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 又称卢沟桥事变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南京失陷 日军坦克肆意横行

朱自清:《蒙自杂记》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 , 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 。 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 , 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

蒙自小得好 , 人少得好 。 看惯了大城的人 , 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 , 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 , 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 , 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 。 但是住下来 , 就渐渐觉得有意思 。 城里只有一条大街 , 不消几趟就走熟了 。 书店 , 文具店 , 点心店 , 电筒店 , 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 。 城外的名胜去处 , 南湖 , 湖里的菘岛、军山、三山公园 , 一下午便可走遍 , 怪省力的 。 不论城里城外 , 在路上走 , 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 。 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 , 无穷大 。 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 , 在那两处住的时候 , 也有这种静味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 , 带着卖煎粑粑 。 桌子凳子乃至碗匙等都很干净 , 又便宜 , 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 。 掌柜是个四川人 , 姓雷 , 白发苍苍的 。 他脸上常挂着微笑 , 却并不是巴结顾客的样儿 。 他爱点古玩什么的 , 每张桌子上 , 竹器瓷器占着一半儿;糖粥和粑粑便摆在这些桌子上吃 。 他家里还藏着些“精品” , 高兴的时候 , 会特地去拿来请顾客赏玩一番 。 老头儿有个老伴儿 , 带一个伙计 , 就这么活着 , 倒也自得其乐 。 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 管那掌柜的也叫这名儿;他的人缘儿是很好的 。

城里最可注意的是人家的门对儿 。 这里许多门对儿都切合着人家的姓 。 别地方固然也有这么办的 , 但没有这里的多 。 散步的时候边看边猜 , 倒很有意思 。 但是最多的是抗战的门对儿 。 昆明也有 , 不过按比例说 , 怕不及蒙自的多;多了 , 就造成一种氛围 , 叫在街上走的人不忘记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 。 这似乎也算利用旧形式宣传抗战建国 , 是值得鼓励的 。 眼前旧历年就到了 , 这种抗战春联 , 大可提倡一下 。

蒙自的正式宣传工作 , 除党部的标语外 , 教育局的努力 , 也值得记载 。 他们将一座旧戏台改为演讲台 , 又每天张贴油印的广播消息 。 这都是有益民众的 。 他们的经费不多 , 能够逐步做去 , 是很有希望的 。 他们又帮忙北大的学生办了一所民众夜校 。 报名的非常踊跃 , 但因为教师和座位的关系 , 只收了二百人 。 夜校办了两三个月 , 学生颇认真 , 成绩相当可观 。 那时蒙自的联大要搬到昆明来 , 便只得停了 。 教育局长向我表示很可惜; 看他的态度 , 他说的是真心话 。 蒙自的民众相当的乐意接受宣传 。 联大的学生曾经来过一次灭蝇运动 。 四五月间蒙自苍蝇真多 。 有一位朋友在街上笑了一下 , 一张口便飞进一个去 。 灭蝇运动之后 , 街上许多食物铺子 , 备了冷布罩子 , 虽然简陋 , 不能不说是进步 。 铺子的人常和我们说:“这是你们来了之后才有的呀 。 ”可见他们是很虚心的 。

蒙自有个火把节 , 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 , 城里是二十五晚上 。 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秆或树枝 , 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 , 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 , 跳着叫着 , 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 。 这火是光 , 是热 , 是力量 , 是青年 。 四乡地方空阔 , 都用一棵棵小树烧;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 , 光景够雄伟的 。 四乡那些夷人 , 该更享受这个节 , 他们该更热烈地跳着叫着罢 。 这也许是个拔除节 , 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 , 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 , 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 , 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

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 , 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 。 但到了夏季 , 涨得溶溶滟滟的 , 真是返老还童一般 。 湖堤上种了成行的由加利树;高而直的干子 , 不差什么也有“参天”之势 。 细而长的叶子 , 像惯于拂水的垂杨 , 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 。 再加上菘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 , 亭亭的荷花 , 更像什刹海了 。 菘岛是个好地方 , 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 。 这里只有三个小土堆儿 。 几个朴素小亭儿 。 可是回旋起伏 , 树木掩映 , 这儿那儿更点缀着一些石桌石墩之类;看上去也罢 , 走起来也罢 , 都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似的 。 这不能不感谢那位李菘军长 。 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军士筑的 , 菘岛和军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这个小小的公园 , 更见出他的匠心 。 这一带他写的匾额很多 。 他自然不是书家 , 不过笔势瘦硬 , 颇有些英气 。

