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重:曾担任省委书记,被毛泽东赞为“作家和才子”,一生与报纸结缘,退休十年写成巨著
李尔重小传
李尔重:曾担任省委书记 , 被毛泽东赞为“作家和才子” , 一生与报纸结缘 , 退休十年写成巨著// //
李尔重(1913.01—2009.12.26) , 河北丰润人 , 曾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 。 他是一位老红军 ,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
1952年1月至5月 , 担任《新武汉报》(后更名为《长江日报》)社长一职 。 1983年离休后 , 以七十岁之高龄 , 发奋十年 , 他写出了58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新战争与和平》 。
李尔重:曾担任省委书记 , 被毛泽东赞为“作家和才子” , 一生与报纸结缘 , 退休十年写成巨著// //
91岁的李尔重 李为民先生 供图
“父亲一生的经历 , 即便冠不上‘传奇’之名 , 至少也可以说是颇具特色” , 5月6日 , 在李尔重老人生前位于武昌的住处 , 其长子李为民先生向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回忆了父亲的一生 。 “千万字存世尔 , 一颗心悯民重” , 这是李为民对父亲一生的概括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职业革命者并不是父亲生活的全部 , 父亲的一生 , 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那就是他数十年笔耕不辍 , 创作了许多作品 , “用‘千万字存世’形容 , 不为过” 。
市委书记带着20来岁采访人员一线采访
1952年1月1日 , 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新武汉报》(后更名为《长江日报》)创刊 。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尔重兼任社长 。 5月 , 市委调梁斌任社长兼党组书记 , 李尔重不再兼任 , 但仍代表市委分管报社 。
1960年 , 《长江日报》刊载武钢高炉工地主任韩喜的事迹 。 时任市委第二书记的李尔重认为 , 文章没反映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 他决定亲自带着采访人员前往武钢调研采访 。 当年随同采访的长江日报老报人萧定曾忆及此事 , 感慨不已 , “他是主管全市工作的领导干部 , 知名大作家 , 当年带着我这个20来岁的采访人员深入基层采访 , 亲自动手帮我拟提纲 , 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我的稿件 , 真是难能可贵” 。 萧定回忆 , 李尔重要求调研从零开始 , 不要有任何框框 , 他们先后用了一周时间 , 从上而下广泛搜集材料 , 最终四易其稿成就佳篇 。
李为民对采访人员说 , 父亲后来虽担任地方领导 , 但一生与报纸结缘 。
李尔重在2009年逝世后 , 李为民花费了10年时间整理了父亲留下的300本笔记 , “老人的笔记始于1946年7月24日 , 止于2008年11月22日” 。 李为民算了一笔账 , 一个标准笔记本 , 50页100面 , 按一面记400字 , 一本即有4万字 , 300本笔记本算下来就有上千万字 。 也是在整理出版父亲笔记的过程中 , 他更多地了解了父亲的工作和所思所想 。
采访中 , 李为民将他后期整理出版的《李尔重笔记摘抄》《李尔重笔记索引》《李尔重自选诗集》《存照集》等8本书赠与长江日报收藏 。 他拿出《李尔重笔记索引》向采访人员介绍 , 父亲与报纸的结缘始于1948年 , 时任牡丹江省委常委的父亲曾分管《牡丹江报》 , 此后 , 在多地的工作经历中 , 李尔重也多分管宣传工作 , 从其笔记内容中可以看到他多次谈到针对稿件写作、报社发展的讲话 。
“父亲不仅坚持读报 , 还会将自己对报道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 2012年 , 李为民帮父亲出版了《存照集》 , 该书集纳了李尔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 。
采访人员翻阅这本书看到 , 在李尔重的文章后 , 会详细附上报纸原文 。 例如 , 1997年8月13日《长江日报》刊发《街头广告几时有副俏模样》的报道 , 李尔重读后写下《加强广告管理》的简短文章 , 文中提到 , 广告该如实地介绍商品 , 其位置也应适当有序 , 应该色调和谐 , 在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应把广告设置列入 , 并应立法 。
李尔重:曾担任省委书记 , 被毛泽东赞为“作家和才子” , 一生与报纸结缘 , 退休十年写成巨著// //
李为民向长江日报捐赠的李尔重著作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刘斌 摄
七十高龄立志 , 十年写就580万字长篇
李尔重既是与新闻结缘的特殊报人 , 也是蜚声政坛的“笔杆子”领导 , 还是享誉文坛的名家 。 从担任武汉市委第二书记 , 到后来在河北省委书记兼省长任上离休 , 李尔重的政绩有口皆碑 。 同时他还以“笔杆子”蜚声政界 , 毛泽东赞其为“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
