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导语:晚清光绪初年 , 华北大地发生了一起巨大的灾荒 , 影响巨大 , 波及范围广 , 史称丁戍奇荒 , 本文以豫西地区(主要包括河南府(今洛阳)与陕州(今三门峡))的受灾情况来说明丁戊奇荒对河南地区的影响 。

清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六年(1880年) , 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普遍的饥荒 , 范围包括晋、冀、鲁、豫四省 , 尤以晋省受灾最重 , 并波及到江苏、安徽两省北部 。 灾荒主要发生在1877年、1878年 , 这两年相对应的阴历年份是丁丑、戊寅 , 因此这场灾荒又被称为“丁戊奇荒” , 又因山西、河南两省受灾最为严重 , 也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 这场灾荒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灾情最为严重的一次饥荒 。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

豫西处于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 地形复杂 。

1.豫西各地的灾情

巩县的灾荒从光绪元年就渐露苗头 , 这年禾苗枯死 , 紧接着光绪二年春夏大旱 , 冬天又不下雪 , 庄稼绝收 。 光绪三年旱情进一步发展 , 老百姓先是吃树皮草根 , 继而卖儿卖女 , 宰杀牲畜 , 最后纷纷饿死在街头 , 村落成了废墟 。 光绪四年又发生大疫 , 结果因为瘟疫造成死亡人数更多 。 按上述记载推测 , 损失人口数在80%-90%之间 。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

清末的饥民

宜阳县的大灾则从光绪三年开始 , 这年老百姓开始扶老携幼的逃荒 。 第二年灾情进一步发展 , 粮价上涨到一斛万钱 , 人相食的惨祸也出现了 , 母亲吃自己子女的肉 , 弟弟吃哥哥的尸体 , 异常惨烈 。 从县志以上的记载来看 , 死亡人数应较多 , 但流亡人数所占的比例也较大 , 每逢灾年 , 一般灾民就会扶老携幼逃荒 。 因此损失人口不致太多 。

洛宁县的情况也同样严重 , 光绪三年因庄稼绝收 , 造成粮价大涨 , 出现人相食的惨状 , 人口死亡十之六七 。 按上述资料 , 人口损失在60%-70%之间 , 这当然是估计数 , 而且有夸张的成分 。 新安县的灾荒从光绪三年开始 , 米价飙升 , 人们先是吃树皮草根 , 后来直接变成了人相食 。

新安县的的损失极为严重 。 关于这次荒灾造成的人口损失数 , 县志中有详细的记载 , 大灾过后 , 人口损失了约76.8% , 不过这里的人口损失应包括逃荒人数 , 因为灾荒 , 当地老百姓或死或逃 , 户口只有以前的30% , 这种损失是惊人的 , 到民国十一年进行的清乡调查得当时新安县总人口共 154977人 , 只占同治末年总人口的70.6% , 可见光绪年间的大荒对当地人口的深远影响 , 以至于近半个世纪后人口数量仍没有恢复到同治末年的水平 。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

清末的士绅与灾民

据《申报》1878年9月10日所登载的《照录七月十七日胡小松经璞山经耕阳诸君灵宝来书》一文新安县灾前人口约为15万 , 灾后则约为6万 , 人口损失率为60% , 但与新安县志上所记载的相去不远 。

陕州本州的灾荒从光绪三年开始 , 因为大旱而没有收成 , 一斗米价格升至五两银子 , 也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 , 人口死亡大半 。 与此同时 , 灵宝县两三年下雨很少或不下雨 , 户口损失了三分之二 。 在卢氏县出现父子相食的惨状 , 在阆乡县因旱灾和蝗灾 , 人口死亡了十之八九 。 从上述方志记载中可以看出陕州与相邻的河南府相比 , 灾情更加严重 , 各县的人口死亡率普遍超过了50% , 有的县已经达到了80% 。