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 , 是蒙自最好的地方 。 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 , 和一片软软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 , 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 , 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 。 树头上好些白鹭 , 和北平太庙里的“灰鹤”是一类 , 北方叫做“老等” 。 那洁白的羽毛 , 那伶俐的姿态 , 耐人看 , 一清早看尤好 。 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甬道 , 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 , 该是顶有趣的 。 另一个角落长着些芒果树和木瓜树 , 可惜太阳力量不够 , 果实结得不肥 , 但沾着点热带味 , 也叫人高兴 。 银行里花多 , 遍地的颜色 , 随时都有 , 不寂寞 。 最艳丽的要数叶子花 。 花是浊浓的紫 , 脉络分明活像叶 , 一丛丛的 , 一片片的 , 真是“浓得化不开” 。 花开的时候真久 。 我们四月里去 , 它就开了;八月里走 , 它还没谢呢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金文荷:《不可磨灭的蒙自记忆》

我于1948年4月下旬到达蒙自 , 住进周家花园 。 骤从燕京、衡湘来到边塞小城 , 离家万里 , 人地生疏 , 不免有些惊奇而又鄙视的感觉 。 几经探索 , 慢慢熟悉之后 , 逐渐感到那里景物气候宜人 , 民风朴素 , 生活紧促而又轻松 , 使人流连忘返 。

周家花园有一座小院落 , 进门有几间平房 , 院落前部有一个花台 , 四周还有些零落的盆花 , 作为花园看 , 是有些衰败了 。 院落后半部有一幢三层楼房 , 三层都是厅式 , 四周回廊环绕 。 看来不是卧室 , 而是花厅 。 租给我校女生宿舍后 , 把一层当作饭厅 , 二层和三层作为寝室 , 住女生约70余人 , 睡的双层床 。 虽然拥挤些 , 但房是厅式 , 空气流通 , 有回廊可供散步 , 住在里面还是很舒服的 。

蒙自的天气多是晴天 , 下雨也是一阵骤雨 , 雨过立即天晴 , 阳光普照 , 总是那么明朗 , 不像江南烟雨蒙蒙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在天朗气清、微风吹拂的日子里 , 不论是在南湖之滨或在狭窄的小街上都听不到风声 , 但一登上女生宿舍的楼就听到风声呼呼 。 我们好奇地探头向廊外看 , 看不见刮风的景象 , 一进屋呼呼的风声依旧在耳 , 日子长了 , 我们也就习惯了 , 因此大家都称它为“听风楼” 。

蒙自大概由于地理位置偏处西南 , 海拔又较高 , 使云彩变幻奇妙 , 可称得是一美景 。 那里云彩时而像白纱一样布满天空 , 瞬息变成五彩缤纷 。 每当夕阳西下 , 落霞就更加美丽了 , 由浅红 , 到深红 , 到火红 , 慢慢地落入地平线下 。 我们在晚饭前后 , 常常凭栏观看落日而忘了一切 。

蒙自早是一座边塞小城 , 可是在那里有许多美味的小吃 。 比如云南城镇皆有米线、饵之类 , 它那里也有 。 除此 , 还有它特出的油炸蛋饼、肉饼 , 摆摊出售 , 随买随吃 , 香脆可口 。 另外越南人开的西餐店里炸猪排 , 焦黄脆嫩 , 味道佳美 , 至今不忘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在众多的食品中 , 最使人难忘的是夏天的石榴 。 全国各地石榴都是秋季成熟 , 秋天是吃石榴的季节 。 而蒙自的石榴是在夏季成熟 , 七八月份正是石榴上市 。 这里的石榴个儿大的有菜碗口大 , 小的也有饭碗大 , 皮色红里透黄 , 打开里面籽儿有小拇指头大 , 晶莹饱满 , 吃起来香甜可口 。 我走遍半个中国 , 都没有见到像蒙自石榴这样大而甜的石榴 。 石榴质量既好 , 价钱又便宜 , 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大吃石榴 。 我在大半辈子中 , 在其他各地所吃石榴的总和都没有在蒙自两个多月中吃的多 。 以后每遇到石榴就会想起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钱穆:回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文学院定在蒙自开课 , 余等遂结队往 。 蒙自乃旧日法租界 , 今已荒废 , 有希腊老夫妇一对 , 在此开设一旅馆 , 不忍离去 。 曾一度回视故乡 , 又重来守此终老 。 联大既至 , 诸教授携眷来者皆住此旅馆中 , 一切刀叉锅碗杂物争购一空 , 与余同室者 , 乃清华历史系主任刘崇 , 治西洋史 , 亦在北大兼课 , 故余两人乃素捻 。 崇每晨起必泡浓茶一壶 , 余常饮之 , 茶味极佳 。 附近有安南人开设一小咖啡店 , 余等前在河内饮越南咖啡而悦之 , 遂常往其店 。 河内咖啡店多悬两画像 , 一为关公 , 一则孙中山先生 , 此店亦然 。

