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一、隋与唐在西域的扩张

强大的突厥汗国曾一度雄踞北亚 , 因而招致隋帝国的算计 。 隋文帝在登位后巧施离间 , 致使其于583年分裂为东、西两部 。 地处漠北的东突厥强大 , 君临西域诸国 , 牢牢掌控住丝绸之路这条财富命脉 。 因此完全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 。

西突厥尽管不弱 , 却远非强大的隋王朝的对手 , 因此自建国以来 , 一直对中原王朝毕恭毕敬 , 双方关系融洽 , 西突厥可汗也向隋朝称臣 。

隋炀帝即位后 , 为了将西域彻底纳入版图 , 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 609年 , 大隋灭掉吐谷浑 , 在该地设立四个郡县 , 扫清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 , 为日后经营西域铺好了根基 。 之后隋炀帝又统军大举西巡 , 在大隋的威压下 , 高昌、伊吾、吐屯设等西域数十国的国王(或使臣)皆来朝觐 , 杨广在张掖大会诸藩 , 大扬中华国威 , 之后还设立了专门负责接待西域各国使臣的西域校尉 。 众藩国慑于隋朝的声威 , 纷纷献土称臣 , 大隋疆域向西大幅扩张 。

可惜隋朝统治时间较为短暂 , 尽管已经在西域打开了局面 , 但其军事重心很快便转向了辽东 , 之后便是因三次倾国征辽而导致的天下大乱 , 结果大隋直至忘国 , 再也无暇西顾 , 统一西域的大业半途而废 , 着实令人叹惋 。 不过尽管大隋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范围仅扩张到且末、鄯善、伊吾一线 , 西域的广大地区仍在西突厥的统治之下 , 但隋炀帝的这些付出却并没有白费 , 已经为之后唐帝国入主西域铺平了道路 。

隋臣李渊造反后 , 在东突厥的帮助下攻占了长安 , 唐朝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 不过弱小的唐朝一直受到东突厥这个宗主国的欺压凌迫 , 苦不堪言 , 直到630年才趁其内乱 , 与叛离东突厥的薛延陀联手才得以消灭东突厥 , 并瓜分其故地 。 灭东突厥后 , 唐朝周边再无强邻 , 遂开始着力向西域渗透 。

唐朝的运气确实相当好 , 就在中原变乱 , 隋、唐交替的这些年中 , 西突厥同样内讧不绝 , 国力逐渐衰弱 。 不过由于唐朝的国力和军力均远不及隋朝强大 , 可汗却一改先前对大隋的臣服 , 于619年向唐遣使 , 并自此与唐达成了平等外交 。 然而等李世民在626年上台时 , 已经远远不复昔日之强 。 贞观初年(628年) , 西突厥可汗被其伯父所杀 , 西突厥陷入了大规模的内乱之中 , 很快便四分五裂 , 数方势力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大战 , 内耗严重 , 原先被迫依附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也纷纷叛离 , 曾经雄踞西域的强国迅速由盛转衰 , 这也正是唐帝国后来得以轻松夺占西域的主要原因 。

西突厥内部的大规模内讧持续了十年左右 。 到了639年时 , 已形成两支势力对峙 , 其中一支势力是唐朝一直支持的乙毗沙钵罗叶护 , 另一支则以欲谷设为首 , 欲谷设自封为可汗 。 641年七月 , 大唐将乙毗沙钵罗叶护正式册封为可汗 , 旗帜鲜明地为其撑腰造势 ,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 , 欲谷设可汗便取得完胜 , 斩杀了乙毗沙钵罗叶护 , 得其部众 , 西突厥的内战暂时告一段落 。

唐朝这次押错了宝 , 得罪了胜利者欲谷设 , 因此再度统一的西突厥汗国与唐交恶 , 西域诸国与中原的联系被其阻断 , 大唐对西域的渗透计划至此已然遭逢重创 。 然而西突厥的兴盛却转瞬即逝 , 642年 , 欲谷设可汗不顾一切 , 强行率部攻打唐朝 。 但在关键时刻 , 大将胡禄屋突然招聚诸部叛反 , 欲谷设可汗众叛亲离 , 统治轰然坍塌 。 此后西突厥群龙无首 , 乱作一团 , 唐朝趁机迫降了不少部落 , 侵吞了天山南路地区 , 势力扩张到葱岭以西、波斯以东、阿姆河以南一线 。

此后整个西突厥诸部彼此争斗不休 , 西突厥汗国成为一盘散沙 , 唐帝国趁机进一步蚕食其地 。

到了657年 , 西突厥的内乱进一步加剧 , 沙钵罗可汗在与唐朝敌对的同时 , 内部也已经人心离散 。 太宗见良机已现 , 便以苏定方为帅 , 出动重兵攻入西域 , 击败主力部队 , 剩余势力也大多被迫依附唐朝 。 661年 , 西突厥汗国彻底消亡 , 唐帝国在原来西突厥的领土上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州 , 还趁势灭掉了二十余个西域小国 , 并在其中一部分地域上设立州县 , 将其真正纳入了版图 。

