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看历史

史叔说:

望门投止思张俭 ,

忍死须臾待杜根 。

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 , 想必都对“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这首脍炙人口的《狱中题壁诗》有深刻印象 。 毫无疑问 , 全诗表达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壮志情怀 , 但后人对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之词义 , 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谭嗣同手迹

这首诗最初是由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刊布在《清议报》上的 , 后收入《戊戌政变记》中 。 但我们查《戊戌政变记》的原文 , 却发现与人们所熟悉的写法有一字之差 , 写成了“望门投宿思张俭 , 忍死须臾待杜根 , 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原来 , 梁启超后来在出版《饮冰室诗话》时将“望门投宿”改成了“望门投止” 。 梁启超虽然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当事人 , 也是谭嗣同的密友 , 但谭嗣同入狱时 , 梁启超已逃亡在外 , 他当然不可能亲眼看到写在监狱墙壁上的“题壁诗” , 而是辗转从别人那里抄录来的 , 所以才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 , 而且很可能与原文有出入 。

那么 ,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的原文到底是什么?喜欢追根问底的历史学家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还是找到了答案 。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藏有一套清末刑部主事唐烺写的《留庵日钞》手稿 , 里面赫然抄录着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廿五日……在署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逮后 , 诗云:望门投宿邻张俭 , 忍死须臾待树根 , 吾自横刀仰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前二句 , 似有所指 , 盖谓其同党中有惧罪逃窜 , 或冀望外援者而言 , 末句当指其奴仆中 , 有与之同心者 。 然崛强鸷忍之慨 , 溢于廿八字中 。

唐烺(生卒年不详) , 字照青 , 直隶盐山人 , 光绪十五年进士 。 戊戌变法期间 , 他正任刑部主事 , 有机会直接接触谭嗣同案的审理 。 因此 , 他抄录的谭嗣同《狱中题壁诗》 , 可能是最接近于原文的 。 两相比较 , 与人们所熟悉的流行版本有五字之差:“望门投止思张俭” , 唐烺日记作“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唐烺日记作“忍死须臾待树根”;“我自横刀向天笑” , 唐烺日记作“吾自横刀仰天笑”;而“去留肝胆两昆仑” , 所有版本都是一样的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唐代昆仑奴陶俑

总的来说 , 谭嗣同《狱中题壁诗》的各种版本虽有个别字的不同 , 但基本意思并没有差别 。 诗中所说的张俭是东汉时人 , 因党锢之祸被迫亡命逃走 , “望门投止” , 到人家的家里去避难的时候 , 因人家敬重他的品行 , 就冒着被株连的危险收留了他 。 杜根也是东汉安帝时的名臣 , 由于邓太后与外戚弄权 , 杜根上书要求邓太后归政 , 太后大怒 , 令人将他摔死 。 执刑人敬重杜根 , 在行刑时故意不用力 , 杜根装死三天 , 得以活命 。 如果写成“树根” , 也说得过去 , 清代菜市口刑场有一个巨大的树墩 , 砍头时就用这个树墩作砧板 , “树根”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树墩 。 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 , 人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是 , “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两昆仑”是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谭嗣同

关于“两昆仑”的著述有很多 , 其中不乏名人解读 。 笔者试着做了一个归纳 , 大致可以总结为盟友、仆友、侠士以及自喻等几种说法 。

盟友说

指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 这是梁启超的说法 , 流传最广 。

王五 , 名王正谊 , 河北沧州人 , 武艺高强 。 在京城开设镖局 , 与维新派多有来往 。 谭嗣同曾向他学习剑术 。 戊戌政变发生后 , 谭嗣同与王五等人曾图谋解救光绪 , 因戒备森严没有成功 。 谭嗣同被捕后 , 置生死于度外 , 而把希望寄托在已经逃出京城的康有为和留在京城的王五身上 , 故题“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勉:“所谓两昆仑者 , 其一指南海(康有为) , 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其二 , 指梁启超和谭嗣同 , 这也是梁启超的说法 。 梁启超在《谭嗣同传》里写道: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留庵日钞》中抄录的谭嗣同题壁诗

