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董卓歌》赏析

魏武帝曹操不仅是卓越的军事家 , 政治家 , 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 东汉建安时期“三曹七子” , 闻名于后世 。 曹操的诗词很多大气磅礴 , 慷概激昂 , 比如脍炙人口的《短歌行》 , 《观沧海》 , 鲁迅先生也曾评价其诗文“清峻通脱” , 而于这“通脱”二字 , 便提到曹公的一篇短诗《董卓歌》 , 诗云:德行不亏缺 , 变故自难常 。 郑康成行酒 , 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


曹操《董卓歌》赏析

曹操《董卓歌》赏析// //

魏武帝曹操

这首《董卓歌》见于《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注所引《英雄记》一书的记载当中 , 此书乃是建安七子之首的王粲所著 。 王粲其人文采非凡 , 诗赋俱佳 , 先附刘表 , 后归曹操 , 深得曹操器重 , 与曹丕 , 曹植的关系都很好 , 病逝之后 , 曹丕以世子的身份为其驴鸣悼亡 , 感情至深可见一斑 。 《魏略》中隗禧曾对鱼豢说:”《左氏》直相斫书耳 , 不足精意也 。 ” 但《春秋左氏传》若和《英雄记》相比 , 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 《英雄记》又名《英雄交争记》 , 这可是标准的相斫书! 所记英雄人物事迹大多是攻伐相杀 , 明争暗斗 , 偏在人物董卓这一章 , 最后引出一句“太祖作董卓歌 ” , 倒是迎面拂来一丝文艺气息 , 不过王粲将曹操和董卓写到一处 , 是不是有点枭雄惜枭雄的意思呢?

和董卓有关的诗词歌谣 , 早已有之 , 东汉末年 , 董卓乱政 , 废杀少帝 , 独霸朝纲 , 又挟持新立的汉献帝迁都长安 , 弄得民怨沸腾 , 朝野震动 , 其为人又是贪财好色 , 暴虐凶残 , 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德行败坏吧 。 此时民谣《董逃歌》已经广为流传 , 据《后汉书.志.五行一》所记:灵帝中平中 , 京都歌曰:承乐世董逃 , 游四郭董逃 , 蒙天恩董逃 , 带金紫董逃 , 行谢恩董逃 , 整车骑董逃 , 垂欲发董逃 , 与中辞董逃 , 出西门董逃 , 瞻宫殿董逃 , 望京城董逃 , 日夜绝董逃 , 心摧伤董逃 。 ”案“董”谓董卓也 , 言虽跋扈 , 纵其残暴 , 终归逃窜 , 至于灭族也 。 与《董逃歌》相比 , 曹操的这首《董卓歌》通篇找不到半个”董“字 , 显然曹公并没有念念叨叨地对董太师进行口诛笔伐 , 但关键问题不在此 , 也许曹公根本就没打算也没兴趣在多年之后再对董太师鞭尸了(董卓于公元192年为王允 , 吕布等所诛 , 曹操写这首诗当在公元200年之后) , 句内无”董“ , 意中有”董“ , ”董“后隐”曹“ , 此诗附于董卓一章 , 不得不说王粲知曹公也 。


曹操《董卓歌》赏析

曹操《董卓歌》赏析// //

曹操向董太师献刀(图片来自网络)

曹操当年任西园八校尉的典军校尉之时 , 董卓刚好领兵进京 , 对曹操还是很器重的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曰:卓到 , 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 , 京都大乱 。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 , 欲与计事 。 太祖乃变易姓名 , 间行东归 。 那时的曹操对董卓憎恶倒在其次 , 更多的应该还是敬畏吧 , 惹不起那就三十六计走为上 。 其实细细想来 , 董卓其人其行 , 在某些方面都和曹操颇有相似之处 , 论品性 , 年轻的时候 , 两个人都是侠气少年 , 《武帝纪》曰:太祖少机警 , 有权数 , 而任侠放荡 , 不治行业 , 故世人未之奇也 。 《董二袁刘传》曰:少好侠 , 尝游羌中 , 尽与诸豪帅相结 。 只不过曹操这个”侠“颇有机警权变之谋 , 而董卓的”侠“则更多了些好勇斗狠 , 恐怕这也是两人最终命运迥异的原因之一吧 。 论历练 , 后来两人都参与了讨伐黄巾之战 , 董卓还和羌胡军队屡次交战 , 身上要多些剽悍之气 , 《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 , 前后百余战 。 董卓进雒阳之后 , 随后挟持献帝迁都长安 , 只不过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比 , 董太师民心尽失 , 天下皆反之 , 只能是挟天子以拒诸侯了 , 以一己之力与群雄为敌 , 其下场也是不言自明 。

