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 , 虽早已接触儒学 , 但其时因学力不足 , 见地不深 , 难以欣赏儒家学问之奥义 , 待经历更多生活曲折、人生沉浮之后 , 再次玩味儒家仁义良知之教 , 方知华夏智慧 , 一脉千古 , 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 。 先生感念圣贤教化之恩 , 久欲为此学贡献绵薄之力 , 故发愤著述《〈大学〉广义》 , 于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 , 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 , 企求薪火相传 , 为民族指示方向 , 为人生指示归途 。

“君子之道 , 造端乎夫妇 , 及其至也 , 察乎天地”代表了儒家对“齐家”、对家庭的理解 。 无论是家族还是家庭 , 都是以夫妇为核心的 。 为何说若是夫妇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 我们就与“君子之道”“大人之道” , 就与“明明德”“亲民”“至善”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呢?请看潘麟先生讲授《大学》之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 , 享受中华文化 。 ”大家好 , 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 , 我是主持人刘倩 。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 。 潘老师 , 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

主持人:上一期我们围绕着“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的“齐家”展开了讨论 , 这一期请潘老师继续为我们深入解读“齐家”这个概念 。

潘麟先生:上一期我们引用了《中庸》里的一句话 , 叫“君子之道 , 造端乎夫妇 , 及其至也 , 察乎天地” 。 这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概念 , 代表了儒家对“齐家”、对家庭的理解 。 我们之前说过 , 夫妇的上面是父母 , 是爷爷奶奶;夫妇的下面是子女 , 是孙子孙女;夫妇的两边是兄弟姐妹 , 即不论家族还是家庭 , 都是以夫妇为核心的 。 有了夫妇了 , 就有了家;有了家了 , 才有了家族 。 那么“夫妇”与“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道”是指“君子之道” , “君子之道”就是“大学之道” , “大学之道”就是“大人之学” 。 也就是说 , 夫妇与“大人之学”“君子之道”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中庸》里说得非常清楚 , 就是“君子之道 , 造端乎夫妇” , 它们之间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 也就是说 , “大人之道”“君子之道” , 起端于夫妇 。

如果夫妇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 我们就与“君子之道”“大人之道” , 就与“明明德”“亲民”“至善”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 所以这个时候的夫妻关系 , 就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男一女之间的关系 , 而是被赋予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 , 人与心性之间的关系 , 人与德行、人与良知、人与“至善”之间的关系 。 处理好夫妇之间的关系 , 就是处理好我们与至善、良知、心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夫妇之间的关系 , 我们就与心性、至善之间有了间隙、有了隔膜 。 所以这个关系是非常严肃的 , 也是非常严重的 。 儒家把夫妇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道”的层面上 , 这已经不是在形而下的“术”的层面上 , 不再是简单指一男一女的结合 。 这是儒家关于家庭、夫妇的一个核心认识、一个核心概念 。 我们之前说过 , 只有儒家才讲家庭 , 才讲“齐家” , 道家、佛家是不讲“齐家”的 , 它们以家室为累 , 而儒家正好反过来 , 儒家认为不顺应家庭伦理之常 , 我们就没有办法达到“道”的高度 , 就没有办法实现“道”的理想和目标 。 所以儒家说“及其至也 , 察乎天地” , 一旦夫妇之间的关系发挥到了极致 , 我们就可以照察天地、明白天地 。 也就是说 , 我们什么时候参透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 我们就参透了天地之间的奥妙 , 就参透了大道之奥妙 , 就参透了道德、仁义、至善之奥妙 。 这是儒家对夫妇、对家庭的看法 , 是儒家非常重要、非常核心的一个理念 。

动物也有家族 , 比如蝼蚁 , 但此类家族仅能实现生物性的需要和非常简单的心理性的需要 。 相比较于人类而言 , 动物的心理是非常混沌黑暗的 , 远不如人类的心理那么有序和饱满 。 因而不管是蝼蚁还是狼群 , 这些动物尽管有家庭、家族的形式 , 但它们缺少人类最为重要的一个功能 , 就是主观能动性和高度的自觉反省能力 , 即人类有一个动物没有的重要功能 , 这个重要功能就是: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和高度的自觉反省能力 。 所以 , 动物有家但不存在“齐家”的问题 , 人类有家并存在着“齐家”的问题 。 简单地说 , 就是人类如何把这个家经营好 , 如何来看待这个家 。 有这个家和如何看待这个家 , 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

