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乾隆见了亦感叹

潼关 , 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关隘之一 , 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仅次于山海关) , 是关中的东大门 , 西进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 ,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 素有“第一关”的美誉 , 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 , 行至于此 , 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 , 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乾隆见了亦感叹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 , 乾隆见了亦感叹// //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 从始建至唐代 , 两经迁徙 , 三地设防 , 城池多变 , 设施不一 。 东汉建立初期 , 废秦在河南灵宝县创建的函谷关 。 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 。 献帝又于建安年间 , 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 , 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 。 潼关之名 , 始自于此 。 其建筑情况 , 志书缺少记载 。 从其遗迹看 , 东起远望沟西沿 , 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 。 东西两面临沟 , 地势平坦而广阔 。 南北朝时 , 北周愍帝宇文觉打败东魏大将窦泰的战斗发生在这里 。 愍帝取胜后 , 改潼关为“潼谷关” 。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乾隆见了亦感叹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 , 乾隆见了亦感叹// //

古城建筑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 东汉的潼关 , 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 。 隋亡后 , 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 。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 , 再资助迁关 , 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 , 建有关楼 , 城外开挖堑沟 。

明代 , 潼关为军事治所 , 设潼关卫 , 城池空前扩大 。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对前朝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 。 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 , 城高约16米 , 南与东南一隅 , 是顺山势之高下 , 削成垛口 , 高达30多米 , 城池周长11.2公里 。 这就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囊括于城中 。 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 。 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 。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及宣德年间(公元1512年)给水关建了楼 。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 , 又修建了两个重门 。 万九年(公元1601年)又作了大规模的重修 , 给这些建筑物命了名:东门楼叫“迎恩” , 东瓮城叫“占紫处” , 东郭门楼叫“天险”;西门楼仍沿用“怀远” , 西瓮城楼叫“大观亭” , 西郭门叫“地维”;上南门叫“凌云” , 下南门叫“迎熏”;大北门叫“吸洪” , 小北门叫“俯晋” , 北水关楼叫“镇河” 。 取名古雅 , 寓意深长 。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乾隆见了亦感叹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 , 乾隆见了亦感叹// //

潼关古城落日

清朝二百多年 , 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 , 城池规模一依明朝 , 但进行了多次复修 , 并有所新建 。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 约下临黄河的北面土城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 , 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 , 复修了各大建筑物 。 依然有六个城门 。 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 。 东门有正楼五间 , 箭楼三间 , 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 。 大北门改名“镇河” , 小北门改名“拱级” , 下南门改名“凤” , 上南门改名“麟游” 。 南水关有闸楼七间 , 北水关有闸楼九间 , 规模宏大 , 映照山川 , 潼水穿而而过 , 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 , 宛如长虹 , 复波往来 , 引人入胜 。 后来又给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俱砌了砖 ,  更加完美 , 雄伟可观 。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乾隆见了亦感叹

古建中国:潼关古城险峻地 , 乾隆见了亦感叹// //

古城民居

明清的潼关城池 , 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 , 在关城内外 , 山上山下 , 还建有30多外庵堂寺为庙以及木石牌坊 , 这些古建筑物 , 雕梁画栋 , 飞檐叠嶂 , 古色古香 , 构筑精美 。 到了清代 , 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下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 , 纵横排列 , 50多条巷道 , 起伏密布 。 在这座不大的城池内 , 有如此这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 , 其繁华程度是可以想见的 。 睡着历史的发展 , 潼关古城如一个见证者一般 , 看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 也似一位老者守候这方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