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邢台老沙河城人文历史与风物》系列之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作者:胡顺安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

邢台老沙河城具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 , 曾为今沙河市的旧府所在 。 沙河古城 , 物宝天华 , 人杰地灵 , 才俊辈出 。 在不同时期得到各种表彰的人很多 , 而立有牌坊和旗杆着寥寥 。

牌坊为中国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 是封建社会为纪念功勋、功德、忠孝而修建的建筑 。 也有一些寺庙用牌坊作为山门 。 牌坊也曾经是祖庙的附属建筑 , 体现了家族先人的崇高美德和伟大成就 , 具有彰显功德和铭怀先祖的功能 。 早期的牌坊通常选用木头制作 。 后来 , 为了能够保存长久 , 牌坊改用石头制作 。 牌坊的横匾和立柱上多有雕饰 。 匾额一般要题写相应含义的名头(如礼部尚书 , 忠孝节义 , 建筑物名 , 地名 , 等)和对联 。 牌坊的立柱通常采用双柱 , 横匾也多为单一的 。 有时候 , 为了增加主楼的气势 , 把牌坊的立柱做成四柱或六柱 , 横匾做成两层以上 。 这里的“层”习惯被称作“楼” , 比如四柱五楼 , 就是说四根立柱 , 五层横梁 。 这样的牌坊 , 坊间有时候称作牌楼 。

牌坊最早出现在周朝 , 起初是用来旌表节孝 。 牌坊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 , 是中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载体 。 牌坊的作用是:作为装饰性建筑;表彰、纪念某人或某物;作为街道区域的分界标志等 。

唐朝至宋元时期 , 沙河城古城的牌坊等无考 。 据不完全统计 , 明清时期 , 沙河城内外的大小各类牌坊(包括贞节牌坊等)约三十个 , 旗杆3个 。 其中 , 极少数牌坊是旌表本籍官员政绩善德 , 大多数为表彰民间守节尽孝和乐善好施的 。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

查考多种志载 , 早年走访耄耋老人 , 参考早期民间传说 , 概况整理如下 。

1 , 承宣坊 , 在县衙东 , 十字街口西三四米处 , 南北走向 , 横跨西街 。 为四柱二楼石头坊 , 宽四米多 , 高五米 。 承宣坊在中国古代起到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的作用 。 通常位于府衙前街旁的承宣坊 , 有时候还具有政府大门的功能 。 万历年间 , 改称“一方表率”坊 。 康熙年间保存完好 。 乾隆年间倾圮 。

2 , 鸿胪坊 , 在北街中北段胡勤经旧宅大门南二十余米处路西 。 大门口北边有旗杆 。 为鸣赞胡光立 。 志载 , 胡光 , 曾任两当知县 。 后任鸣赞(明清两代掌管朝会、筵席、礼仪的鸿胪寺文官官职 , 相当于礼部和外交部的司长之类) 。 鸿胪坊系大型石坊 , 四柱三楼 。 宽至街道东西两界 , 高五米 。 牌坊上有多种雕饰 , 立柱基旁有石鼓和石狮含球 。 康熙年间依然保存完好 。 乾隆年间倾圮 , 再筑于村民程少会旧宅门前 。 据九旬高龄的胡玉林回忆 , 大约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损毁 , 石条用作村民胡雪成旧宅墙基 , 此处民国年间曾是胡勤经的闲场 。

3 , 紫诰重封坊 , 南街村十字街口南百米官井附近 。 为明代石阡兵备道、右参议许国秀立 。 查考 , 许国秀 , 字振宇 , 祖籍沙河县许庄人 , 生长在沙河城南街 。 由举人授武功令 。 历迁荆州同知 , 石阡兵备道等 。 后官至陕西陇右右参政 。 该坊系石头坊 , 四柱三楼 , 宽五米多 , 高五米 。 牌坊上有多种雕饰 , 立柱基旁有石鼓和石狮含球等 。 南街村民解兴的回忆 , 大约上世纪中期损毁 , 石条用作南街小学建筑 。

