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

钱钟书说 ,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 , 好比画配了框子 。 但总有些东西 , 是画框所圈不住的——草长莺飞 , 东风犹在 , 风筝刚好飞上天 。

记得小时候 , 每一年都参加镇上举办的风筝节 。 在平坦而宽阔的小石河滩上 , 摆满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 , 挂着长长的尾巴 , 只等风来 。 待比赛的哨子一响 , 便倏而争先恐后地挤上天 。

孩子们铆足全力 , 奋力奔跑 , 稳稳捉住手里细长的风筝线 , 眼看自家的风筝摇摇摆摆上天 , 才略舒了一口气 。 稚子仰面 , 阳光闪烁 , 筝线微颤 , 像喜极而泣的呜咽 。

红楼诗中说 , 好风凭借力 , 送我上青云 。 不过 , 风筝并非全部都是气势凌然的 , 孩子们放的多是纸鸢——用特别的纸绢和竹篾做成的简易风筝 。 不过 , 最早的风筝却并不是用单薄的纸裱糊的 。

古时候 , 风筝的叫法不一 , 南方称“鹞” , 北方称“鸢” 。 史料记载 , 相传春秋时代 , “墨子为木鹞 , 三年而成 , 飞一日而败 。 ”这便是最早的木制风筝 。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

曹雪芹也认为风筝起源于“木鸢” 。 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说:“观夫史籍所载 , 风鸢之由来久矣 , 可征者实寡 , 非所详也 。 惟墨子作木鸢 , 三年而飞之说 , 或无疑焉 。 盖将用之负人载物 , 超险阻而飞达 , 越川泽而空递 , 所以辅舆马之不能 , 补舟楫之不逮者也 。 揆其初衷 , 殆欲利人 , 非以助暴 。 夫子非攻 , 故其法卒无所传” 。

想来最早的木鹞实质是出于战争需要 , 不仅是战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 , 也可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 , 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 , 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 , 引线乘风为戏 。 后于鸢首 , 以竹为笛 , 使风入作声如筝 , 俗名呼风筝 。 ”

随即 , 从隋唐开始 , 由于造纸业的发达 , 民间亦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 。

到了宋代 , 放风筝便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 也成为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 。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 , 人们到郊外放风鸢 , 日暮方归 。 ”

明清时代 , 风筝的发展更是处于鼎盛时期 。 此时的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 。 文人墨客亲手扎绘风筝 , 除自己放飞外 , 还赠送亲友 , 题诗作赋 , 将之视为极风雅的活动 。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

值得一提的便是《红楼梦》与曹雪芹 。 曹雪芹不仅是一名作家 , 更是一个制作风筝和放风筝的高手 。

当年他糊的风筝造型独特 , 飞得很高 , 人称“曹氏风筝” , 在乾隆年间曾被誉为京城“四大流派”风筝之一 , 与当时著名的哈氏风筝、金氏风筝、马氏风筝齐名 。 他所写的《南鹞北鸢考工记》就是为了专门研究风筝 。

当然 , 在他的《红楼梦》里 , 也有多处关于风筝的精彩描写 。 其前八十回里有三处提到风筝 。 第一次是第五回 ,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关于探春的判词时说到有一图画 , 画着两人放风筝 , 一片大海 , 一只大船 ,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 附有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 , 生于末世运偏消 。 清明涕送江边望 , 千里东风一梦遥” 。

第二次是在第二十二回元宵节制灯谜时 , 探春出了一个风筝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 , 清明妆点最堪宜 。 游丝一断浑无力 , 莫向东风怨别离” 。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结桃花社 ,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 , 则有一大段描写放风筝的场面 。 李纨带领着贾宝玉、林黛玉、探春和一班丫头在大观园里题诗作赋,“一语未了 , 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 , 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 , 众人唬了一跳 。 丫鬟们出去瞧时 , 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 。 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 , 拿下他来……黛玉笑道:可是呢 , 知道是谁放晦气的 , 快掉出去罢 。 把咱们的拿出来 , 咱们也放晦气” 。

可见 , 古人放风筝不单单是为了取乐 , 还有一个主要目的 , 是把风筝放掉 , 为了“放晦气” 。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你有多久没放过风筝了?// //

到后来 , 传统风筝图案的发展 , 也由一开始单调的色彩转向五彩斑斓的图案 , 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 更多地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寓意吉祥安康 。 譬如:麻姑献寿、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 百鸟朝凤等 。 到了今天 , 风筝的图案更加灵活多变 , 大多数源自小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 , 憨态可掬 , 意趣横生 。

素有“鸢都”之称的潍坊 , 是中国风筝发祥地之一 。 潍坊民间风筝更是在中国风筝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是民间风筝一大代表 。

相对于做工考究 , 形式主义浓厚的宫廷风筝而言 , 潍坊民间风筝的制作更加随心所欲 , 自带乡土气息 。 不论是材质还是装饰 , 都很能体现那个时期的民间生活 。

只可惜 , 历史上 , 不管是诗歌艺术 , 还是绘画作品 , 表现风筝题材的内容本就不多 , 尽管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 , 娇女秋千打四围 , 五色罗裙风摆动 , 好将蝴蝶斗春归 。 ”然而 , 虽有芸芸文人诗文 , 但直接记述风筝民俗的详细资料毕竟不多 , 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了 。

而我们儿时能玩的就只有板子风筝一类 , 扎制容易 , 更易放飞 。 从未有幸见过有谁家单独制风筝 。 不过 , 哪怕是小小纸鸢 , 亦可俯瞰万籁、畅然闻风 。

既有远方可期 , 便不必忧心吹落 , 更无须为此期期艾艾、庸人自扰 。 唐人早有佳句——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 。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1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