时余方访(谭)君寓 , 对坐塌上 , 有所擘画 , 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 ,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 , 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 , 亦无可救 , 吾已无事可办 , 惟待死期耳!虽然 , 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 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 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 , 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 , 捕者既不至 , 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 , 与余相见 , 劝东游 ,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 曰:“不有行者 , 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 无以酬圣主 。 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 程婴杵臼 , 月照西乡 , 吾与足下分任之 。 ”遂相与一抱而别 。

在这篇传记中 , 梁启超说谭嗣同曾力劝自己逃往日本“以图将来” , 而谭嗣同自己则留下来“以酬圣主” , 分任一“去”(生)一“留”(死)的程婴和杵臼的角色 , 因此 , “两昆仑”分别指梁启超和谭嗣同 。 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 , 梁启超著作等身 , 他的这一本著作和那一本著作常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 关于“两昆仑”是谁 , 他在不同著作中的说法也各不相同 。 这是一个典型例证 。

在北大中文系文学专门化一九五五级《近代诗选》小组选注的《近代诗选》中 , 又将“两昆仑”解释为康有为与谭嗣同自己:“所谓一‘去’一‘留’ , 政变前夕 , 康有为潜逃出京 , 政变时 , 作者拒绝出奔 , 准备牺牲 , 并曾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 , 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 , 无以酬圣主 。 ’昆仑 , 喻两人的巍峨高大 。 这句说:去者留者都是顶天立地 , 光明磊落的 。 ”季镇淮教授编注的《历代诗歌选》也说 , “一说以为‘两昆仑’中的—‘去’者指康有为 , ‘留’者自指 。 ”刘广志也认为 , “两昆仑”分别指“为其难”的“去”者康有为和“为其易”的“留”者——谭嗣同自己(刘广志《谭嗣同〈狱中题壁〉“两昆仑”非指二仆辨》) 。

总之 , 以上说法虽有不同 , 但都认为“两昆仑”指代的是戊戌政变的同盟者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康有为像

仆友说

指的是王五和师中吉 , 这是孔祥吉的说法 。

孔祥吉认为 , 要弄清“两昆仑”所指 , 首先要了解一下“昆仑”的含义 。 “昆仑” 一词出自《诗经》 , 是奴仆的意思 。 唐代裴硎所著的《传奇》中就有《昆仑奴》篇 , 而且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中引用过“昆仑奴”一词 , 说明他是知道“昆仑”一词本意的 。 谭嗣同所说的“两昆仑” , 很可能是指自己所交的仆友中 , 有两人可担当重任:一位就是那位大刀王五 , 另一位很有可能指师中吉 。

师中吉 , 湖南浏阳人 , 谭嗣同同乡 , “为人朴忠多力” , 曾经任谭嗣同之父谭继洵的卫队长 , 是谭家的亲信 。 谭嗣同和他结为生死之交 , 两人既是主仆关系 , 又是朋友关系 。 师中吉还是谭嗣同与会党的联络人 。 戊戌政变期间 , 师中吉没有在京城陪同谭嗣同 , 而是在湖南老家联系会党 , 以图在关键时刻助维新派一臂之力 。 八月初三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时候 , 说过这样一句话:“我顾有好汉数十人 , 并电湖南 , 招集好将多人 , 不日可到 , 去此老朽 , 在我而已 。 ”这里所说的“好汉数十人” , 当指在京城的王五等一班侠客;“好将”则指的是远在湖南老家的师中吉等人 。 所以 , “两昆仑”可能就是指王五和师中吉(孔祥吉《晚清佚闻丛考》) 。

此外 , 也有说法称“两昆仑”指的是谭嗣同家的两位仆人罗升和胡里臣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梁启超录谭嗣同题壁诗

侠士说

“两昆仑”指武林“昆仑派”的两位拳师王五和胡七 。 这是陶菊隐的说法 。

众所周知 , 谭嗣同出身名门 , 侠肝义胆 , 喜结交天下豪杰 。 当时他与名满京城的武林高手“大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结拜为兄弟 , 王五称“五爷” , 谭嗣同称“三哥” , 胡七为“七哥” 。 戊戌政变发生后 , 谭嗣同曾与王五、胡七等谋救光绪 , 因戒备森严未果 。 顽固派到处搜捕维新党人 , 王五、胡七试图保护谭嗣同出逃 , 但谭嗣同誓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 坐等缇骑上门 。 “六君子”被杀后 , 王五、胡七不知所终 。

