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在现代能当上教授吗?这样的事例目前也有,可味道不太一样
提起陈寅恪 , 在中国近代文化界可说是殿堂级的人物 , 被称为“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 。
陈寅恪生于1890年 , 其祖父是清末的名臣 , 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的陈三立 。 而在他众多的名誉之中 , 一个最为常见的名号却是来之不易 。 那就是他清华大学导师的身份 。
陈寅恪在现代能当上教授吗?这样的事例目前也有 , 可味道不太一样// //
上世纪20年代 , 陈寅恪还在欧洲留学 , 他于1925年回国 。 当时的清华刚刚改为大学不久 , 按照胡适的提议采用导师制 。 而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 , 还说 , 陈先生的水平比我高 。 事实上 , 直至后来 , 梁启超还曾说:我也算著作等身了 , 却不如陈先生的几百字 。
陈寅恪在36岁时被聘为清华大学的导师 , 与国学大家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比肩 。 在当时的清华 , 他被称为“公子之公子 , 教授之教授” 。 前半句好解释 , 说的是他的家世 。 他父亲是清末著名的“公子” , 而他的夫人又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 所以说他是“公子之公子”再贴切不过了 。 后半句可就牛了 , “教授之教授”可不是白来的 。 当时的清华教授 , 大都是名满天下之人 , 老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 让这些金字塔顶尖的大知识分子们去推崇一个后生晚辈 , 别开玩笑了 。
陈寅恪在现代能当上教授吗?这样的事例目前也有 , 可味道不太一样// //
当时的大学问人 , 分两派 , 一派是本土派 , 一派是洋派 。 本土派认为洋派的学问用不到国学范畴 , 而洋派则认为本土的眼界太窄 。 唯独到陈寅恪这儿 , 本土和洋派都不言语了 。 论国学 , 他基础深厚 , 国史精熟 , 见解独到;讲洋派 , 他会梵文、巴利文以及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等等八种语言 , 令人叹为观止 。 他讲课 , 很多时候早早跑来的不是学生 , 反而是清华大学的其他的教授 , 所以当时的学生称他为“教授之教授” , 还有更直白的 , 直接叫他“太师傅” 。
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大牛 , 要放现在 , 恐怕有点麻烦 。 连大学的门也未必能进 。 因为他是著名的“二无导师” 。 他收到清华聘书时才36岁 , 还在欧洲学习 , 在国内的学术界自然没有名望 , 关于论文就更加谈不上了 。 他硬是凭借梁启超等人的推荐直接当上导师的 。 这在今天恐怕是很难想象的 。
陈寅恪在现代能当上教授吗?这样的事例目前也有 , 可味道不太一样// //
陈寅恪先生论文高产的年代大概是1930年和1944年 , 一年之中大概十来篇的样子 。 放在今天也不是什么高产教授 。 更何况他的一生之中有一些阶段 , 连续数年不曾有一字发表 , 按照今天的高校规定 , 教授的帽子早就要被摘了吧 。
别看后来他被称为“教授之教授” , 可在最初他想获得学生的“好评”也是难上加难 。 刚开始学生们也没听说过他 , 一帮子老头中冒出一个年纪轻轻的 , 这人哪来的?关键他开始上课时太专业、太深奥 , 学生们也听不懂 。 那时候他自己也很苦恼 , 而和他有同样烦恼的大概就算是王国维先生了 。
没名气、没论文、还不会教学生 。 坚持用这样一个人当教授 , 还最终变成了清华之宝 , 当时的清华校方需要有多大的担当啊 。
陈寅恪在现代能当上教授吗?这样的事例目前也有 , 可味道不太一样// //
其实现在也有这样的事儿 , 好些个大学也冒着“天下大不违”请一些“客座教授” 。 好些都是演艺明星 。 有些本身就是“老师”出身 , 如刘欢、何炅、黄磊等等 , 容易理解 。 另外一些纯粹的演艺人士却跑去商学院之类的学校当“教授” , 虽然都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 可细咂么着怎么都不是这个“味儿” 。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陈寅恪很赞美漂亮女子的语录,更打击了现代很多人,发人深省!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困难总能解决。但是自欺欺人,隐瞒实情,那就完蛋了| 写在历史边上
- 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管,却屡屡立功屡屡提前晋升,原因何在?听终南隐士怎么说
- 一支五万大军突然消失,2500多年后,在一处洞穴被发现
- 嘉峪关到底在哪?答案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人却答不上来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许世友曾在陈赓手下担任团长,陈赓说:你真是食大如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