水丰功伟绩的神话传说故事 。 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 , 洪水泛滥 , 山岭被围 , 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 。 帝尧让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 。

传说有一条阻挡黄河入海的恶龙 , 这恶龙有个最小的龙儿 , 叫做“蛟” 。 禹王凿龙门那当儿 , 把那条恶龙拦腰斩断了 。 恶龙临断气时 , 唤来了它那恶贯满盈的“蛟儿” , 要它毁坏黄河河岸 , 叫洪水再次泛滥成灾 , 使禹王治水大业前功尽弃 。 蛟领会了龙父的恶意 , 暗藏在黄河滩的马蔺草中 , 伺机兴风作浪 。 别看蛟小得象条七寸蛇 , 可魔力大得能平地掀起三重巨浪 。

恶龙挡河时 , 蛟就常常盘在洪水头上 , 使大水象猛兽一样吞没田地 , 伤害人畜 。 黎民百姓早就对恶龙、恶蛟恨之入骨 , 人们一见发大水 , 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 。

本来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东西两岸横冲直闯 , 直冲得岸边的高土崖大块大块地向下倒塌 , 一片片良田 , 一个个村庄直崩到黄河水里 , 人畜死伤 , 不计其数 , 百姓叫苦连天 。

同百姓患难与共的大禹和难民们一块儿站在黄河岸边 。 他望着眼前这片凄惨景象 , 脸上罩满愁云 。 与仙人老石匠共同商讨锁蛟大事 , 老石匠告诉禹:“若要制住水 , 必先锁住蛟” 。

相传洪水泛滥是蛟作怪 , 禹决心除掉这个凶猛的水兽 。 他到处寻找蛟的踪迹 , 得知蛟属牛形 , 鳞甲满身 , 四只凶爪 , 吼叫如雷 , 藏于水中 , 出现于夏秋之交 。

恶蛟张嘴伸舌 , 正要伤害大禹 , 大禹却利用靠近恶蛟的机会 , 抛出九十九条葛条 , 冷不防把个恶蛟缠绑得死死的锁在河心的巨石上 。 禹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 , 终于降服了蛟 , 使它永远不得残害人民 , 从此河岸不崩了 , 良田村庄保住了 , 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

巨野县委外宣办 杨祯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