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建安四年 , 河北邺城袁绍府内 , 袁绍亲族中的两个孩童 , 正在庭院玩耍 。 他们手里捏着家人为他们制作的木剑和木盾 , 兴致勃勃地比划着玩 , 好不欢乐 。 大人们 , 有的端坐屋中下棋 , 有的闲聊 , 有的则忙里忙外准备午饭 。

两个孩子正假装拼剑时 , 府邸门庭处忽地冒出许多人马 , 个个披坚执锐 , 手握铁剑 , 相互拼杀 。 孩子们扔下手中木剑和木盾 , 所有童心和好奇 , 全部汇聚门庭 , 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着大人为他们表演的真实格斗 。

但这不是戏剧 , 是活生生的现实 。

门庭外缠斗的人群中 , 忽地蹦出一位壮士 。 这位壮士 , 身长八尺 , 身着一身青色大袍 。 壮士三两步冲入门庭 , 一把搂起孩童 , 径直朝袁家府内而来 。 袁府的人 , 方才惊醒 , 见壮士抱着他们的孩子 , 全都惊慌失措 。 壮士曰:“诸位莫惊!此间形势危急 , 我长话短说 。 并州黑山军入侵邺城 , 已攻破城门了 。 吾知汝家袁绍 , 正在千里之外 , 待其来救 , 尔等皆为齑粉矣 。 今吾率部众百余人 , 护送尔等突出重围 , 誓死保尔等无虞 , 回到袁绍身边 。 ”

袁家几十口人 , 早乱了方寸 , 分不出个是非敌我 。 为保命 , 只得草草应了壮士 。 壮士命手下数百人 , 车载袁家宗族 , 保卫着他们一路冲杀 , 最终 , 将他们平安送达袁绍身边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冀州邺城

袁绍一生中 , 有两次“存亡之秋” 。 一次是上面的“黑山军倾覆邺城” , 另一次是官渡之战时曹操火烧乌巢那个清晨 。 不同的是 , 第一次袁绍挺了过去 , 第二次 , 没有 。

建安四年 , 袁绍在幽州围剿了公孙瓒 , 在他尚未返回冀州邺城时 , 黑山军首领于毒 , 从并州向东 , 侵入了冀州邺城;同时 , 袁绍后院起火 , 邺城的袁绍叛军与黑山军里应外合 。 双管齐下 , 邺城很快成了敌军囊中物 。 邺城 , 是袁绍的都城 , 是袁绍势力集团的心脏 , 袁绍宗族 , 妻儿老小 , 都在那里 。 袁绍后方这次反叛对他造成的打击 , 不亚于陈宫和张邈叛迎吕布对曹操的打击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袁绍剧照

袁绍这次危机中 , 有一位人物 , 却极少被人重视 。 当袁绍全族陷于邺城水深火热之中时 , 正是此人 , 保住了袁绍全家性命 , 并成功护送他们回到袁绍身边 。 袁绍既破公孙瓒 , 引军南到薄落津 , 方与宾客诸将共会 , 闻魏郡兵反 , 与黑山贼于毒共覆邺城 , 遂杀太守栗成 。 黑山贼十余部 , 众数万人 , 聚会邺中 。 贼陶升者 , 故内黄小吏也 , 有善心 , 独将部众逾西城入 , 闭守州门 , 不内他贼 , 以车载袁绍家 , 身自捍卫 , 送到斥丘乃还 。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

此人 , 名叫陶升 。 从史料可以看出 , 陶升是黑山军成员 , 是内黄县吏官 。 然而 , 一位黑山军成员 , 为何在自己的部队大获全胜之际 , 宁可不惜性命 , 也要背叛自己人?要回答这个问题 , 我们就要厘清陶升的身世 , 以及他所处的背景 。