2.丁戍奇荒对豫西大地的影响:人口减员、大瘟疫、人口结构变化、营养水平下降

饥荒除了给人类带来直接性死亡外 , 伴随饥荒而来的还有鼠疫、蝗灾还有因饿毙的尸体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后引发的瘟疫 , 如新安县在发生饥荒后 , 紧接着又发生了大疫情 , 在当时医疗卫生水平十分落后的情况下 , 这些次生性灾难也造成了灾民大量的死亡 。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

等待救援的灾民

曹树基先生根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1910年和1953年的人口数推出 , 此次灾荒河南府损失人口大约是19.8%;陕州的人口损失超过了50% 。 从新安县的材料中 , 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损失比例已经达到了76.3% , 资料来源于当时在一线赈灾的江浙义赈会 , 应该比较可靠 , 即使到了民国十一年 , 新安县的人口只恢复到了同治末年的70.6% , 其他如巩县、洛宁等县一般也损失人口在50%—70%之间 , 即使算上出去逃荒而后又返回家乡的民众 , 人口损失比例也在40%-60%间 。

光绪大灾除对豫西地区的人口数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 还对该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 在大灾年份 , 弱者的生存机会一般比强者要小得多 。 而在当时社会 , 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低下 , 相对于男性来说 , 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 。 妇女儿童死亡的人数要比男子多得多 , 安阳县有妇女怀抱孩子投井投河的不计其数 , 豫西的河南府、陕州虽然没有详细记载 , 但妇女儿童死亡人数必然不少 。 妇女人口损失的原因不仅是死亡 , 更多的是因为被贩卖 , 为了活命 , 最有效的救荒方法无疑是减少本家族人口的数量 , 因此一般灾民就选择卖掉妇女孩子来度过饥荒 , 因河、陕、汝三府州受灾严重 , 所以此三地被贩卖的妇女数量极多 , 甚至贩卖妇女以斤数来算 。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

如何处理尸体也给清政府带来巨大的挑战

义赈人士潘少安在前往豫省赈灾过程中 , 在3月12日至4月8日期间 ,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 , 亲眼看到了大量贩卖妇女的事例 , 这些事例中 , 有父卖其女 , 夫卖其妻 , 甚至亦有两批多达数十人的贩卖 。 灾荒期间 , 大量的妇女死亡或者被贩卖至别处 , 这些状况造成了河南府严重的性别比失调 , 而性别比的严重失调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口的生殖潜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 大量男性在灾后找不到女性配偶 , 不利于灾后人口数量的恢复与增长 。 儿童的大量死亡 , 使河南府的人口年龄出现断层 , 这也能解释灾后人口的增长率超过平时 。

丁戊奇荒中 , 那些侥幸在大饥荒中生存下来的人无不是面露菜色 , 营养不良 。 他们因长期食用榆树皮、草根、观音土等人类不适宜食用的食物 , 而导致自己的身体羸弱 , 人体机能遭到长期的破坏 。 这一方面导致了他们自身在灾后因食新麦饱胀而死者不计其数 , 另外一方面则造成他们无力抚育下一代 , 下一代因缺少照顾和营养 , 死亡率也会很高 。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比1942早65年的丁戊奇荒:清朝统治下河南大地哀鸿遍野// //

等待逃难的饥民

3.蓑翁说

丁戊奇荒对受灾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 , 一方面造成了大量居民死亡 , 居民的死亡率应在40%—60%之间 , 其次在死亡的居民中妇女儿童应占较大比例 , 这造成了灾后人口的性别比与年龄比失调 , 灾后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急剧下降 , 营养水平也大大降低 。

图片来自网络 , 侵权删除 。

参考文献:

1.《民国巩县志卷 》

2.《光绪宜阳县志》

3.《民国洛宁县志》

4.《民国新安县志》

5.《光绪陕州直隶州志》

6.《民国灵宝县志》

7. 《光绪卢氏县志》

8.《申报:1878年6月27日,1878年9月10日》

9.曹树基:《中国人口史》

10.郝平:《丁戊奇荒—光绪初年山西灾荒与救济研究》

11.王鑫宏:《丁戊奇荒对河南的影响及各方赈灾》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 , 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