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月英:祖孙四代绿太行
三十五年接力种下二十多万棵树——
靳月英 祖孙四代绿太行
本报采访人员 杨 倩 王汉超
靳月英:祖孙四代绿太行// //
靳月英(中)带着家人和造林队在绿化荒山 。 资料照片
靳月英:祖孙四代绿太行// //
最早绿化的山头 。 霍亚平摄
靳月英老太太96岁了 , 她带领儿孙35年种下的树 , 爬满8架山19面坡 。 那是他们一捧一捧抠土填坑种出来的20多万棵树 。
当年的河南淇县鱼泉村 , 放眼尽是荒山秃岭 。 太行本就陡峭 , 石多、土少、缺雨、漏肥、蒸发量大 。 鱼泉一带是石灰岩构造 , “种草草不长 , 栽树难乘凉” 。 靳月英1984年退出村委妇女主任岗位 , 她是老烈属 , 拥军模范 , 那年从北京开拥军模范会回来 , 她就跟儿子说要进山去种树 。
儿子当然不理解 , 山是秃的 , 石头横着长 , 树吸不着水 , 扎不下根 , 别人种不活 , 偏偏你能?直到今天 , 人们还会反复追问 , 老太太种树的初心到底是啥?
那一年 , 老太太没有说动儿子;自己挂着水葫芦 , 揣着干粮 , 扛着镢头上山了 。 她不识字 , 可她去过山外 , 住的地方是绿的 。 路两边是绿的 , 国家号召绿化荒山 , 可家门口就是荒山 。 老太太人不在岗了 , 心却闲不住 。
真要把树种活 , 谈何容易?树是春天栽 , 秋冬她就刨树坑 。 石多 , 她就把乱石刨松码成围堰 。 土少 , 她就背着箩筐从石缝里抠 , 再一把把填进坑 。 荒山没树荫 , 就干晒硬淋 。 雨雪来了 , 她用毛巾缠住额头 , 不让水往眼睛里淌 。 太行山冬天风大 , 她只好跪着干 , 趴在地上挖 。 太阳下山了 , 她顶着月亮干 , 月黑天就摸黑干……
次年开春 , 老人卖掉牲畜 , 换来200多株侧柏苗 , 精心栽种进挖好的280眼树坑里 。 那年又逢干旱 , 树坑土都晒焦了 , 老天爷就是不掉雨滴 。 靳月英不停从山下挑水 , 她年纪大 , 一趟只挑得动30多公斤 。 山崖难攀 , 往往70多度陡坡 , 脚一滑人翻水洒 , 桶直抛出好远……
荒山秃岭 , 别无他人 。 “委屈得我直哭” , 老太太回忆:“哭一会我就不哭了 。 还不是你自己要种树!”她还记得战争年代唱过的歌:“能上山 , 能开荒 , 男女老少过时光 , 大家都有福享 。 ”上山、开荒 , 当年盼的不正是这样的日子吗?
