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问苍生问鬼神// //

【缘木求鱼】

人的彻底解放 , 实在是一个极艰巨的任务 , 如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木木

李商隐当年作诗《贾生》 , 明着是为贾谊际遇抱屈 , 实际是抒己郁郁之怀 , 笔锋直刺晚唐荒诞政风 。 这也是后世公认之事 。

此诗取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贾生征见 。 孝文帝方受釐 , 坐宣室 。 上因感鬼神事 , 而问鬼神之本 。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 至夜半 , 文帝前席 。 既罢 , 曰:"吾久不见贾生 , 自以为过之 , 今不及也 。 "在《贾生》之前 , “围观者”的着眼点都习惯聚焦于君明臣贤之上 , 但李商隐却“剑走偏锋” , 议论起“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是非了 。

明显的“借古讽今” 。 “棍子”高高举起 , 狠狠落下 , 李商隐想打的 , 其实也不是汉文帝的屁股 。 这谁都知道 。 就此而言 , 汉文帝实在有点儿冤枉 。 从当年的实际情况看 , 他也确实冤枉——刚刚搞完盛大的祭祀 , 身处“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之中 , 见到远道而来、久未相见的“才子” , 有感而发 , 请教一下神鬼之事 , 也是人之常情 。

如果再考虑两千多年前的时代因素、人文气质 , 汉文帝当然就更冤枉 。 这种事情即使放到今天来看 , 似乎也可以理解 。 清明或者端午的气氛里 , 人们追思先人、感怀前贤 , 顺带琢磨、议论一下神神鬼鬼的未知、难知的世界 , 不是很自然吗?更关键得是 , 当年文帝问得虚心、仔细 , 贾谊答得详尽、透彻 , 虽然具体问了些什么、答了些什么 , 司马先生卖关子、没细说 , 但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俩人越聊越近、促膝恳谈到半夜——还是挺温馨的场面 , 以今天的目光审视 , 把两个人的谈话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讨论 , 似乎也没什么不可以 。 从这个角度看 , 汉文帝实在冤枉透了 。

在中国人传统的历史评价体系里 , 汉文帝是个好皇帝 , 他最为后世称道的功绩 , 主要就是轻徭减赋 , 休养生息;努力了多年之后 , 再加上儿子孝顺、“萧规曹随” , 终于成就了“文景之治” , 扬名后世 。 据此 , 我们可以大致判断 , 汉文帝应该不是一个“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诞角色 。 相较于晚唐那些专注于神神鬼鬼、把李商隐都搞怒了的皇帝 , 他显然要高明出许多 , 其两千年来一直比较稳固的历史定位 , 估计是改不了了 。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 , 汉文帝简直就冤得不能再冤了 。

不过 , 虽然汉文帝很冤枉 , 但一千多年来 , 好像也没见谁给他平过反 。 这当然也可以理解 , 一个皇帝居然跟神神鬼鬼的事情挂上了 , 要“洗白” , 就实在有点儿不容易 。 这在中国文化传承里 , 好像也是一个老传统 , 实在没办法 。 这种事情即使放到今天 , 要想让老百姓见怪不怪、坦然接受 , 应该也不太容易 。 这大约就是那些“不信马列信鬼神 , 不信组织信"大师"的贪官格外惹人讨厌的原因吧 。

从这些年媒体的报道看 , 贪官们似乎都格外迷信 , 干了坏事之后 , 不是烧香、磕头 , 就是找“大师”寻求破解之道 。 在这个求得“救赎”的过程中 , 这些人的脑袋似乎一点儿逻辑也没有:难道磕几个头、烧几炷香或者变一下“风水”就能惹得神鬼忙不迭地赶来帮大忙?难道所有的神鬼都是善恶不分、爱贪便宜的恶神恶鬼?

在科技如此发达且进步仍在加速的年代 , 远在天边的“黑洞”都被清清楚楚地拍摄下来 , 但神神鬼鬼的东西居然还有这么好的市场 , 这倒从一个侧面证明 , 人的彻底解放 , 实在是一个极艰巨的任务 , 如逆水行舟 , 不进则退 。

(作者系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作者: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