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朝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了 , 这场耗时八年的叛乱不仅削弱了唐朝 , 使唐帝国由盛转衰 , 也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亚和东亚的历史走向 。 在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 , 曾多次向回纥借兵 。 有许多历史著作都对回纥帮助唐朝平叛一事做了记载 , 并把唐朝借兵的原因归结于唐回的友谊关系 。 以回纥助唐的具体战例为史料 , 可以看出前人对回纥助战的作用有所夸大 , 事实上回纥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有限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旧唐书·回纥传》评论:“代宗诱回纥以平河朔 , 戡难中兴之功 , 大即大矣!然生灵之膏血已干 , 不能供其求取;朝廷之法令并弛 , 无以抑其凭陵 。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借援夷狄 , 导之以蹂中国 , 因使乘以窃据 , 其为失策无疑也 。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 很快控制河北地区 。 接着洛阳、潼关、长安相继失守 , 唐玄宗西逃四川 , 太子李亨(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 依靠朔方军抗击叛军 。 玄宗曾对太子李亨说:“西戎北狄 , 吾尝厚之 , 今国步艰难 , 必得其用 , 汝其勉! ”当年九月 , 肃宗即遣敦煌王承窠出使回纥 , 回纥随后派兵协同唐军平叛 。 安史之乱期间 , 回纥共四次出兵助唐 , 其中三次直接与叛军交战 。
第一次是助唐击破同罗等部的战斗 , 至德元载(756年)九月 , 敦煌王承窠出使后 , 回纥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合力征讨同罗诸蕃 , 最初出兵助唐的是毗伽可汗 , 也就是后来受唐朝册封的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磨延啜) 。
《新唐书》记载:“裴罗死 , 子磨延啜立 , 号葛勒可汗·一· ·肃宗即位 , 使者来请助讨禄山”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次是收复两京之战 , 至德二载九月 , 广平王李椒(即后来的唐代宗)及郭子仪率领诸军讨伐叛军 , 准备收复两京 。 《新唐书》记载“回纥遣其太子叶护领其将帝德等兵马四千余众 , 助国讨逆” 。 唐军开进长安城西的香积寺 , 迎击驻扎在寺北的十万叛军 , 最初唐军失利 , 但经大将李嗣业力战 , 稳住了阵脚 。 朔方军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领回纥兵四千趁机进攻东侧叛军精锐骑兵 , 叛军气势大挫 。
随后 , 唐军主力与回纥汇合 , 一举歼灭叛军六万多人 , 大获全胜 。 叛军趁夜色弃城逃窜 , 次日唐军收复长安 。 十月 , 唐军与回纥军队东进 , 新店一战 , 叛军十五万依山列阵 , 回纥从南山攻击叛军背后 , 叛军惊溃 。 唐军占领陕州 , 安庆绪放弃洛阳 。 收复两京之战胜利结束 。 此后 , 肃宗为了笼络回纥 , 对回纥可汗进行册封 , 并且将幼女宁国公主嫁往回纥和亲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三次是在相州之战 , 乾元元年至二年(758一759) , 唐军乘胜追击 , 力图一举击灭叛军逆首安庆绪 。 回纥王子骨啜特勒、宰相帝德等率领骑兵三千助讨叛军 。 乾元元年十月 , 唐军连战连捷 , 攻下卫州 , 把安庆绪围困在相州 。 此时史思明降而又复叛 , 率军南下 , 但惊惧于官军势大 , 驻军观望 。 当时时唐军有六十多万 , 但却分归九大节度使统领 , 而且没有设置最高长官总管军务 , 仅仅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 , 致使军事指挥混乱 , 加上久困坚城 , 人困马乏 , 已成强弩之末 。
次年三月 , 蓄势已久的史思明终于出兵 , 与官军决战 。 史思明兵少而精 , 唐军轻视敌人 , 不以为意 , 两军交锋 , 势均力敌 , 胜负难分的时候 , 忽然刮起大风 , 吹沙拔木 , 天地昏暗 , 近在眼前都不能分辨 。 唐军大惊 , 溃不成军 。 回纥军也败回京师 。 这一战的失利也使得平叛战争被迫继续下去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四次是平定安史残部 , 宝应元年(762年) , 回纥受史朝义的煽诱 , 率军南下 , 准备大肆抢掠大唐 。 此时英武可汗已死 , 他的儿子登里可汗在位 。 唐朝连派使者进行争取 , 最终改变了回纥的立场 , 重新确立了助唐灭史的方针 , 在就进军路线、雍王会见礼仪等问题反复争论之后 , 回纥兵终于投人战斗 。 十月初 , 唐军与叛军在横水交战 , 唐军主力由仆固怀恩率领在西原列阵迎敌 , 另选精骑与回纥兵绕到敌军后面 , 两面夹击 , 大破叛军 。 史朝义倾巢而出 , 决死一战 , 唐军屡次冲锋敌阵而不能破 。