我们应该把家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理解呢?是把它上升到简单的动物层面——一男一女的结合 , 还是把它上升到天地的高度 , 上升到宇宙的高度 , 上升到本体的高度 , 或者说上升到“道”的高度?这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家庭和夫妇的问题了 。

主持人:既然夫妻之道如此重要 , 那么儒家对夫妻相处有没有提出自己的要求或建议呢?

潘麟先生:有的 , 儒家有非常多的礼仪规定 , 都是以家庭和夫妇为核心而制定的 。 儒家制定这些礼仪制度 , 背后最为主要的理念就是人类肩负着道德实践之重任 , 灵性实践之重任 。 故于人类或者说于儒家来说 , “齐家”这个问题就是在家庭生活和日用纲常之中 , 实践出德性人生 。 具体而言 , 就是于夫妇之爱情中 , 彰显出互敬互爱;于父子母女之亲情中 , 彰显出上慈下孝;于兄弟姐妹之同胞中 , 彰显出恭谨悌顺;于朋友同志之友情中 , 彰显出忠贞信义 。 于如是之诸关系中 , 发明心性 , 践行德性 , 贞而定之 , 扩而充之 , 以“及其至也 , 察乎天地” 。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

“察乎天地”的“察”字 , 可以作为觉醒、照察之义来理解 。 “察乎天地”就是将发源于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心性、仁义扩充到六合之外 , 也就是扩充到天地宇宙之外 ,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 它不能光停留在兄弟之间 , 我们要把兄弟之间的亲情 , 把夫妻之间的爱情 , 把朋友之间的友情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扩充 , 最后扩充到哪里呢?扩充到六合之外、天地之间 。 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程度呢?因为一旦我们把亲情、友情、爱情扩大到了天地之间、六合之外 , 我们小小的躯体就可以与天地浑然同体 , 达到“天人合一” 。 用儒家的专用术语来说 , 就是“上下与天地同流” , 就是“同流合污”的“同流” , 但这里没有“合污” , 是与“天地同流” , 以达到陆九渊所说的“吾心即宇宙 , 宇宙即吾心” 。 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大人境界” , 那么关于它的学问就叫“大人之学” 。 如是则“齐家”之功达到极致 , 达到圆满、究竟 ,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 达到“吾心即宇宙 , 宇宙即吾心” 。 但达到“吾心即宇宙 , 宇宙即吾心”有一个开端 , 开端于哪里?开端于夫妇之间 , 开端于兄弟姐妹之间 , 也就是说开端于家庭 。 这一切都是以雄厚的、饱满的家庭关系为基础的 , 这就是儒家对“齐家”的理解和看法 。

主持人:潘老师对“齐家”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 , 接下来的经文是:“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老师 , 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潘麟先生:家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所构成的 , 家庭成员是人 , 所以“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修其身”也就是修人 , 就是人的修养、个体化的修养 。

主持人:就是说要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提出要求吗?

潘麟先生:是的 , 对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提出修养要求 。 因为家庭是一个集合概念 , 是由家庭成员构成的 , 如果家庭成员有问题了 , 家就没办法“齐” 。 我们之前说过 , 家齐于仁义、齐于道德、齐于心性 。 要想让家庭或家族齐于仁义、齐于道德、齐于心性 , 那么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有很高的要求了 。 顺着这个逻辑推下去 , 就是“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这个“身”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身体 , 它指的是整个身心的修为、修养 。 “修”理解为修正 , 修正又可以理解为完善 , 就是哪里出了问题 , 我们就去纠正它 , 不足的弥补它 , 过度的消除它 , 以达到最佳的状态 。 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是“齐家”的前提 , 所以“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如何把我们这个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这在整个东方文化中都是研究的重点 , 不仅是儒家学思的焦点 , 也是道家、佛家的用心之处 。 因为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民族乃至于整个天下 , 都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 , 人又是由身心构成的 。 具体地说 , 就是我们要如何捋顺、净化、升华、调整我们的身心问题 。 那么儒家就用“修身”这个词来概括 。 “修身”具体地说 , 就是对“精、气、神”的净化、提升与升华 。 关于“精、气、神” , 我们现在分别来讲说一下 。

