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长江之于南方就如同长城之于中原,但长江还多了一个功能
原创 长江之于南方就如同长城之于中原 , 但长江还多了一个功能// //
有道是“王睿楼船下益州 , 一片降幡出石头” 。 蒙古军队在攻克鄂州之后 , 顺江而下 , 直奔南宋的江南腹地 , 没多久就攻破建康 , 接着南下到达临安 , 南宋无力抵抗 , 就出城投降了 。
但蒙古除了从鄂州东下的这一路之外 , 还有两路军队参加了对灭南宋的战役 。 一路是博罗欢军从山东河南一带出发 , 到达建康以东的镇江 , 从这里渡江 。 另一路刘整军也从河南南部出发 , 穿过大别山地区 , 到达皖南赣北一带 , 也参加了围攻安庆的战斗 。
但蒙古的这个做法其实并不稀奇 , 早在西晋灭孙吴的时候 , 军队也是这么布置的 。 益州以水军出三峡 , 西晋主力中的中路军从南阳一带出发 , 两军会攻荆州得手后 , 并力东下 。 同时 , 山东一带镇守的司马伷也率军南下 , 两军在建康一带会师 , 东吴就投降了 。
原创 长江之于南方就如同长城之于中原 , 但长江还多了一个功能// //
西晋灭孙吴的时候是这么部署的 , 苻坚进攻东晋的淝水之战 , 其实也是这么打的 。 一路从益州出兵 , 一路从关中出大散关一带 , 两军会攻襄阳 , 苻坚自己则亲率大军从关中出发 , 到达了江淮之间 。 不过 , 苻坚并没有得手 , 而且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 , 之后前秦也崩溃 , 苻坚本人在随后的混战中被姚苌俘杀 。
苻坚为什么没有得手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 前秦的军队虽然攻克了襄阳 , 但是并未攻克荆州 , 桓温在荆州还在坚守 , 双方处于拉锯状态 。 这样 , 苻坚就成了孤军 。 而且 , 前秦当时并未像西晋那样 , 先攻占江淮地区 , 而是在江淮地区与谢玄率领的东晋军队交战 , 并被击败 。
这就是襄阳和荆州的战略重要性 。 要割据东南 , 中上游必须控制荆襄 , 下游必须能够在江淮之间进行有效抵抗 , 否则就很容易被消灭 。 这也是孙权无论如何也要攻取荆襄的原因 , 同时又不断在江淮之间发动进攻也是这个原因 。
原创 长江之于南方就如同长城之于中原 , 但长江还多了一个功能// //
东晋和南宋一样 , 都是半壁江山 , 所以防御的重点就是三个地区 , 上游控制四川 , 在汉中一线与北方对峙 , 中游在荆襄一带拉锯 , 下游据守镇江 , 并前出扬州 , 保持对江淮的进攻能力 。 而北方要进攻南方 , 同样只能从这三个方向进攻 。 而把这几个战略要点连接起来的 , 就是长江天险 。
也就是说 , 长江之于南方 , 就像长城之于中原 。 任何防御体系都必须依托地缘政治格局来进行 , 光靠军队不行 , 光靠天险也不行 , 必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 。 整个南方的防御体系必须依托长江来建构 , 但这个体系如果有些重要的关键环节被对手突破 , 就像长城防线被对手突破一样 , 这个防御体系就失去作用了 。 而南宋在鄂州失守之后 , 就是整个长江防线全线崩溃了 。
蒙古和西晋一样 , 都是先攻占了四川 , 占据了上游之利 , 然后在荆襄地区长期争夺 。 而蒙古最后攻克襄阳 , 也是采用了围点打援战术 , 因为襄阳的补给主要是通过汉水水路进行 , 蒙古军队先在襄阳外围的山上修筑堡垒 , 控制汉水水道 , 以逸待劳 , 击溃来援的宋军之后 , 襄阳才最后被攻克 。
孙吴时期长江中游的重要据点就是荆襄地区和武昌 , 中下游则是庐州、建康和京口 。 只要攻克这几个要点 , 就等于打通了长江水道 , 大军就可以乘船沿江而下 , 或者军队沿江行进 , 用长江水道来运输粮草物资 , 保障后勤 。
- 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冬日美景
- 长江中下游自然条件更优,为什么古代人口中心却在黄河中下游?
- [原]芯原创始人戴伟民:嵌入式人工智能与芯粒的历史机遇
- 被誉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什么土壤深厚肥沃?
- 白帝城:千古遗恨今犹在,唯见长江滚滚流
- 药|原创文学:关于江南的诗
- 南渡西渐:长江移民的水与火之歌
- (原创)生死家书
- 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将功成万骨枯:脱口而出的名句都是谁写的?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丨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