关键时刻镇西节度使马磷单骑奋击 , 杀出了一个缺口 , 官军趁机而入 , 叛军大败 。 唐军追击叛军于石榴园、老君庙 , 史朝义仓皇逃跑 , 唐军再次攻克了洛阳 。 仆固怀恩、仆固碭父子长驱直入 , 先后战郑州 , 下滑州 , 在昌乐大败敌军 , 在下博取得对叛军的大捷 , 追击叛军直到河北 。 第二年春正月 , 史朝义从莫州出逃 , 走投无路自尽 , 河北被平定 ,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落下帷幕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唐人认为回纥对于国家有救难的功劳 , 屡称“北虏有勋劳于王室” 。 回纥军队的强劲战斗力也被时人所称 。 叛将阿史那承庆曾说:“唐若独与汉兵来 , 宜悉众与战 , 若与回纥俱来 , 其锋不可当 , 宜退守河阳以避之" 。 杜甫《北征》中称回纥:“所用皆鹰腾 , 破敌过箭疾 ” 。
那么 , 在平叛中回纥究竟起了到多大作用?是否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现从参战人数、战斗序列、实际战况等方面来分析 。
其一 , 从参战人数来看 。 据《资治通鉴》记载 , 破同罗之战前 , 回纥可汗“遣其臣葛逻支将兵人援 , 先以二千骑奄至范阳城下 , 子奇闻之 , 遽引兵归” , 收两京之战 , “可汗遣其子叶护及将军帝德等将精兵四千馀人来至风翔 , 元帅广平王椒将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 , 号二十万 , 发风翔” 。 相州之战 , “回纥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将骁骑三千助讨安庆绪 , 上命朔方左武锋使仆固怀恩领之 , 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 。 平史朝义之战 , 药子昂迎劳回纥时 , “密识其兵裁四千” 。 唐军人数 , 据《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记载 , 每次投人兵力总数动辄数万、数十万 , 回纥历次出兵未曾超过五千人 , 由此可见平叛主力无疑是唐军而并非回纥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其二 , 从战斗序列而言 。 在唐军战斗序列中 , 回纥军多隶属于仆固怀恩、仆固碭父子 。 收复两京之战 , 仆固怀恩任“朔方左厢兵马使”;相州之战 , 为“朔方左武锋使 ;平史朝义之战 , 仆固場为“右厢兵马使” , 统领回纥兵马作战 。 而统领全军的至少是节度使一级的武官 , 往往带有 “元帅"的头衔 。 兵马使、武锋使只是副将 。
至于唐朝给予回纥的极大礼遇 , 则事关两国关系和唐朝对外政策 , 与军事部署无关 。 从实际战例来看 , 回纥骑兵骁勇精锐 , 承担的作战任务往往是“出贼阵后"、袭其背" , 可见回纥善于快速奔袭、袭扰、突击 。 唐军便由熟悉回纥情况的仆固父子单独统辖 , 承担突袭或者侧面进攻 , 类似突击队的角色 , 并非主力部队 。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多次借兵回纥 , 回纥兵在平叛中的地位和作用// //
其三 , 从实际效果来看 。 在破同罗、收两京、平定史朝义残部作战中 , 回纥都有出色的表现 。 但不能就此认为回纥是主导战局的决定力量 。 河曲之战 , 仆固怀恩大义灭亲 , 斩杀其次子;香积寺之战 , 李嗣业挺身而出;昭觉寺之战 , 马磷单骑奋击 , 这些都是扭转局势的重大因素 。 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善于用兵 , 灵活调度 , 也使得回纥得以发挥快速突击的长处 。 况且 , 相州之战回纥也参与其中 , 结果依然是以大败告终 , 回纥骨啜特勒、帝德等十五人也自相州奔回长安 。
根据史书记载分析来看 , 回纥军队虽然有着较强的战斗力 , 但是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 回纥兵也不是平叛战场上的主力 。 真正的主力还是大唐几十万部队和郭子仪李嗣业、仆固怀恩父子、马磷等军事将领 , 即使不借助回纥兵 , 唐政府仍然有实力和能力镇压安史叛乱 , 借兵回纥加速了平定安史之乱的时间 。
参考以下著作:《旧唐书》《新唐书》《突厥与回纥史》《资治通鉴》《杜工部集》
- 在黄埔军校默默无闻,抗战时快速晋升,三大战役他参加了两场
- 徐向前,在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 永泰公主死因之谜:17岁的她毫无政绩,为何陵墓享唐朝帝王规格?
- 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汉朝气数尽时散放出微弱光辉
- 困难总能解决。但是自欺欺人,隐瞒实情,那就完蛋了| 写在历史边上
- 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管,却屡屡立功屡屡提前晋升,原因何在?听终南隐士怎么说
- 一支五万大军突然消失,2500多年后,在一处洞穴被发现
- 嘉峪关到底在哪?答案虽然很简单,但很多人却答不上来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许世友曾在陈赓手下担任团长,陈赓说:你真是食大如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