我们先讲“精” , “精”在我们东方文化的概念中 , 分为狭义之“精”和广义之“精” 。 狭义之“精” , 指的是精子、卵子、骨髓、内分泌等精微物质;广义之“精” , 指的是整个身体 , 以及与身体有关的一切言行、礼仪法度、行站坐卧、气质风采等等 , 比如说“这个人没精打采”的“精” , 就不能狭义地理解 , 这里要取“精”的广义 , 它是对人的整个身体状态、整个气质风采的一种描述 。 一个人没有气质、没有风采了 , 就叫没精打采 。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

我们再来讲讲“气” , 它也分为狭义之“气”和广义之“气” 。 狭义之“气” , 就是指中医里面所说的经络之气、脏腑之气 。 东方文化是由两个文化中心或者说两个文明体系构成的:一个是中国的文化体系 , 它以儒家为代表;另一个是印度的文化体系 , 这个文明古国也有五千到七千年的历史 。 印度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相异之处 , 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 其中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人体内有“气” 。 中国人发现人内部有“气” , 给这个“气”起了个名字叫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印度的瑜伽和佛法等传统文化 , 也有与中医所说的经络之气和脏腑之气几乎相同的概念 , 叫气脉之气 。

主持人:所以练瑜伽的时候 , 瑜伽老师经常会说保持注意力在呼吸上 , 就是这个意思吗?

潘麟先生:对 , 它也是要讲究“气”的 。 这个“气”又分为外气和内气:外气指的是呼吸 , 内气指的是经络、气脉里面流动的能量 。 但不管是外气还是内气 , 它们都有“气”这个概念 。 我们中国文化是非常注重“气”的 , 整个中医就建立在“气”的基础之上 , 比如病气和真气 , 人病了就是由病气造成的 , 病气一旦经过针灸、按摩或吃中药的方式 , 转化成好的气了、有益的气了 , 就叫真气 , 这个人的疾病就消除了 。 广义的“气”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 这三个概念合在一起就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 。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这个“气” , 用现代自然科学的话来说 , 既包括物质 , 也包括能量和信息 。 比如《庄子》里就提到过“气聚成形 , 气散成风” 。 “气聚成形”是什么?就是具体的物质 。 庄子认为天底下的事物都是由“气”凝聚而来 , 所以这个“气”里面就包含着现代科学中所说的物质 。 “气散成风”就是这个物质散了以后就没有了 , 没有了去哪儿了?转变成“风”了 。 这个“风”就相当于现代物理学里所说的能量或能量流 , 其中也包括信息在内 , 比如中医里的号脉 , 可以号出一个人体内气沉、气浮、气滞等等 。 像气沉、气浮、气滞 , 就相当于现代自然科学中所说的信息 。 因此广义的“气” , 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的意思在内 。

主持人:讲完了“精”和“气” , 就剩下“神”了 。 老师 , 我们该怎么理解“神”呢?

潘麟先生:“神”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狭义的“神”主要指我们平时所说的情绪、情感、心情 , 就是神者 , 情也 , 就是指情绪、情感而言;广义的“神”指的是一切精神、心理、意志、知识、思想、观念、境界等等 。 比如过去书法写得好 , 就叫“神品”;文章写得好 , 就叫“神来之笔” 。 不论是“神来之笔”还是“神品” , 其实指的都是一种境界 , 意思是这个文章、这个书法的境界很高 。 所以这个“神”字指的是一种境界 , 反过来说 , 境界也包含在广义的“神”中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它们是互生的关系 , 相互转化的关系 , “精”可以转化为“气” , “气”可以转化为“神” , “神”又可以转化为“精” 。

主持人:通过潘老师的讲解 , 我们初步了解了“修身”的含义 。 好 ,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 , 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二十八:儒家的齐家观// //

潘麟先生关联视频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第二十八集 儒家的齐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