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虎狼丛中立 , 从道不从君

说他不从君肯定是有点问题的 , 君都不从了还不得被皇帝给咔嚓了 , 这里的意思是他只以民为重 , 谁来当这个君都无所谓 , 皇帝轮流转 , 民重君为轻 , 表示的是这个意思罢了 。

他叫冯道 , 史上说他是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 , 且都为宰相级高官 , 当然 , 也有人说是十位 , 也有人说是十二位 , 不重要啦 , 反正这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辅助皇帝最多的一位臣子当是无疑的 。

他辅佐皇帝的名单就不用列了 , 一是多多 , 二是无趣 , 当时是五代十国时期 , 乱象丛生 , 城头频换大王旗 , 谁握重兵 , 拳头硬便可帝而王之 , 大家也没拿这当回事 , 只要有饭吃 , 民众不流离失所便是好皇帝 , 至于什么正统正宗正溯的 , 统统都是假场合 , 也不是民众关心之事 。 帝王如此 , 那辅助的臣工能为之者就是忠臣好人 , 反之当然就为人所不耻了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冯道 , 字可道 , 号长乐老 , 瀛州景城人 , 即今天河北沧州人 , 五代时任多朝宰相 , 最后病逝于后周朝 , 享年73岁 , 追封瀛王 , 谥号文懿 。

他是被王安石评价为:“能屈身以安人 , 如诸佛菩萨行” , 苏东坡对他也是赞赏有加 , 他在当时有“当世之士无贤愚 , 皆仰道为元老 , 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 并广为人们所颂扬 。

但他却是欧阳修笔下不知廉耻而“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的墙头草 , 他也是司马光眼中的“奸臣之尤”;范文澜先生甚至将他斥之为“奴才中的奴才” 。 总的说来 , 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褒贬不一 , 争议多多 , 但主体是谴责居多的一位负面人物 。

但在当时对他的评价那可是高多了 , 他是五代时“当代士无贤愚 , 皆仰道为元老”的国之名士;也是《旧五代史》中被称之为“郁然有古人之风”“深得大臣之体”的贤德名臣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五代十国是继南北朝后又一个动荡之年代 , 不同的是虽然异族乱华没有南北朝时那样地恐怖 , 但戎夷交侵 , 他们仍然是乱世之主角;而且更糟糕的是 , 无论是南方或北方都打成了一团 , 举目四顾 , 全国几乎就没一个安定之地 。

冯道的祖先为农为儒 , 没有恒业 , 家境贫寒 。 史其载“不恶衣食 , 负米养亲 , 好学能文 , 以披诵吟讽为事 , 虽大雪拥户 , 凝尘满席 , 湛如也” 。 也就是说 , 他出生贫家 , 但很努力学习 , 如果是处康宁之事 , 中个举人进士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

他最早是做了燕王刘守光的参军 , 不过这刘守光史上将他称为“桀燕” , 可见不是个东西 , 他不但囚父攻兄 , 还与小妈通奸 , 是历史上恶名远播之人 。 这冯道一个正人君子 , 哪能在这等人手下做事 , 于是弃走他投 , 转了一圈后 , 在晋王李克用手下供职 。

冯道为官期间生活俭朴 , 不尚奢靡 , 不设床席 , 居则茅庵一所 , 卧则稻草一束 , 食则与奴仆相同 , 声名很是不错 。 后来父亲去世 , 他回家守丧 , 退耕于野 , 躬自负薪 , 甚至于把自己的家产卖掉去赈灾 。 自己所居唯草屋而已 。 及至期满 , 被授翰林学士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即使在富贵以后 , 也依然保持着这种作风;他清廉自守 , 地方官员的所有馈赠 , 即使斗米匹布 , 他也一概谢绝 , 出征在外 , 将士将抢来的美女送给他 , 他绝不亲近 , 而是另找屋子养着 , 待找到家人后 , 立即送还……

继而经唐庄宗、唐明宗几朝后 , 他一路升迁 , 最后做到了如宰相之地位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在这十余年内 , 君臣相得 , 到了唐末宗继位还依然拜他为司空 , 一直到那个历史个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攻入洛阳建立后晋 。

谁当皇帝对冯道来说都一样 , 而皇帝们对他也是客客气气 , 这石敬瑭依然以冯道为相 , 对他还更加地重用 , 史载:“权归中书 , 事无巨细 , 悉以归之 。 寻加司徒、兼侍中 , 进封鲁国公 。 ”此间冯道曾多次上表求退 , 石敬瑭就是不答应 。

后来石敬瑭的儿子继位 , 加冯道太尉 , 进封燕国公 。 国灭于契丹 , 戎王耶律德光又以冯道为太傅 。 后汉高祖立 , 冯道乃归汉 , 汉祖拜为太师 。 周兵反 , 郭威篡汉 , 是为后周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后周的郭威加冯道为太师、中书令 , 在礼遇上更加尊敬他 , 甚至“进对不以名呼” , 后来他的干儿子 , 一代贤君周世宗柴荣嗣位 , 仍然对他一如既往 , 冯道是在世宗朝病逝的 , 世宗闻之 , 辍朝三日 。

冯道一生历仕高官 , 安享荣华 , 任风云变幻却我自岿然不动 。 但是这象他这样的读书人 , 深受儒家思想浸濡 , 其忠君意识应该还是有的吧 , 这换主子比换衬衣还要频繁 , 难道他心中就没有自责吗?