由于此时并无其它强国争抢 , 幸运的唐朝一度掌控西域达十余年之久 , 也因此给后世留下了开疆扩土、国富兵强的印象 。


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

二、唐帝国在西域的节节败退

当西突厥因内乱而于659年自行崩解之后 , 唐帝国在七世纪中叶接管了西域大部 , 并一度在这块广袤富饶的土地上称雄 , 然而当吐蕃迅速崛起后 , 唐朝便再也无法独占这块西突厥故地 , 西域一度呈现出唐、蕃两家苦苦争夺的态势 。

唐朝随即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 , 驻扎了大量唐军 , 受安西大都护府直辖 。

由于大唐国势日衰 , 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 , 对周边各藩属渐渐无力控制 。 662年 , 龟兹在吐蕃人的扶助下脱离了唐朝的统治 , 此事也可以视为唐、蕃军事冲突的开端 。

670年 , 吐蕃彻底和唐朝撕破脸皮 , 挥师大举进攻西域 。 蕃军先是攻陷了大唐十八个自治州 , 继而又攻陷了拨换城 , 大唐在西域的根基安西四镇被迫罢废 。 为了挽回颓势 , 朝廷抽调了十余万精兵 , 由名将薛仁贵统领 , 于670年发动反击 , 与吐蕃战于青海大非川 , 结果薛帅全军覆没 。 在青海发生的这场大惨败严重影响了西域的局势 , 此后大唐在西域更是全面败退 。 然而唐帝国不甘心就此放弃西域 , 于678年又抽调了十八万大军 , 与吐蕃再次决战于青海 , 结果唐军又一次大败亏输 , 伤亡惨重 , 在西域的自治州统治自此开始全面崩解 。

到了679年 , 唐帝国北面的东突厥发起了复国运动 , 唐帝国成功镇压了前两次 , 但第三次大起义却彻底掀翻了大唐在漠北的统治 , 后东突厥汗国横空出世 。 北亚的乱局同样严重影响到了西域的局势 ,

然而历史的潮流此时已无法遏止 。 685年 , 他匐又招聚诸部起事 , 共反大唐 。 唐廷封阿史那元庆为昆陵都护 , 令其统率剩余的西突厥降部前往镇压 , 结果讨伐军大败 。

686年九月 , 唐廷又册封阿史那斛瑟罗为濛池都护 , 带着西突厥十姓中还剩余的依附部落攻打他匐 。 这次阿史那斛瑟罗打了个大胜仗 。 安西四镇一带重新被唐朝控制 , 濛池都护府也重新建立 。

不过打了“孩子” , “大人”自然便会出面 。 吐蕃旋即便出兵进攻安西四镇 , 大破附唐的西突厥降部和大唐援军 。 686年十一月 , 武则天下诏再弃安西四镇 , 唐朝势力再次大步退却 , 吐蕃则乘胜大举东进 , 在攻入西州后 , 又攻入瓜州常乐县 , 切断了唐朝腹地与安西四镇间的重要通道莫贺延碛 , 还兵临沙州敦煌县 , 唐朝在安西地区的统治至此已彻底土崩瓦解 , 连河西诸州也岌岌可危 。

为了扭转败局 , 唐帝国又策划了一次大反攻 , 于689年集结重兵 , 与吐蕃大战 , 结果十余万唐军大败亏输 , 死伤无数 。 不过到了691年 , 情势突然有所好转 , 692年 , 吐蕃陷入激烈内斗 , 唐将王孝杰趁机将其击败 , 并乘势复夺了安西三镇 。

吐蕃的内乱和武装突袭 , 令唐朝在西域节节败退的势头暂时缓解 , 西域此后又陷入唐、蕃相争之势 , 双方各自操纵支持一部分西突厥部落展开争夺 , 有时甚至还亲自披挂上阵 。 696年 , 唐帝国在素罗汉山又折兵十余万 , 接连而至的四场大败令唐朝先后在吐蕃手下丧师四五十万 , 此后完全失去了还手之力 , 战线节节败退 , 大片领疆被吐蕃侵夺 。 幸好在695至699年间 , 吐蕃国中爆发了大规模的内讧 , 吐蕃帝国元气大伤 。 一时无心伐唐 , 这才在明显的战略优势下与大唐暂且休兵 。

此时大唐的国力羸弱不堪 , 外患难以招架之际 , 国中还有内忧 , 自然更是乐得吐蕃不来攻打 , 于是两国很快便达成默契 , 暂歇兵戈 , 并暂时对西域重要地区进行了分割——吐蕃取河源地区 , 唐则保留四镇和其他自治州 。 不过这场和平没能持续多久 , 双方很快便重新展开领土争夺 , 然而此时的吐蕃军队实力也因内战而削弱不少 , 虽然仍能在大唐面前占据上风 , 却再也无法如先前那样顺利地歼灭唐军了 , 对西域的控制也只能苦苦支撑 。