为过上这日子 , 共产党人在山上流过多少血!1942年她19岁 , 丈夫冯青海加入八路军武工队 , 她加入妇救会 。 缝军鞋 , 她把棉裤里的棉花掏出来 , 缝进军鞋里 , 自己棉裤里塞的却是干草 。 1947年3月 , 丈夫在掩护撤退战斗中牺牲 , 子弹从右肋穿出前肩 。 那时 , 儿子冯小锁才8个月……
丈夫掩护的人中 , 就有曾担任过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 。 杨贵后来带领林县修建了红旗渠 。 靳月英为此曾对杨贵说过:“青海为你牺牲 , 他死得值 。 ”靳月英没上过学 , 但她在农村修渠造田 , 割草捡粪 , 卖掉棺材捐资助学 , 得过百余项荣誉 ,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 。 种树吃些苦 , 她擦擦泪就过去了 , 该干接着干……
那个大旱之年 , 她竟然种活了170多棵柏树 。 老太太大受鼓舞 , 更加起早贪黑 。 有天晚上 , 左等右等不见娘回来 , 小锁进山找 , 发现靳月英摔折了胳膊 , 起不来身;待伤好些 , 她就又急着进山;拗不过 , 又放不下 , 小锁孝顺 , 干脆陪母亲去种树……
儿媳妇有次去送午饭 , 那是个三伏天 , 远远看见婆婆枕着扁担睡着了……树荫下都热得难受 , 何况老人还坚持在山坡劳作!儿媳很感动 , 领着儿女们也加入了栽树行列……
靳月英守寡 , 独子小锁生了两儿三女 , 老太太给起的名字多是“树香”“树青”等 , 盼着太行山被树染绿 。 荒山越种越绿 , 一家人劲头更足 。 他们把北山种满 , 又渡过水库去种南山 。 靳月英年纪更大了 , 挑不动大桶水 , 就半桶半桶往山上提;使不动大镢头了 , 就让儿子打了把老太太用的小镢头……
靳月英在山上砌了座石屋 , 刮风下雨就吃住在那里;小锁退休直到去世 , 始终陪在母亲身边种树护林……他焊了条铁船 , 人们常见母子俩载着树苗 , 涉水进山;后来 , 他让母亲回去 , 自己住进母亲住过的石屋里 。
重孙子冯超自打出生 , 就记得一家人天不亮就把牲畜粪便担到河边 , 一船船运过岸 , 扛上山 , 再一捧捧埋到树下 。 粪不够还走街串巷去拾 。 他们家常找不见人 , 有时候 , 部队的人来看望靳月英 , 老太太正在山里种树;部队官兵就进到山里 , 跟着他们干上一天活 。
被老太太感动 , 村里有13人陆续加入进来 , 县林业局也组织了20余人的护林队 。 每逢下雨 , 别人往屋钻 , 他们往山上冲 , 趁着雨水栽树好活 。 1994年 , 国家启动太行山绿化工程 。 1995年春 , 淇县号召干部群众“向靳月英学习 , 向太行山宣战” 。 当年22万人的淇县 , 每天出动10万人义务造林 。 那时人们才知道 , 照靳月英家的方法 , 一个壮劳力一天才能挖两个树坑 。
粗算下来 , 老太太一家 , 开了8架山19面坡 , 开发出110多公顷的山地 , 栽种了21万株的绿化树和2.2万株的经济林木 , 搬运的石头足以装满万辆卡车 。
一分种 , 九分管 , 满山绿意背后的艰辛 , 少有人知 。
冯超如今已是鱼泉村所在黄洞乡的副乡长 , 主管扶贫 。 他带乡亲上山种花椒、种核桃;不少人家每年单花椒就卖数万元 。 靳月英身体康健 , 一有体力还喜欢上山 。 曾有骑行的队伍遇见90多岁高龄的她还在忙着摘花椒 , 手指灵活得“像弹钢琴” 。
35年 , 柏树苗从筷子粗到望不见梢 , 一家人“蚂蚁啃骨头”般改变了大山的面貌 。 这应是靳月英19岁时和丈夫憧憬过的日子:“能上山 , 能开荒 , 男女老少过时光 , 大家都有福享 。 ”
- 致敬民族英雄,致敬中国脊梁——王春晖激情创作钟南山院士肖像
- 王春晖画笔下的战疫英雄
- 陈子昂最孤独的诗,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可谓时势造英雄,光照中华
-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为何让人同情,死后明英宗还给恢复皇后身份
- 诸葛武侯:让世代英雄倾洒热泪,让历代豪杰感慨涕零
-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一位颇为特殊的英雄人物
- 河南省焦作:群英荟萃磨石坡
- 郑一嫂: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女海盗 势力震惊英国军队
- 慈禧身边传奇御前女官:用英文演清宫戏
- 如果希特勒没有入侵苏联,选择继续打英国,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