陶升此人 , 史料极少 , 但有一处突破口 , 就是史料中“故内黄小吏也”六字 。 此六字的意思是说 , 陶升“曾经是内黄县的小吏官” 。

“内黄县” , 是汉高祖刘邦所设魏郡中的一个县 , 位于冀州 。 高祖十二年 , 置魏郡 , 辖十二县 , 为邺、内黄、黎阳…… 。 ——《汉书·地理志》

“小吏” , 则是一个很小的官职 , 在《后汉书》中这样记载:百石以下斗食佐史之秩 , 言小吏也 。 ——《后汉书·章帝纪》

即 , 陶升在加入黑山军前 , 曾在冀州魏郡的内黄县 , 做过一位“食禄不到百石”的小文官 。 同时 , 《章帝纪》中 , 还有一句话这样写到:小吏豪右得容奸妄 。 ——《后汉书·章帝纪》

所谓“得容奸妄” , 意思是说能够容纳(藏匿)奸妄之人 , 什么样的人有能力藏匿奸妄之人?看《魏书》对审配家族事迹的记载:袁氏政宽 , 在职势者多畜聚 。 太祖破邺 , 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 审配宗族 , 至乃藏匿罪人 , 为逋逃主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邺城审配家族 , 是当地豪族 , 其家中藏有罪犯 。 能够藏匿奸妄之人的家 , 虽不比能够藏匿罪犯的家厉害 , 但也说明其宗族在当地 , 一定是有些势力的 。 故 , 陶升虽然只是内黄县一介小小文官 , 并不意味着他的宗族没有势力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陶升剧照

《后汉书》还有这样一处记载:袁绍闻魏郡兵反 , 与黑山贼于毒等数万人共覆邺城 , 杀郡守 。 贼有陶升者 , 自号平汉将军 , 独反诸贼 , 将部众逾西城入 , 闭府门 , 具车重 , 载袁绍家 , 身自捍卫 , 送到斥丘 。 ——《后汉书·袁绍传》

《后汉书》关于陶升的记载 , 与《三国志》大体相同 , 但多了一条重要信息“(陶升)自号平汉将军” 。 根据《九州春秋》记载 , 所谓“平汉” , 是张角黄巾起义后 , 全国各地起义军类似“番号”一类的东西 , 其意思和作用 , 与“黑山军”、“飞燕军”等相同 。 张角之反也 , 黑山、白波……平汉……飞燕……于毒等 , 各起兵 , 大者二三万 , 小者不减数千 。 ——《三国志·张燕传》注引《九州春秋》

陶升自号“平汉将军” , 说明他是“平汉”这支起义军中的领袖人物 , 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是一把手 。 当时要成为地方起义军领袖 , 则最基本的 , 也得有钱 。 有钱才能散家财 , 才能购买物资从而起兵 。 因此 , 陶升的身世 , 几乎可以肯定是豪族——虽然这位豪族 , 仍旧是一位小人物——只是在县里或乡里有些名气 , 稍微大点儿的名气是没有的 。

东汉末年 , 类似陶升这样身世的人 , 并不少 , 他们中有些人 , 会在乱世中努力“跻身上流” 。 陶升从“内黄小吏” , 到“平汉将军”的经历 , 就是这位小人物跻身上流社会的第一步 。

陶升做内黄县小吏时 , 正值汉朝桓帝和灵帝时期 。 当时全国范围内 , 只有少数地方发生了起义 。 他这样的小官 , 自然得在任上好好待着 。 张角中平元年(184年)二月起义后 , 势如燎原 , 起义军很快波及北方各地 。 陶升所在的魏郡就在河北 , 是首先被波及的地区之一 。 张角等知事已露 , 晨夜驰敕诸方 , 一时俱起 。 皆著黄巾为摽帜 , 时人谓之“黄巾” 。 所在燔烧官府 , 劫略聚邑 , 州郡失据 , 长吏多逃亡 。 旬日之间 , 天下向应 , 京师震动 。 ——《后汉书·皇甫嵩传》