学校附近有一湖 , 四围有行人道 , 又有一茶亭 , 升出湖中 , 师生皆环湖闲游 。 远望女学生一队队 , 孰为联大学生 , 孰为蒙自学生 , 衣装迥异 , 一望可辨 。 但不久环湖尽是联大学生 , 更不见蒙自学生 。 盖衣装尽成一色矣 。 联大女生自北平来 , 本皆穿袜 。 但过香港 , 乃尽露双腿 。 蒙自女生亦效之 。 短裙露腿 , 赤足纳双履中 , 风气之变 , 其速又如此 。

入春来 , 值雨季 , 连旬滂沱 , 不能出户 。 城中亦罢市 。 其时最堪忧惧者 , 乃有巨蛇进入室中 , 惊惶逃避 , 不可言状 。 及雨季过 , 湖水皆盈 , 乃成一极佳散步胜地 。 出学校去湖上 , 先经一堤 , 堤上一门 , 有一横匾 , 题“秋至杨生”四字 。 初不解其意 , 后乃知入门一路两旁皆种杨柳 , 雨季过 , 即交秋令 , 杨柳皆发芽 , 绿条成荫 , 更为湖光生色 。 柳皆春生 , 唯此独秋生也 。 余自此每日必至湖上 , 常坐茶亭中 , 移晷不厌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一日 , 北大校长蒋梦麟自昆明来 , 入夜 , 北大师生集会欢迎 , 有学生来余室邀余出席 。 两邀皆婉拒 。 嗣念室中枯坐亦无聊 , 乃姑去 。 诸教授方连续登台竞言联大种种不公平 。 其时南开校长张伯苓及北大校长均留重庆 , 唯清华校长梅贻琦常驻昆明 。 所派各学院院长 , 各学系主任 , 皆有偏 。 如文学院长常由清华冯芝生连任 , 何不轮及北大 , 如汤锡予 , 岂不堪当一上选?其他率如此 , 列举不已 。 一时师生群议分校 , 争主独立 。 余闻之 , 不禁起坐发言 。 主席请余登台 。 余言:“此乃何时 , 他日胜利还归 , 岂不各校仍自独立?今乃在蒙自争独立 , 不知梦麟校长返重庆将从何发言?” 余言至此 , 梦麟校长即起立言:“今夕钱先生一番话已成定论 , 可弗再在此题上起争议 , 当另商他事 。 ” 群无言 , 不久会亦散 。 隔日下午 , 校长夫人亲治茶点 , 招余及其他数位教授小叙 。 梦麟校长在北平新婚 , 曾有茶会 , 余未参加 , 其夫人至是乃新识也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有同事陈梦家 , 先以新文学名 。 余在北大、燕大兼课 , 梦家亦来选课 , 遂好上古先秦史 , 又治龟甲文 。 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 , 追逐有人 , 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 , 遂赋归与 。 及是夫妇同来联大 。 其夫人长英国文学 , 勤读而多病 。 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 , 几乎无不披览 。 师生群推之 。 梦家在流亡中第一任务 , 所至必先觅屋安家 。 诸教授群慕与其夫妇游 , 而彼夫妇亦特喜与余游 。 常相过从 。 梦家犹时时与余有所讨论 。 一夕 , 在余卧室近旁一旷地上 , 梦家劝余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 。 余言:“材料太多 , 所知有限 , 当俟他日仿赵瓯北《二十二史札记》体裁 , 就所知各造长篇畅论之 。 所知不详者 , 则付缺如 。 ” 梦家言:“此乃先生为一己学术地位计 。 有志治史学者 , 当受益不浅 。 但先生未为全国大学青年计 , 亦未为时代迫切需要计 。 先成一教科书 , 国内受益者其数岂可衡量?”余言:“君言亦有理 , 容余思之 。 ”又一夕 , 又两人会一地 , 梦家继申前议 , 谓:“前夜所陈 , 先生意竟如何?”余谓:“兹事体大 , 流亡中 , 恐不易觅得一机会 , 当俟他日平安返故都乃试为回之 。 ”梦家曰:“不然 , 如平安返故都 , 先生兴趣广 , 门路多 , 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心来 , 哪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不如今日生活不安 , 书籍不富 , 先生只就平日课堂所讲 , 随笔书之 , 岂不驾轻就熟 , 而读者亦易受益?”余言:“汝言甚有理 , 余当改变初衷 , 先试成一体例 。 体例定 , 如君言 , 在此再留两年 , 亦或可仓促成书 。 ” 梦家言:“如此当为全国大学青年先祝贺 , 其他受益人亦复不可计 , 幸先生勿变今夕所允 。 ”余之有意撰写《国史大纲》一书 , 实梦家两夕话促成之 。 而在余之《国史大纲》引论中 , 乃竟未提及 。 及今闻梦家已作古人 , 握笔追思 , 岂胜怅悯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西南联大师生笔下的蒙自// //