在他晚年写的《长乐老自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轨迹 , “为时乃不足 , 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 , 诚有愧于历职历官 , 何以答乾坤之施 。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 , 冯道还是有自责之心的 , 他也是一个有政治理想之人 , 也想“为大君致一统”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 但是他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的明君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还真如他所说 , 他所处的年代及他所奉之君 , 除了最后的郭威和柴荣乃有为之君 , 可惜那郭威和柴荣二人天不假年 , 上位没几年就抱恨而去;其它都是些不上档次的形象 , 那石家父子就不用说了 , 后唐那一串的李家几幅颜色 , 不是杀人如麻的乱世枭雄 , 就是忠奸不辨的幼儒昏庸 。 都不是能“致一统”的角色 , 这冯道就是想当个前秦之王猛 , 可也得有雄才大略的秦王符坚现身才行啊 。

尽管我们可以肯定 , 冯道同王猛在雄才大略上不在一个层次 , 二人没有可比性 。 然而在那个乱世 , 能保全性命已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 不知有多少经纶天下的高手、胸怀大志的能臣、满腹文章的学者 , 或惨死于屠刀之下 , 或毁灭于暴政之中 。

其实在那个时代 , 你还真看不出到底哪个能一统天下 , 哪个是有为之君;汉民族在南北朝时被杀得差点亡族了 , 延至五代时这元气也恢复中 。 所以并无后世的汉奸一说 。

而被后世看重的所谓“忠君”之概念 , 其实在宋以前是很淡薄的 , 至少还没有形成普世价值 。 那春秋战国时延继下来的奉明君的观念还是很有市场的 , 想那商鞅 , 李斯等一众 , 哪个不是为异国效力 , 他们为秦帝国一统天下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不是被后人称赞至今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 不能脱离当时的实际情况 , 那走马灯一般频频上位的皇帝 , 哪个是值得冯道去效忠的呢 , 怕是今天也不会有结论 , 如果用极端的道德化 , 武断地将冯道屈辱地钉在历史的十字架上 , 那么就好比用简单的黑白二色来定义世界 , 既失真又无趣 。

在一般人看来 , 他历经那么多个王朝 , 为官肯定是圆滑之极 , 如那奸佞小人一样 , 靠的是溜须拍马来讨好当权者 。 其实真还不是这样 , 冯道并不是靠拍马屁赢得皇帝喜欢的两面三刀之人 , 相反 , 他是个很有操守的 , 他不贪财、不好色、不树敌 , 是武夫当道的时代中的一股清流 。

更重要的是他关心百姓 , 从不结党 , 加上有智慧、善谋断、能容人 , 知进退 , 以这样品德之人立庙堂之上也就不会招来非议谤言了 。

他注重人才的培养 , 不管是寒士还是高门 , 皆引之朝廷为用;他才情绝冠 , 万言立马而成;他文采出众 , 华丽美篇 , 义含古道 。 尤其是他刻印“九经” , 为宋代儒学的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

他历多朝而经年不倒 , 其实诀窍也不深奥 , 他就是不管你哪个当皇帝 , 我以不变应万变 , 我都干好我自己的那些事 , 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 , 兼顾好百姓的利益 。 这就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精髓 。 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但教方寸无诸恶 , 狼虎丛中也立身 。 ”

所以我觉得 , 抛开后世以“忠君”之道来衡量冯道之N臣之行为而不耻他 ,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 , 至少他在保全自己的同时 , 为当时的民众还是做了不少的好事 , 但可惜的是 , 历史不是受惠者书写的 , 在中国人的历史心智中 , 形式往往占到比实际更大的比重 。

再有很重要的一点 , 冯道在当时有很好地声名 , 他一直是以文人的面目示人 , 从不涉及军权 , 这对靠军队起家的五代十国时的皇帝们不具有威胁 , 所以这是他们最为放心的 。

既然对皇权没任何地威胁 , 何不借其名声和威望来为本朝张势呢 。 所以 , 表面上看着冯道三公、三师的官衔一大堆 , 其实就如同蒙古国的海军部部长一样 , 荣誉而已嘛 。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冯道:历五朝八姓十一位皇帝的不倒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