从起义形式看 , 当时的情况是“郡县揭竿而起” , 是各地自发起义 , 起义消息每到一地 , 那里就有许多人响应起义 。 从起义军成分看 , 主要是贫苦百姓 , 其次是豪族恶霸和其它人物 。 绝大部分贫苦百姓 , 构成了起义军的基础 , 部分极有能力的百姓 , 以及一些豪族恶霸 , 构成了起义军的骨干 。 从起义具体过程看 , 往往是起义消息一到 , 一州之内就郡县骚动 , 此时 , 一些能力很强的、在百姓中素有名望的普通人 , 以及当地的个别豪族 , 就会成为起义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 他们散家财 , 打造兵器、购买马匹、储备军粮 , 草拟一些具体的行动计划 , 然后执行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黄巾起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 陶升这样出身的人 , 其行为就不难推断 。 他极有可能是当时河北某支起义军的主要人物 , 在起义早期 , 凭借其豪族家室 , 组织其了一支自己的队伍 。 随着起义进行 , 他要么兼并其它更小的起义队伍 , 要么被更大的起义队伍兼并 。 从中平元年(184年)到建安四年(199年)的十六年中 , 陶升就这样 , 从一位起义军的小头领 , 逐渐发展壮大 , 成为了他自封的“平汉将军” , 后来又与势力更大的黑山军合作(或隶属黑山军) , 再后来 , 就发生了文章开篇的一幕 。

这 , 就是陶升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 跻身上流社会的第一步 。

那么 , 陶升为何要背叛黑山军 , 投靠袁绍呢?因为这是他跻身上流社会的第二步 。

陶升投靠袁绍前 , 虽已成为黑山军里的大人物 , 但从当时整个社会的视角看 , 他仍是一个遭人鄙弃唾骂的恶贼 , 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 而当时的格局 , 为他进一步跻身社会上层 , 提供了机会 。 当时黄河以北 , 并州、冀州和幽州主要有三股势力 , 公孙瓒的幽州势力 , 袁绍的冀州势力 , 以及张燕在并州的黑山军势力 。 这三股势力的目标只有一个 , 就是占领河北全境 。 为此 , 三股势力进行了多年博弈 。 例如 , 袁绍与公孙瓒为争夺冀州交战时 , 张燕就曾派军支援公孙瓒 , 他的支援 , 目的明显 , 就是不让袁绍击败公孙瓒 , 从而独大河北 , 但他的支援又很鸡肋 , 他派去支援公孙瓒的只是一支弱旅 , 派出这样一支部队的目的也很明显:既不能让袁绍独大 , 也不能让公孙瓒独大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袁绍剧照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 , 张燕遣将杜长等助公孙瓒 , 与袁绍战 , 为袁绍所败 。 ——《三国志·魏书·张燕传》

最终 , 公孙瓒败给了袁绍 , 而袁绍在河北的势力 , 也就超过了黑山军 , 这是黑山军不能接受的 。 所以 , 公孙瓒刚被打败 , 黑山军就不惜血本 , 出动十余部 , 数万人 , 端掉了袁绍老巢邺城 , 历史再一次上演了千钧一发的微妙时刻 , 这一刻 , 如同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时一样:许多人一边扪心自问 , 两方势力到底谁能取胜 , 一边悄悄打着自己的算盘 , 做出选择 。 而陶升在这一刻 , 选择了袁绍 。 他的选择 , 从事后看无疑是明智的 , 但在当时 , 却需要智慧、眼光和很大的勇气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公孙瓒剧照