4 , 飞腾坊(暗含飞黄腾达之意) , 为举人李宗立 。 位于南街阁楼和月城之间 。 志载 , 李宗 , 景泰四年(1453年)乡试举人 , 登封县知县 。 石头坊 , 四柱三楼 , 宽四米多 , 高四米多 。 康熙年间毁圮 。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

4 , 鸣阳坊(凤鸣朝阳之意 , 蕴含美好) , 大型石坊 , 为举人赵有初立 。 赵有初 , 成化七年(1471年)乡试举人 , 任扬州府同知 。 石头坊是四柱三楼 , 宽四米余 , 高近五米 。 康熙年前已毁坏 。

5 , 世科坊(蕴含希望人才辈出的意思) , 大型石坊 , 为举人申政立 。 申政 ,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乡试举人 , 任巩昌府通判 。 康熙年间倾圮 。

6 , 青霄坊 , 大型石坊 , 为举人申志立 。 申志 , 景泰四年(1453年)乡试举人 , 官职不详 。 康熙年间倾圮 。

7 , 尤漳三锡坊 , 在北街 。 为鸿胪寺序班李成性立 。 明末大型石坊 , 康熙年尚存 。 乾隆年间毁圮 。 李成性 , 邑庠廪膳生 , 生卒年月和经历不详 , 妻孟氏节孝彰闻 。

8 , 桂林毓秀坊(指杏坛书香培养杰出人才) , 为儒学文庙立 , 在文庙门口西 。 桂林毓秀坊为大型石坊 , 宽五米多 , 高五米 。 东边不远处 , 还建有两座小型的木质牌坊 , 分别叫做“振起人才”和“主持名教” 。 康熙年间尚存 。 乾隆年间倾圮 , 再筑 。 民国1940年代倾圮 。

9 , 胡三顾、胡三省、胡浩、胡锡、胡人元等的牌坊均为四柱三楼、四柱五楼、六柱六楼之类的大型石坊 。 分别于不同时期先后敕建在北街胡勤经旧宅南北和北关阁楼外路东的胡氏墓园(胡三顾另有神道碑) , 后毁圮 。 再复建 。 胡三顾 , 明代新泰知县 , 政声卓著;胡三省 , 隆庆四年(1570年)乡试举人 , 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 。 初授阳谷知县 , 后调洪洞县令 , 逐渐升任户部郎;胡浩 , 明代胶州同知;胡锡 , 字子授 , 陕西庆阳府通判 , 升辽东安乐州知州 , 万历年间登极 , 连晋两级 , 官至省部级;胡人元 , 吏部注册知县 , 沙河城棋杆墩儿地名的来历即源于人元公 。

10 , 节孝坊 , 小型石坊 , 在北街中南部路西(今许红军门市南边原水井旁边) 。 儒童李令誉妻樊氏 , 年十八岁守节 。 事孀姑以孝闻 。 崇祯三年(1630年) , 知县左佩玹奉旨建石坊旌表 。 后值寇乱 , 樊氏投井亡 。 清末民初废 。 牌坊于上世纪中末期毁坏 。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

11 , 彰善坊 , 就是表彰功德善行的建筑 。 清朝建在北关街东 , 中型石坊 。 褡裢店村民、武生樊泽和沙河城邑庠生韩有光等 , 为人忠厚 , 乐善好施 , 美名远扬 。 乾隆年间 , 同列于“彰善坊”旌表 。

12 , 母节子孝坊三个 , 均系小型石坊 。 分别为:

A , 在北关外 , 为任周氏及任万库立 。 周氏 , 任孟扬(民国版县志为“任古扬” , 待考)之妻 , 万库之母 。 二十岁而寡 。 坚定顽强 , 孤苦伶仃的抚养万库成人 。 明朝崇祯十一年(1638年) , 按台吴题请奉旨建造“母节子孝”坊 。 周氏享年八十三岁而终 。