论掌权后的表现 , 史书上记载董卓骄横残暴 , 毒杀何后和少帝 , 不过他对遭受党锢之祸的党人们还是不错的 , 这也许是笼络人心的需要 , 《后汉书.董卓列传》曰: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 , 及其在事 , 虽行无道 , 而犹忍性矫情 , 擢用群士 。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的那位”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太傅陈蕃便是董卓给他平反的 , 还恢复了爵位 。 另外董卓对当时的经学大家蔡邕也是相当敬重 , 多纳其言 , 《董二袁刘传》引《魏书》曰:卓既为太师 , 复欲称尚父 , 以问蔡邕 。 邕曰:“昔武王受命 , 太公为师 , 辅佐周室 , 以伐无道 , 是以天下尊之 , 称为尚父 。 今公之功德诚为巍巍 , 宜须关东悉定 , 车驾东还 , 然后议之 。 ”乃止 。 京师地震 , 卓又问邕 。 邕对曰:“地动阴盛 , 大臣踰制之所致也 。 公乘青盖车 , 远近以为非宜 。 ”卓从之 , 更乘金华皂盖车也 。 其实和曹操比起来 , 董卓真的算是一个少有僭越之心的人 , 最多也就是想像姜子牙那样做个尚父而已 , 而曹操先是进位为魏公加九锡 , 没过几年又封魏王 , 只差一步就可以做皇帝了 , 手下都劝他废掉献帝自立 , 不过曹公还是守住了汉臣的底线 , 表示自己最多也就是做个周文王 , 但很明显他心里清楚曹魏代汉和武王灭商一样只是时间问题了 , 对此《魏氏春秋》上说: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 , 异代方起 。 自古已来 , 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 , 即民主也 。 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 , 功德著於黎庶 , 为天下所依归 , 应天顺民 , 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 , 是亦为政’ 。 若天命在吾 , 吾为周文王矣 。 ”


曹操《董卓歌》赏析

曹操《董卓歌》赏析// //

曹操唯才是举(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虽然董卓身死多年 , 但当曹操同样挟制天子 , 同样位极人臣的时候 , 他内心深处会不由自主地和董太师比一比 , 是惺惺相惜 , 高处不胜寒 , 感叹太师当年把持朝政的不易 , 还是暗自讥笑董卓这个莽夫有勇无谋把一手好牌打烂 , 没用对人才 , 抑或是殷鉴不远 , 心有戚戚? 董卓先是被亲信伍孚刺杀未遂 , 后终被义子吕布所诛 , 落得个身死暴尸的下场 , 也许曹公的疑心病由此而来? 归根到底 , 曹操从董卓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当然那幸亏只是一个影子 , 而不是自己 , 董卓的惨死 , 在曹操看来并非是因为他德行差 , 而是天命不可测 , 谋略用人等方面也颇多败笔 , 跟德行好坏关系不大 。 在曹操的眼里 , 德行的好坏与善终与否并无直接关联 , 从《董卓词》的诗句来看 , 表面上无论是郑康成还是郭景图应该都是德行不亏缺的人 , 甚至在常人眼里都是德行甚高的人 , 但是老天并没有怎么保佑他们 , 还不都是死于非命 。 所以 , “德行不亏缺 , 变故自难常”的意思就是说 , 董卓的德行差 , 最终未得好死 , 但这并不是说德行好的就可以颐养天年 , 可蒙上天眷顾而不遭灾受难了 , 其实致命的变故何时到来与你德行怎样没啥关系 , 至于后面这几句“郑康成行酒 , 伏地气绝 ,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 ” , 那简直就是对所谓好德行的名士的嘲讽了 。 一个喝酒喝死了 , 死得不体面 , 另一个呢 , 死在园桑之处 , 那更是不光彩 , 为何这么讲呢? 因为俗话说" 桑间濮上“嘛 , 园桑之处其实就是古时男女偷情的地方 , 《汉书·地理志下》曰: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 , 男女亦亟聚会 , 声色生焉 , 故俗称郑、卫之音 。 这里就看得出曹操的态度了 , 那就是和大坏蛋董卓相比啊 , 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所谓有德的君子死得更窝囊!德行这玩意儿既保佑不了你们 , 也做不了你们的遮羞布!

