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我们在看古装剧 , 尤其是《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神探狄仁杰》等等这种办案题材影视剧的时候 , 总会听到这样一句台词:“将人犯某某某暂且收押 , 待到秋后问斩 。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要说秋后问斩呢?难道是秋后日子好 , 适合行刑?你还别说 , 查了查资料后发现 , 发现真是因为秋后日子好的缘故 。 但为何秋后就是处置死刑犯的好日子?这里面可是大有文章 。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秋后问斩
什么是“秋后问斩”?
中国古代处置死刑犯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叫“立决” , 这个很好理解 , 就是在判定人犯死刑后 , 立马将人犯押赴刑场斩首处死 , “斩立绝”就是其中一种 。 第二种则称作“秋后决” , 意思是先将死刑犯关押在大牢之中 , 等到秋分过后再施刑 , “秋后问斩”同样是“秋后决”的一种 。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一下 , “立决”和“秋后决”的行刑手段有很多 , 比如说:绞刑、斩首等等都是其中的一种 , 由于中国古代犯人被处以斩首的犯人比较多 , 所以历史上多惯称为“斩立决”或“秋后问斩” 。
相对于今天而言 , 中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 , 从而导致了宗教迷信的盛行 , 佛、道、儒各成一派 , 平分秋色 。 在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是大肆弘扬 , 鼓吹“天命”和“神意”等学说 , 并将这种迷信神学思想运用到国家统治的方方面面中 , 从而来禁锢老百姓 , 巩固自己的统治 。 这其中 , 法律条文作为国家命脉 , 当然也不例外 , 掺杂了许多的迷信成分 , 用来更好的诠释法律条文 , 执行法律程序 。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节气:秋分
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秋后决”正是其中之一 , 这个秋后指的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之后 , 而不是“立秋”之后 。 按节气表来说 , 秋分过后便已经开始慢慢的进入了冬天 。 中国古代先民向来重礼、重神学 , 认为人类社会是上天创造的 , 那么人类社会的一举一动也都要符合上天的旨意 , 跟天地间的万物相切合 。 春夏时分 , 万物复苏 , 大地一片生机 , 在这上天孕育万物生长的时候 , 动用杀伐刑狱就是对上天的大不敬 , 违背了老天爷的旨意 , 所以我们的先民认为在春夏时分是不可以处理刑狱事宜的 。
而秋分过后 , 万物肃杀 , 秋天已经到了末尾 , 冬天开始来临 , 这种时候大地一片死寂 。 我们的老祖宗则认为这个时节就是处理刑狱的好时机 , 秋冬时期对人类社会各种违背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现象进行判定 , 对各种应该接受惩罚的人进行处置的行为就是在遵照上天的旨意 。 这种做法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 , 西周《礼记·月令》记载: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礼记 月令》
仲春之月 , 去桎梏 , 毋肆掠 , 止狱讼 。
这句话什么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春夏季节 , 天地间的万物就像人类的婴儿一样 , 正是成长的时候 。 此时就应该减少抓捕囚徒的行为 , 停止对案件的诉讼事宜 , 更不能有处置犯人 , 甚至杀死囚徒等行为 。 说通俗点 , 就是春夏时分“上天有好生之德” , 人们不应该在这种时候违背老天爷的旨意而进行刑狱杀戮 。 另外 , 《礼记·月令》还记载了这样一句话:
孟秋之月 , 凉风至 , 白露降 , 寒蝉鸣 , 鹰乃祭鸟 , 用始行戮 。
意思是说:七月份之后 , 天气开始转凉 , 寒蝉哀鸣不已 , 天空中的猛禽开始互相争斗搏杀 , 夺取过冬的食物 。 与此同时 , 人类社会也到了应该处理刑狱问题、斩人犯的时机 。 通俗点讲:这个时候天地万物开始一片凋零 , 处处弥漫着肃杀的气氛 , 在这个时候处置人犯 , 既不会违背天意 , 也能处理好社会发展的矛盾事宜 。 西周这种处置刑狱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春秋时期 , 历史文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的记载:“秋冬行刑”就是最好证明 。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礼记》
“秋后问斩”是什么时候正式写入法律条文的?
真正将“秋后决”这种制度写进明文法律中则是在西汉时期 。 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曾经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儒学理论 , 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 。 在这一套思想中 , 董仲舒认为皇帝就是天的儿子 , 是顺应天命来管理天下 , 统治老百姓的人 。 那么在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 , 作为皇帝 , 就要凡事都“顺天应人” , 将自己所作所为跟老天爷的旨意结合在一起 , 也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西汉大儒:董仲舒
在“天人感应”思想里 , 董仲舒认为皇帝的庆贺、赏善、惩罚、刑狱这些大事都要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对应 。 春夏的时候进行行赏庆贺 , 秋冬的时候进行惩罚诉讼 , 这样才能顺应天意 , 保国安民 。 这在他编撰的儒家经典《春秋繁露》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春秋繁露》
王者配天 , 谓其道 。 天有四时 , 王有四政 , 四政若四时 , 通类也 。 天人所同有也 。 庆为春 , 赏为夏 , 罚为秋 , 刑为冬 。
从此以后 , “春赏秋罚”的制度也正式的写入了法律条文之中 , 历朝历代都进行传承沿袭 , 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大特色 。 经过后世王朝的不断完善之后 , “秋后决”制度变得更加系统完备 , 一般都是规定在春夏时分 , 不能对死刑犯人进行处决 , 只能在秋季的九、十、十一、十二四个月进行处置 , 但是犯了“十恶”重罪的犯人另当别论 , 并不遵守这一制度 。 《唐律疏议》中又将时间缩减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 , 从此“秋后决”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晚清时期才被废除 。
中国古代史:古代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择秋后问斩?原来是大有深意// //
“秋后问斩”制度有没有进步意义?
古代的“秋后决”制度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老百姓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 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 以“天意”来安抚民心 , 以“顺天应人”来禁锢老百姓 。 综合来看 , 古代的“秋后决”制度虽然是一种比较封建迷信的法律制度 , 有很浓重的“神学”色彩 。 但是也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 对于后世法律的完善成型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 甚至可以说“秋后决”就是如今社会“死缓”制度的前身和起源 。
引用文献《礼记·月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繁露》
- 古代最有钱的县城大街,位于山西,现为世界遗产!
- 刘先银悟《论语》中国文明古国离不开一个人,孔子都很佩服他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八国联军侵华, 列强要求瓜分中国, 只有一个国家反对, 原因不简单
- 盘点古代十大剧毒,看看你身边有吗?
- 日本1年侵略大半个中国,为何攻打重庆6年都没攻下来
- 古代墓地风水十不向秘诀,墓地最佳风水坐向及朝向的吉凶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偃师造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