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邵族】经过邵族人的长期努力争取 , 邵族被当局(2001年8月)归类为台湾原住民族 。 自从日本占领台湾之后 , 邵族的定位就一直是比较模糊的;要么被划分为平埔族的一个分支 , 要么被划分为阿里山邹族的一个部落 , 还曾经被划分为具有地理和文化关系的布农族的一个部落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邵族】邵族分布在日月潭一带 , 就是以前被称为水沙连的地区 。 据传说 , 邵族的祖先被一只白鹿引领 , 无意中来到日月潭 , 发现这里的资源丰富、风景秀丽 , 是一个让后代子孙长期生存的地方 , 于是就举家搬到了这里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邵族】位于台湾岛中央的日月潭 , 被卜吉山、益积山、潭松柏仑山、头山、猫兰山、水社大山等所围绕;该地区隶属于鱼池乡(南投县) , 乡境山岳甚多 , 并散布着十多个大大小小湖泊 , 构成宝岛罕见的镜湖景观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邵族】日月潭地区有日月村和水社村;日月村德化社的邵族人口最为集中 。 另外还有部分邵族人口 , 生活在水里乡坎顶村(南投县) 。 邵族是台湾原住民族族群中汉化较深、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仅存数百人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邵族】邵族以杵歌著称 , 现已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歌舞表演艺术 , 并被列入世界三十八首著名民歌;也是日月潭八景之一 。 杵歌是由杵声和歌舞两个部分组成;以杵击石发出杵音【叮叮咚咚声】 , 组合上动作与歌声 , 就是杵歌了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排湾族】排湾族人喜欢身穿布满图案的服饰 。 服装上的绣线、琉璃珠、贴布等 , 均是由手工一针一线制成 。 制作一件华丽的服饰 , 往往需要一个排湾女子的半年时间 。 每个人的式样都是不同的 。 它也展示了排湾人的创造力 , 突出了自我美的独特性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排湾族】排湾族文化中以家名、家族的观念与严谨的阶级体系 , 贯穿社会中宗教、政治、婚姻、艺术各个层面 。 排湾族人在小米收成后举行小米收获祭 。 另外 , 布曹尔群每五年办理五年祭 。 迎请来探视子孙的祖灵 , 又称为人神盟约祭 。 现今排湾族人口约十万人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泰雅族】泰雅族(Atayal) , 旧称泰耶尔 , 属于南岛语族的一支 , 是在台湾的第三大原住民族群 , 为典型的高山民族 , 古有出草猎人头习俗 。 泰雅族的名字原本是真正的人、勇敢的人意思 。 考古学家认为在距今五千年前 , 泰雅族就开始在台湾活动 , 在浊水溪上游曾发现他们的遗址 , 年代约为公元前二千年至三千年间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泰雅族】泰雅族有很多(共有二十五个?)方言群 , 通常(泰雅族)分为:泰雅亚族与赛德克族 。 根据泰雅族人的传说 , 其祖先起源包括三个地方:雪山山脉大霸尖山 , 今仁爱乡(南投县)瑞岩部落、中央山脉白石山 。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原住民邵族姑娘

三十年代宝岛日月潭 , 原住民邵族姑娘// //

【泰雅族】现在泰雅族族群 , 分布在台湾(北部)的八个县十三个乡的区域内;就是中央山脉(台湾北部)两侧 , 以及宜兰、花莲等山区 。 如今 , 泰雅族的总人口数约九万余人 , 仅次于阿美族、排湾族(就人数而言) , 是宝岛原住民族中排名第三的族群 。 【台湾原住民族 , 1930年代 。 摄影:伍兹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