从193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 李尔重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笔 , 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 。 担任武汉市领导期间 , 在非常繁忙的工作中 , 他坚持挤时间创作 , 话剧《扬子江边》、小说《战洪水》等 , 题材都源于武汉生活 。 其中 , 《武汉关的钟声》更因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 而被一代学子所熟悉 , 增加了青少年对武汉的了解和热爱 。
1983年离休后 , 李尔重回到第二故乡武汉 , 开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新战争与和平》 。 李为民记得 , 在书房读书写作 , 去图书馆查找资料 , 成为父亲晚年生活的全部内容 。 “他花了3年时间奔波于图书馆、档案馆、战争遗址 , 到南京、北京查找资料 , 即使出访日本 , 也不忘到东京图书馆查找当年的《朝日新闻》” 。
为了不受打扰 , 父亲在家中客厅贴出告示闭门谢客:“余已年逾古稀 , 身埋半土 , 任重道远 , 秒争寸阴 , 犹恐心愿未了 , 抱恨归眠 。 来访晤谈 , 应在晚间 , 额外之求 , 恕不从命 。 ”从1983年到1993年 , 这张告示贴了整整10年 , 这也是创作《新战争与和平》的10年 。
这本著作写了580万字 , 被誉为首部全景式描写抗日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 , 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 “父亲是一位抗战全过程的亲历者 , 戎马生涯的经历使他对当时的历史有很深的直接感受” , 李为民介绍 , 作品以全景视角 , 描绘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15年间的抗日战争历程 , 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
李尔重本人曾就《新战争与和平》与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进行过比较 。 他说 , 《战争与和平》写出了一系列的不朽人物和宏大的战争场面 , 因而托尔斯泰是了不起的 。 但托尔斯泰没有写出战争的真正原因以及消除战争的手段 。 而写出了战争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消除战争的有效手段 , 正是《新战争与和平》“新”的地方 , “《新战争与和平》是党和人民的创造” 。
李为民告诉采访人员 , 父亲革命一生 , 早已淡看生死 , 但他痛恨生病 , 因为“生病了就不能工作” 。 李为民翻出一张旧照片 , 年逾古稀的父亲在书房一边插着氧气管 , 一边坚持读书、写文章 。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 , 父亲平时很注重体育锻炼” 。 65岁时爬华山 , 5个山峰全走到;70岁时登峨眉 , 两天半时间走了210里 。 ”李为民说 , 父亲刚到武汉工作时只有30多岁 , 却患上不少病 , 有胃病、风湿性关节炎、失眠等 。 从那时开始 , 父亲学打网球、乒乓球、游泳 , 并一直坚持下来 。 1982年10月 , 李为民曾陪同年近七旬的父亲登峨眉山 , 登山途中有人问父亲 , 这么大岁数爬山为个啥 , 父亲回答:“爬山不为啥 , 爬山就是目的 。 ”
一生创作
却拒绝为自己立传
“父亲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 都投放在工作和写作里去了 。 真的是很少很少与母亲、子女们欢聚、闲聊” , 但李为民知道 , 父亲仍深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 一旦表露 , 也有其特殊的方式 。
李尔重:曾担任省委书记 , 被毛泽东赞为“作家和才子” , 一生与报纸结缘 , 退休十年写成巨著// //
李尔重长子李为民接受长江日报采访人员专访 , 讲述父亲照片背后的故事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刘斌 摄
他在《追思父亲李尔重》一文中提到:“我们几兄弟平时回家的时间都不太多 。 但是只要是回去 , 就可以见到 , 无论多晚 , 父亲都会拉上母亲 , 坐在沙发上 , 非要见到我们人到家后 , 才去休息 。 每次离去都十分为难 , 不知是否应提前告诉父亲离开的时间 。 不提前说 , 他会不高兴;提前说了 , 他总有几天睡不好觉 。 ”
李为民曾向父亲提起 , 要为他老人家写传 , 想认真认识父亲的全貌 。 但被父亲坚决拒绝 , 而且是一点余地都不留:“有人说给我20万 , 为的是让我同意他给我写传记 , 我拒绝了 。 你们也不要给我写传记 , 现在不许写 , 今后也不许写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张维纳)
【编辑:叶子】
- 他是四野三纵的政委,曾因升迁速度太快不得不请示,后授衔中将
- 太平天国灭亡时曾国藩造反的话,会有人追随他吗?
- 许世友曾在陈赓手下担任团长,陈赓说:你真是食大如牛啊!
- 三个料理人:鲤鱼,曾经的“淡水鱼王”,如今为啥不受待见了?
- 曾经的女星韩菁清:从交际花到姐弟恋,最后归宿是与梁实秋忘年恋
- 朱元璋曾是明教一员,一统天下后为何知恩图报,对明教大开杀戒?
- 清朝最严苛的丈夫与父亲曾国藩,差点被家人拉黑
- 在《水浒》中他是大奸臣,历史上的他并不坏,曾经当过苏轼的助手
- 世界上第一款靠谱的冲锋枪德国MP18,我国曾走私不少用于抗日战争
- 曾是天地会的美女首领,成为太平天国女将,死后曾国潘6字评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