不久 , 忽传文学院决于暑假迁返昆明 。 余闻之 , 大懊丧 。 方期撰写《史纲》 , 昆明交接频繁 , 何得闲暇落笔?因念宜良山水胜地 , 距昆明不远 , 倘或卜居宜良 , 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 , 尚得半星期清闲 , 庶得山水之助 , 可以闭门撰述 。 一友知余意 , 谓识宜良县长 , 有一别墅在西郊山中 , 或可暂借 。 余立促其通函商请 , 得复函允可 。 余大喜 , 遂决一人去宜良 。

时锡予、自昭皆惜蒙自环境佳 , 学校既迁 , 留此小住 , 待秋季开学始去昆明 , 可获数月流连清静 , 乃更约吴雨生、沈有鼎及其他两人 , 共余七人 , 借居旧时法国医院 。 闻者谓 , 传闻法国医院有鬼 , 君等乃不惜与鬼为邻 , 七人亦意不为动 , 遂迁去 。 不久 , 又闻空军中漏出音讯 , 当有空袭 。 法国医院距空军基地不远 , 果有空袭 , 乃成危险地带 。 沈有鼎自言能占易 。 某夜 , 众请有鼎试占 , 得节之九二 , 翻书检之 , 竟是“不出门庭凶”五字 。 众大惊 。 遂定每晨起 , 早餐后即出门 , 择野外林石胜处 , 或坐或卧 , 各出所携书阅之 。 随带面包、火腿、牛肉作午餐 , 热水瓶中装茶解渴 , 下午四时后始归 。 医院地甚大 , 旷无人居 , 余等七人各分占一室 , 三餐始集合 , 群推雨生为总指挥 。 三餐前 , 雨生挨室叩门叫唤 , 不得迟到 。 及结队避空袭 , 连续经旬 , 一切由雨生发号施令 , 伊如在军遇故 , 众莫敢违 。 然亦感健身怡情 , 得未曾有 。 余每出则携《通史随笔》数厚册 。 自在北平始授此课 , 先一日必作准备 , 写录所需史料 , 逐月逐年逐项加以添写 , 积五六厚本 , 及离北平藏衣箱底层夹缝中携出 , 至南岳、蒙自又续有添写 。 此乃余日后拟写《史纲》所凭之唯一祖本 , 不得不倍加珍惜 。 数日后 , 敌机果来 , 乃误炸城中市区 , 多处被轰毁 , 受祸惨烈 。 而城外仅受虚惊 , 空军基地无恙 , 法国医院亦无恙 。 此下遂渐安 。 开学期近 , 各自治装 , 锡予、自昭两人乃送余去宜良 。

来源 : 红河印象文化传媒

声明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