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万里长城蜿蜒曲折,从东向西,伏山而行 。 长城走到晋蒙交界处时出现一个小城,这便是山西省右玉县 。 千百年来,处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的右玉,战事多、兵营多、士兵多 。 朔风寒雪滋生出这片土地骨子里的倔强 。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

山西朔州:航拍右玉县古长城遗址

右玉,最早被纳入中华文明曙光是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 。 据记载,赵武灵王置雁门郡即在今天的右玉一带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已经妇孺皆知,然而,当时的勇毅决绝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史载,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衰退,时常受周边小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 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赵武灵王欲向游牧民族学习,改宽服为“胡服”,改“步射”为“骑射” 。 政令未出便遭到反对 。 这些做法对于重视“夷夏之辨”的人来说怎么受得了!如果当时有“汉奸”一词,恐怕免不了扣到这一国之君头上 。

真正的爱国者,不会被狭隘的情绪左右 。 赵武灵王冒着“虽驱世以笑我”的压力推进改革,打造了一支高度机动的作战部队,重振赵国 。 在这种时代精神下,一种大勇扎根在右玉的大地上 。

认准了就干,这就是右玉 。

自战国至明代,右玉成为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拉锯的战场 。 杀虎口,便是见证地之一 。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在右玉县城西北 。 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 。 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的战略地位,从“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 。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被瓦剌俘去后继位的 。 据传,他曾祈祷若打败瓦剌,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当时的朔平府右玉县 。 后来,大臣于谦组织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 。 “水陆神祯”是皇宫中库藏的120幅稀世珍品的绘画,多出自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 。

在明代,右玉还发生过一次可歌可泣的孤军守城战 。 嘉靖年间,北方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投奔大明 。 当时的大同总督为邀功请赏,将其送进京城 。 为此,辛爱起兵攻城 。 在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绝炊断粮,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 。 最终,右玉等来了援军 。

拼光了,也不服输,这也是右玉 。

杀虎口还有个别名叫“西口”,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走西口”的发生地之一 。

明朝中后期,蒙汉关系缓和 。 于是,以杀虎口为中心,兴起了边市贸易,兵堡也逐渐转变为商贸重镇 。 清末民初开通铁路之前,主要货物都是由杀虎口进出 。 口岸贸易持续了将近500年 。

从清顺治年间杀虎口设立税关,到1929年与塞北关合并,杀虎口税关先后存在了280年 。 据史料记载,清代繁荣时,杀虎口税关年解税银达13万两之多,“日进斗金斗银”,繁华远近闻名,曾有“小北京”殊荣 。

作为“走西口”进出长城的关键站点,杀虎口也是明清时期山西历史的缩影和晋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晋商辉煌的创业史,更见证了明清走西口大移民的辛酸与悲壮 。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草原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边疆 。

如今,青石铺就的西口古道只剩下大约1公里长,三四米宽的路面,石道上隐约还可以看到历史留下的车辙印 。

从战争到贸易,一代代晋商从这里出发,驰骋天下 。 一代代移民从这里踏上陌生的土地,在兵匪侵扰、灾荒不断的动荡岁月里,几经磨难,用一己单薄的身躯,开拓出新天地 。

随着“走西口”而植入右玉大地的,不只是那段大移民大迁徙的历史,更是一种对好日子的憧憬以及筚路蓝缕、吃苦耐劳的坚韧 。

上千年的战争拉锯、数百年的人口流动,破坏多、建设少 。 到1949年时,右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有5.3平方公里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 。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夜晚土堵门”,曾有环境专家将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建议全县搬迁 。

怎么办?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 。 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 从此,一场穿越70年时空的植树造绿“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起跑 。 右玉人的精气神,在这场时空接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上世纪50年代,右玉人向最难治理的黄沙洼开战 。 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人们挑起水桶,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向黄沙洼进发 。 没钱买树苗,就裁剪杨树枝插种;植树累了,便席地而坐,喝着凉水吃莜面 。 然而,几千人栽了两年的树,却被一场持续多日的大风刮死,没剩几根苗 。 一年不行种两年,两年不行种三年 。 三战黄沙洼后,人们把树“钉”在了黄沙里 。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塞北小城右玉:骨子里的倔强// //

山西朔州:右玉县三十二村

70年间,种树在右玉已经成为一种信念,有一个孩子没种过树 。 曾有一位右玉人,死后,他老婆在棺材里放了一把纸糊的铁锹,说“没了铁锹,他就没了魂了!”像他这样的一个个英雄,激励了全县人与风沙不折不挠地“死磕” 。

到今天,右玉这块塞北之地的林木覆盖率达到54% 。 树种从过去的区区几种变成30多种,药用植物达到45种 。 不毛之地变成了塞北绿洲,成为绿色的海洋 。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 , 右玉人展现出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 。 在这份执着中,透出右玉千百年来的那股子倔强——不服输、不低头、不放弃 。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哪怕顶风冒雪,不达目的不罢休 。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6期

作者:王井怀

主编:孙爱东

编辑:张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