陶升想在袁绍的光环下耀升 , 就不能空手而去 , 于是 , 他趁黑山军占领邺城时 , 救下袁绍全家老小 , 以此为资本 , 将自己推荐给袁绍 。 事后证明 , 他这铤而走险的一步是成功的 。 袁绍一定很感激他 , 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 , 像他这样借花献佛者 , 不在少数 , 这个袁绍也自然知道 。 袁绍因为这件事 , 封他为“建义中郎将” 。 袁绍这一敕封 , 等于单方面取代了原先黑山军领袖张燕的“平难中郎将” , 而张燕的平难中郎将 , 是汉灵帝敕封的 。 袁绍到 , 遂屯斥丘 , 以陶升为建义中郎将 。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

至此 , 陶升完成了他跻身上流社会的第二步 。 从一位“贼军领袖” , 晋升为东汉王朝的“平难中郎将” , 成为了名正言顺的东汉大臣 。

从陶升这位小人物跻身社会上层的经历中 , 可以看见东汉末年小人物们乱世沉浮的众生相 。

与陶升类似者 , 如张燕 。 张燕是东汉末年的土匪 , 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底层人物 , 但他颇会把握时机 。 黄巾起义时 , 他抓住了第一个时机 , 纠集了一群贼寇作为核心力量 , 继而四处发展 , 最终壮大 , “众万余人” , 成为一股有实力、更有底气的力量 。 后来 , 随着黄巾起义蔓延全国 , 张燕领衔的这支力量 , 又在与众多实力相当者抗衡的过程中 , 占据上风 , 逐渐成为了河北一带最强大的起义军领袖 , 以至汉灵帝都“不能征” , 拿张燕没办法 。 值此势如破竹之际 , 张燕却能悬崖勒马 , 在他赚足了与东汉王朝谈判的筹码时 , 却不失时机地首先示弱 , “遣人至京都乞降” , 汉灵帝当然快意 , 顺水推舟送了张燕人情 , 封他为“平难中郎将” 。 这一敕封 , 达成了一个双赢局面 , 从汉灵帝的角度看 , 他暂时平息了黑山军这股可怕势力的席卷 , 为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从张燕的角度看 , 他现在是东汉王朝名正言顺的中郎将 , 既能给数百万手下一个交代 , 也顺便实现了自己地位的提升 。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张燕剧照

当然 , 并非所有小人物都抱着如陶升和张燕们一般的动机行事 , 许褚 , 就不一样 , 他为的是生存 , 以及 , 一点点情怀 。 许褚之名 , 如雷贯耳 , 但在那个年代 , 他起初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角色 。 许褚与陶升和张燕们的不同 , 在于他没有主动出击 , 而是坚壁守卫 。 汉末 , 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 , 共坚壁以御寇 。 ——《三国志·魏书·许褚传》


东汉末年,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小人物们,也各有各的精彩

东汉末年 , 不止是诸侯奸雄的舞台 , 小人物们 , 也各有各的精彩// //

许褚剧照

许褚这样行事 , 一方面说明他没有“寇略之心” , 是一位正派人物 , 另一方面说明他有担当 , 愿意在乱世中挺身而出 , 为宗族子弟和乡亲百姓们而战 。 许褚所为 , 自然让他名声在外 , 淮、汝、陈、梁间 , 都忌惮他 , 最终 , 他的名声传入了曹操耳中 , 从此 , 终曹操一世 , 许褚不离左右 , 当他最终以牟乡侯的爵位谢世时 , 他完成了守卫曹操(也就是守卫东汉)的历史使命 , 也完成了一位谯国小人物在乱世中的地位跃迁 。

当东汉末年的诸侯奸雄、名门世族们 , 在乱世的舞台上呼风唤雨 , 上演一幕幕华彩乐章时 , 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小人物们 , 并没有甘于平庸 。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 , 生存着 , 并坚守着理想 。 他们是不幸的 , 因为那个时代 , 但又是幸运的 , 因为他们自强 。 他们的名字 , 没有留下 , 但他们真真切切地来到过这个世上 , 来到过和我们此时此刻呼吸着同样空气的世上 , 走过一遭 。 而这 , 是无法抹杀的 , 无论我们是否知道 , 他们叫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