那么曹操对德行怎么看呢? 古来取才以德行为先 , 《易·节》曰:君子以制数度 , 议德行 。 ”孔颖达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 。 郑康成自己注《周礼.地官司徒·师氏/媒氏》时也说:“德行 , 内外之称 。 在心为德 , 施之为行 。 ”其实曹操作为反名教的先锋人物 , 向来是轻德行重才干 , 在用人方略上 , 对那些德行方面虽有亏缺却有治世之才的人大加赞赏 , 竭力延揽 。 这一态度在著名的“求才三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比如他在三令之一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道:”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 , 桓公贼也 , 皆用之以兴 。 萧何、曹参 , 县吏也 , 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 , 有见笑之耻 , 卒能成就王业 , 声著千载 。 吴起贪将 , 杀妻自信 , 散金求官 , 母死不归 , 然在魏 , 秦人不敢东向 ,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 及果勇不顾 , 临敌力战 , 若文俗之吏 , 高才异质 , 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 , 见笑之行 , 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 , 勿有所遗“ 这里面说得很清楚了不管品行如何 , 唯才是举! 而对那些空有虚名 , 并无实才 , 整天清谈高论 , 嘘枯吹生的所谓贤德名士 , 曹操是十分厌恶的 , 从小就懂得让梨的孔融便撞到了枪口上 。 曹操最终还是找了个借口杀了孔融 , 并且说:”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 , 然世人之采其虚名 , 失于核实 , 见融浮艳 , 好作变异 , 眩其诳诈 , 不复察其乱俗也 。 “(出自《宣示孔融罪状令》) 曹操认为孔融徒有虚名 , 眩其诳诈 , 关键是和曹操的政治理念相左 , 这种人在曹操眼里便不是”唯才是举“之才 , 倘若自己再伸着脖子作死 , 那可就真没救了 , 后来如祢衡 , 杨修之流只不过是重蹈覆辙而已 。


曹操《董卓歌》赏析

曹操《董卓歌》赏析// //

经学大家郑玄

诗句中提到的郑康成就是郑玄 ,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家 , 郑玄这个人一心一意要做学问 , 就是不想做官 , 所以何进 , 袁绍 , 曹操都征辟过他 , 这老夫子就是推脱不仕 , 官渡之战的时候 , 他被袁绍逼着随军 , 按照史料记载是病逝于军中 , 但是古代信息传播没那么发达 , 传闻满天飞也没办法去核实 , 曹操可能听说是行酒而亡 , 他也宁可相信就是这么个不体面的死法 , 因为曹操对郑玄彼时估计也是一肚子意见 , 心说你这个老腐儒 , 只图名不做官 , 不做官你有才又有何用 , 关键是大战之时你居然还跑到袁绍那里去了 , 看样子是瞧不上我曹操啊 。 曹操这么个想法 , 很自然地就说”郑康成行酒 , 伏地气绝“ , 其实郑玄还是比较冤的 , 毕竟那那时已经是风烛残年 , 身不由己了 。 至于那个在园桑之中死掉的郭景图 , 正史中并无什么记载 , 想来也是个有德之士 , 估计曹操也是认为他才德不符 , 空有虚名 , 便讥笑他死于桃色事件之中 。

总之这首《董卓歌》 , 诗句之中虽无董卓 , 但句中之意却是由董卓而发 , 不过董卓也只是药引子而已 , 曹操真正想说的是天命不可测 , 与德行好坏无关 , 而透过对所谓大德名士的讥讽 , 隐含了曹操唯才是举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