B , 周文运之母张氏 , 二十五守寡 。 守志抚孤 , 备尝艰辛 。 天启五年(1625年)按台宋题请奉旨建坊 , 以“母节子孝”旌之 。 享年八十二岁 。

C , 在北关街西 。 为杜张氏及后任张氏立 。 乾隆年间尚存 , 后毁圮 。

13 , 爵然不滓坊 , 小型石坊 。 在北关 , 为李董氏立 。 志载仅此 , 详情未知 。

14 , 贞节坊 , 是两个小型石坊 , 在南街糠市街口南和北街中北段路西 , 分别为南街尚赵氏(二十四岁守寡 。 家贫无资 , 矢志不渝 。 上事祖翁姑婆 , 下抚稚子幼侄 , 三十年如一日)和北街胡张氏立(张氏 , 洛阳监生张和之女 , 生员胡文谟妻 。 夫患股疾 , 经年不起 。 姑姑也高年龙钟 , 呻吟床褥 。 张氏多年侍奉 。 翁姑相继辞世 , 年二十八而寡 , 遗一子一女 。 张氏辛勤抚养成人) 。

15 , 旌节坊 , 小型石坊 。 为居民张俊(志载为明朝成化年间典史 , 安邑人)妻子李氏立 。 李氏 , 二十五岁而寡 , 勤纺织 , 孝顺舅姑 。 育子琏成人 。 贞洁守妇道 。 正德元年(1506年) , 知县张谨奏请建旌节坊旌表 。

16,贞节之门坊 , 小型石坊 。 为赵之垣妻杜氏立 。 丈夫之垣患病十几年 , 杜奉事唯勤 。 及垣故 , 杜氏悲痛欲绝 , 誓不再嫁 。 有媒婆探问 , 杜羞愤自绝 。 万历四十年(1612年) , 知县杜旻(min)奉旨建造石坊为“贞节之门” 。

17 , 旌善坊 , 小型石坊 。 在北关准提庵附近 。 为郭钟宝立 。 志载 , 郭钟宝 , 清静寡欲 , 乐善好施 。 冬月煮粥制衣给贫者 , 岁以为常 。 捐地三十余亩给准提庵内的宏济堂(福利院)等 。 乾隆九年(1744年) , 县令尹侃详请刊名 。

18 , 劝善坊(劝人行善积德) , 在北关 。 志载仅此 , 详情未知 。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邢台老沙河城的明清古坊// //

附:在中国古代 , 诸生在科举考中功名后 , 通常在府前、宗祠和墓园竖立旗杆 , 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 。 作用有二:一是光耀门楣;二是作为后人学习榜样 , 激励后人积极进取 。 明朝以前 , 树立旗杆的仪式比较简单 。 到晚清时期 , 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逐渐加大 。 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 , 然后请唢呐班吹奏 , 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 。

旗杆的顶部 , 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区别 。 文功名的旗杆的顶部多雕成笔锋 , 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 。 文武功名的旗杆石也不同 。 尖头的旗杆石 , 主人可能是读书的文进士 , 而平头的旗杆石 , 主人可能是武进士 。 而且文武功名不同 , 旗杆石上镌刻的文字也会有差异 。 文旗杆写的官名 , 武旗杆只写一个姓还印有动物图案 。

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 , 高度达十几米 , 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 , 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 , 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楔子)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 。 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 , 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 , 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 。 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 , 扁形的则十分少见 , 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 , 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 , 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

在中国古代 , 旗杆由杆座、杆身、杆头三部分组成 。 杆座左右由夹杆石上下榫口套牢固定;夹杆石以上为杆身 , 一般选用杉木制成 , 圆柱形 , 长度约有15米 , 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旗杆的上端有一个官帽造型的旗杆斗 , 上宽下窄 , 酷似量粮食的器具“升”(十合为一升 , 十升为一斗) , 寓意“步步高升” 。

后来 , 随着社会发展 , 为了矗立长久 , 木制旗杆改做成石柱 , 高度自然有所降低 , 一般为四五米左右 , 俗称石旗杆 。

据调查 , 明清时期 , 沙河城著名的旗杆有三个:分别为胡三顾 , 胡三省的石旗杆立于沙河城北街胡勤经门口 , 北关阁楼外路东的胡氏墓园内 , 清末民初被损毁 。 胡人元的旗杆立在沙河城东北四五里许 , 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坏 。 村民裴长友回忆说 , 记得当时看到是两根旗杆 , 上有据说是裴家秀才题写的对联 , 具体内容忘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