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名字虽美艳,但却不忍直视!
说起太监一词 , 大家都知道太监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是明朝 。 据历史记载 , 当时的大明内廷设有十二监 , 主管被称为太监 , 主管下面的职位都被统一称为宦官 , 在当时 , 最出名的太监莫过于皇帝身边的魏忠贤 。 大家都将魏忠贤称为九千九百岁 , 与皇帝的万岁之相差一百岁 , 可见他当时的权利有多大!
而在魏忠贤统领下的东缉事厂 ,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厂 , 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情报特务机构 。 据说东厂的分支遍布整个亚洲大陆 , 甚至连朝鲜半岛都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 朝廷里的各个衙门里面都有东厂的人员坐班 , 这些人专门监视各地官员的一举一动 , 以防叛乱发生 , 一旦发现有丝毫异动 , 魏忠贤就会命人将可疑之人带回东厂 , 让其尽数体验一遍史上最残酷的刑罚 。 今天咱们就来介绍一种令人听了就害怕到晕厥的酷刑!
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 名字虽美艳 , 但却不忍直视!// //
其实刑讯制度 , 起源其实还是很早的 , 大概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 《礼记》记载:“仲春之月……毋肆掠 , 止狱讼 。 ”意思是说仲春之月停止刑讯 , 言外之意即其他时节是可以刑讯的 。
刑讯逼供是一种很残酷 , 极不人道的司法制度 。 古代封建社会 , 官吏审问犯人极少智取 , 对于被告上来就是一顿拷打 。
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 名字虽美艳 , 但却不忍直视!// //
拷打也叫拷掠 , 所使用的刑具有笞、杖、棍、鞭等 。 打的数目并无固定 , 常常是边打边问 , 直到犯人受刑不过 , 愿意招认为止 。
同中国古代的其他酷刑相比 , 拷打还算是轻的 。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写道 , 中国之所以缺少硬汉 ,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人发明的酷刑不但花样繁出 , 而且过于阴毒残忍 。 尽管如此 , 还是有不少坚硬之人 , 受酷刑而面不改色 , 真乃铁汉 , 明末有“铁笔御史”之称的李应升即是其中一位 。
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 名字虽美艳 , 但却不忍直视!// //
李应升是个忠肝义胆、直言敢谏的忠臣 , 天启三年 , 他曾上书木匠皇帝朱由校罢免魏忠贤 , 虽未果 , 由此为魏忠贤所衔恨 。 后来李应升罢职回到苏州讲学 , 天启六年 , 被阉党诬陷为贪赃枉法而捉拿进镇抚司大牢 。
下狱后 , 审讯人员对李应升严刑拷打 , 逼他承认贪污之事 。 李应升坚贞不屈 , 拒不承认 。 狱卒于是奉命对他实行“红绣鞋”酷刑 。 这个所谓的“红绣鞋”就是魏忠贤所管辖的东厂发明的!
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 名字虽美艳 , 但却不忍直视!// //
“红绣鞋”这个名字虽然听起来很美丽 , 好似明朝美人的绣花鞋一般 , 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很阴毒残酷的刑罚 。 这个刑罚的创建灵感来自于3000多年前商纣王与妲己发明的炮烙之刑 , 后经变化 , 就成了“红绣鞋” 。
其实这个刑罚就是一双经过特殊制造的纯铁的鞋子 , 施刑者先把这双铁鞋放入火炉之中烧至大红色没在用架子把铁鞋夹出来 , 让犯人赤着脚套进去 , 犯人的脚就会立马被灼烧得皮焦肉烂 , 瞬间痛到失去直觉 , 身体弱一点的当场死去 , 身体好一点的即便当场没死也会落下终身残疾 。 这刑罚男人尚且经受不住 , 女犯人们在后来只要听到这种刑罚都会立马晕过去 。
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 名字虽美艳 , 但却不忍直视!// //
李应升遭受此刑后 , 加上又无从医治 , 断然也无生还的可能 , 去世时年仅34岁 。 据史书所载 , 李应升死后 , 他的弟弟去狱中收殓 , 只见他的双脚已经完全炭化、全身骨断肉腐 , 面目全非 , 无一寸完好的皮肤 , 实在惨不忍睹 。
酷刑与人类文明理念和法治的精神格格不入 , 这种有违人道的酷刑最终被历史所抛弃也是必然!糟粕必遭唾弃 , 文明必然延续 , 沈阳美的盛堂 , 新中式建筑里程碑之作 , 浑河贵地 , 墅见盛堂 。
明朝东厂酷刑“红绣鞋” , 名字虽美艳 , 但却不忍直视!// //
*本平台部分资料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 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分享 , 让更多人获取所需资讯 , 资料版权方未能找到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 ,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为何让人同情,死后明英宗还给恢复皇后身份
- 明清宣城狸桥地区的诗歌创作(一)
- 王阳明:五大处世之道,以心抵御外界纷扰
- 胡惟庸被杀之后,大将蓝玉又被杀,明朝文武功臣诛杀殆尽
- 大明风华:朱祁钰设宴立太子,皇后带儿子自杀,孙若微露出微笑
- 大明风华:朱棣死前为何召见杨士奇还说传位给汉王?这是两手准备
- 浅谈“野心家”司马懿的聪明才智
- 公孙瓒明知赵云很能打,为何愿意让刘备带他走?背后有顾虑
- 他在位10年,好评如潮,留下一项制度却差点毁了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