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众所周知 , 从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到1908年慈禧太后主持大清朝政有近五十年的历史 。 在这段时间里 , 不论是镇压天平天国还是发展洋务运动 , 抑或是主持发兵收复新疆 , 诸如此类的晚清政治大事 , 我们往往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慈禧太后 。 其实 , 同时期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人 , 她的地位比慈禧太后还要高 , 作用甚至可能比慈禧太后更重要 。 这个人就是咸丰皇帝的皇后 , 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太后 。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

慈安太后

1861年 , 同治皇帝(慈禧的儿子)登基后 , 封自己的嫡母(咸丰皇帝的皇后)为“慈安皇太后” , 诏旨称“母后皇太后” , 又称“东太后”;另外 , 又封自己的生母为“慈禧皇太后” , 诏旨称“圣母皇太后” , 又称“西太后” 。 咸丰皇帝临死前 , 本来有遗命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 , 但是很快两位太后伙同恭亲王奕等人 , 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 , 诛杀或罢免了八大臣 , 掌握了清廷的最高权力 , 形成了“二宫垂帘 , 亲王议政”的局面 。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

垂帘听政

一个是皇帝的嫡母 , 一个是皇帝的生母 , 那谁的地位更高呢?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 嫡母的地位可比生母高得多 , 在明朝只有皇帝的嫡母才有资格被封为皇太后(清朝建立后才出现生母封为皇太后的现象) 。 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 , 嫡母就是皇后 , 是当之无愧统领后宫的第一人 , 咸丰皇帝死后 , 皇后自然要升级为皇太后 , 而慈禧太后只是凭着儿子当了皇帝才被封为太后的 , 很显然 , 慈安太后的地位是要高于慈禧太后的 。 前面说的“辛酉政变” ,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成功扳倒“顾命八大臣” , 和慈安太后的默许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

两宫皇太后

据历史记载 ,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 , 慈禧太后只负责一些日常比较琐碎的小事 , 真正的朝政大事都由慈安太后拿主意 。 比如说 , 同治皇帝选立皇后时 , 慈禧看中了年轻漂亮的富察氏(大臣富察.凤秀之女) , 但是慈安看中的却是才德俱佳的阿鲁特氏(大臣阿鲁特.崇绮之女) 。 两宫太后犹豫之下 , 决定让同治皇帝自己拿主意 , 最终他还是选了慈安太后看中的阿鲁特氏 。 试问 , 如果不是慈安太后的影响力更大 , 地位更高 , 他会选择违背自己生母的意愿吗?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

两宫皇太后

还有一点 , 很多人记得慈禧太后曾经有一个叫安德海的心腹太监 , 此人仗着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 , 肆无忌惮 , 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 但大家摄于慈禧的面子一直隐忍不发 。 有一次 , 安德海以给皇帝置办龙袍的名义沿运河南下 , 一路招摇 , 惊扰地方 , 甚至欺压百姓 , 结果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个正着 。 清朝虽然有“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 , 但慈禧太后有意庇护 , 丁宝桢区区一个巡抚也不敢拿安德海怎么样 。 丁宝桢将此事上奏朝廷以后 , 慈安太后等人认为:“祖制不得出都门 , 犯者杀无赦 , 当就地正法 。 ”于是安德海就这样被杀掉了 , 在众人拍手称快的同时 , 慈禧太后也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

安德海剧照

正是有慈安太后的存在 , 所以清朝才出现了著名的“同治中兴”局面(洋务运动顺利进行 , 国力逐渐得到恢复) 。 然而 , 可惜的是 , 慈安太后在1881年突然崩逝 , 死因至今成谜(有人说是慈禧害死的) , 也就是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日子只过了二十年 , 后面近三十年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一人独揽大权 。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晚清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都要看其脸色// //

慈禧太后

在慈禧太后主政的三十年里 , 国家发生了太多的政治大事件 , 比如说中法战争、甲申易枢(恭亲王奕被免职)、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等 , 其中都无法看到慈安太后的身影 , 这也是她后来逐渐被人忽视的主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