19年后 , 民国教育部高级职员易克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手骨骨折 , 请京师警察厅的拳师胡致廷为其接骨疗伤 。 往来日久 , 两人成了密友 。 胡致廷告诉易克臬一个秘密:他就是19年前风云一时的胡七 , 谭嗣同诗里的“两昆仑”其实指的是他和王五 , 因为他们二人都是武林“昆仑派”的弟子 。 胡致廷还说 , 王五的外号是“单刀王五”而不是“大刀王五”(陶菊隐《袁世凯演义》) 。

台湾作家李敖则认为 , “两昆仑”指的是大刀王五和谭嗣同本人 , 他《北京法源寺》里 , 借用梁启超和蔡锷师徒二人之口 , 推测“两昆仑”可能指的是王五和谭嗣同本人:

“可能‘两昆仑’中 , 一个指谭嗣同自己 , 一个指王五 。 他们之间的关系 , 也变成去者与留者的关系 。 当年公孙杵臼说:‘立孤与死孰难?’扶养孤儿长大成人和一死了之哪个难做?程婴说:‘死易 , 立孤难耳!’公孙杵臼说:他们姓赵的一家对你好 , 你就勉强当任难的一部分吧 , 由我当任容易的一部分 , 由我先去死——‘赵氏先君遇子厚 , 子疆为其难者 , 吾为其易者 , 请先死 。 ’我想 , 谭老师经过思考 , 认为以他的身分与处境 , 适合扮演公孙杵臼(‘死易’)的角色 , 所以他做了留者(去死) , 而把未来的许多事情 , 交给王五他们去办 。 谭老师狱中题壁诗的最好解释 , 大概朝这一方向才比较妥贴 。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大刀王五

自喻说

“两昆仑”并不是指两个人 , 而是指一个人 , 那就是谭嗣同自己 。

吴义雄认为 , “狱中题壁”整首诗写的只是谭嗣同自己 。 “两”在古代汉语中 , 有“比”“配”“耦”之意 。 “狱中题壁”诗中的“两” , 并不是两个人的意思 , 而是有“比”“配”“耦”之意 , 所谓“两昆仑” , 就是“比昆仑”、“与昆仑相配”之义 。 “肝胆” , 则指他的精神、他的遗志和他的刚烈之气 。 “去留”也不是“一去一留” , 而是遗留、留下之义(在汉语中 , “去”可以辅助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短语 , 并非表示空间上的移动 , 而只是表示事态的趋向 , 如“去想”“去做”等 , “去”字本身并无意义) 。 与上一句联系起来 , 其意义就是 , 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 他向天而笑 , 慷慨就义 , 留下不朽的精神 , 如巍巍昆仑 , 屹立不倒 , 永世长存(吴义雄《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 。 王卫平也认为:“把‘两昆仑’理解为‘生也如昆仑 , 死也如昆仑’更符合谭嗣同‘行谊磊落 , 轰天撼地’的人品和风范 。 ”(王卫平《不忧不惑不惧 亦血亦泪亦歌——也说谭嗣同〈狱中题壁〉的诗眼》)而“去留”二字的含义 , 樊修章认为未必就是“一去一留”的意思 , “应当作死生讲” , 意思是“我生为变法而生 , 死为变法而死 , 一生一死在这两方面都是一副忠肝义胆 , 像昆仑山那样高耸 。 ”(樊修章《谭嗣同〈狱中题壁〉新解》)

上述这些说法各有道理 , 或许还有别的所指 , 也未可知 。 “两昆仑”到底是谁?恐怕只有谭嗣同在天有灵 , 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 但不管指的是谁 , 都丝毫无损于谭嗣同惊天泣地的英雄形象 。


去留肝胆两昆仑,昆仑所谓又指谁?

去留肝胆两昆仑 , 昆仑所谓又指谁?// //

大刀王五开办的源顺镖局旧址

看历史

看历史

编辑部

编辑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