大唐帝国的军事实力到7世纪中期已经大不如前 , 因此在660至710这半个世纪中败仗连连 , 一直饱受吐蕃的欺压 , 这种被动局面直到唐玄宗李隆基上台后才得到改善 。 然而随着大食(阿拉伯帝国)自8世纪初开始大举推行对外扩张计划 , 加入了西域争夺 , 唐朝在西域所剩无多的土地又被其抢占大半 。 随着东扩计划的成功推行 , 大食后来居上 , 逐渐在中亚居于统治地位 。 到了八世纪中叶时 , 西域的局势已然变得异常混乱 , 呈现出吐蕃、唐、大食三方鼎足相争的复杂局面 。


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

三、大唐与大食在西域的碰撞

大食的领疆横跨亚、非、欧三洲 , 乃是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强国 。 651年 , 大食击垮了宿敌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 , 波斯国王投奔唐朝 , 希望借兵复国 , 但大唐未敢出兵 。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中 , 大食首先巩固了自己在波斯故地上的统治 , 继而便开始向西域扩张 , 向东驱逐唐朝的势力 。 唐帝国尽管在西域设置了自治府州 , 却无力出兵到葱岭以西 , 只能在口头上对属国做一些空洞的政治声援 , 大食对此根本视如不见 , 照样步步紧逼 , 大唐的势力范围节节败退 。 一面大张旗鼓地支持波斯的复国运动 , 一面大力扶持吐火罗的阿史那叶护可汗 , 让这个马前卒替自己抵挡大食的东进步伐 。

不过唐朝的努力却并无成效 , 667年 , 阿拉伯名将齐雅德挥师攻入吐火罗 , 逐走唐朝册立的波斯国王;674年 , 大食又攻占了康国(唐朝的重要属国)的都城撒马尔罕 。 这实质上是在向大唐挑战 , 唐朝仍未敢应战 。 其实此时唐朝在西域的败象已显 , 幸亏大食国中内乱 , 吐蕃又从中牵制 , 唐朝才避免了此时就与大食决战 。 总体来看 , 双方在这段时期中尽管斗法激烈 , 却并未直接交锋 , 冲突还未到白热化的程度 。

对于唐朝而言 , 这实在是缴天之幸 。 此时的唐帝国正在河陇地区与吐蕃激烈争夺 , 而且屡战屡败;北线又被刚刚复兴的后东突厥打得焦头烂额 , 全国近四分之一的领土刚刚丢失 , 国家的整体情况异常窘迫;如果大食此时再插上一足 , 唐朝的处境根本不堪设想 。 也正因如此 , 唐、食双方一拍即合 , 于680年之后放缓了在西域的冲突 。

但从8世纪初开始 , 大食采用了更为积极的军事行动参与西域角逐 , 全面入侵唐朝的西域领土 。 706年 , 大食名将屈底波出任呼罗珊省的新总督 , 并兼任帝国在西域的远征军统帅 , 并奉命在中亚推行“圣战” 。

四、怛罗斯之战


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西域争夺战:唐帝国与突厥、吐蕃和大食的轮番博弈// //

唐朝在西域的大反击主要由宰相李林甫主持 。 迫于大食的强大 , 加之唐朝在七世纪下半叶几乎被吐蕃打残 , 因此唐帝国在与大食争夺西域的这百余年中 , 基本上全取守势 。 然而李林甫其人锐意进取 , 在拜相主政后 , 自兼安西大都护 , 雄心勃勃地策划发动一场全面反攻 。

751年 ,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先发制人 , 主动进攻大食 。 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 , 深入七百余里 , 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 。

怛罗斯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 , 距离怛罗斯城不远的撒马尔罕 , 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 。

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 。 而且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 , 一时很难集结 。 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 , 以攻为守 , 远征大食对于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可行手段 。 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的阿拉伯大军南下 , 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 。

高仙芝于751年4月 , 从安西出发 。 在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 , 越过沙漠 , 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 , 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罗斯 , 并且开始围攻怛罗斯城 。 由于阿拉伯人早就在准备对安西四镇的攻击 , 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立即组织了十余万的大军赶往怛罗斯城 , 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附近展开了决战 。

在高仙芝的指挥之下唐军靠着步兵的强弓劲弩 , 唐军一度占有很大的优势 , 唐骑兵一度完全压制了阿拉伯骑兵 。 但是由于阿拉伯联军数量极多 , 高仙芝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 战斗持续了五日 , 第五日傍晚 , 番兵突然反叛 , 从背后包围唐步兵 , 并且断绝了他们与骑兵的联系 。 阿拉伯联军乘唐军发生混乱的机会 , 出动重骑兵主力突击唐步兵 。 高仙芝受到阿拉伯与番兵两面夹击 , 无力支撑 , 终溃不成军 。 高仙芝与副将李嗣业收拢残部 , 向安西方向败退 , 途中恰逢大唐的联军也溃逃至此 , 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 。 两万人的唐安西军 , 最后只剩数千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