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和战国七雄一样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 , 至公元前481年结束 。 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 , 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春秋》一书记事所跨时间相同 。

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 , 西边的土地为秦国所拥有 。 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 , 成了西方强国 。 在今山西的晋国 , 山东的齐、鲁 , 湖北的楚国 , 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 , 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 , 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 , 强大起来 , 成了大国 。 于是 , 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


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和战国七雄一样

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 , 和战国七雄一样// //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 。 他任用管仲 , 改革内政 , 使国力强盛 。 又用管仲的谋略 , 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 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 , “存邢救卫” 。 公元前656年 , 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 , 观兵召陵 , 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 。 楚的国力也很强盛 , 连年攻郑 。 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 , 为保存实力 , 许和而罢 。 以后 , 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 , 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 , 加以犒劳 。 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

齐国称霸中原时 , 楚国向东扩充势力 。 齐桓公死后 , 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 , 国力稍衰 。 楚又向北发展 。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 , 与楚较量 , 结果把性命都丢了 。 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 , 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 , 晋国勃兴起来 。 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 , 增强军队 , 也想争当霸主 。 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 , 流落在外 。 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 , 便约会诸侯 , 打垮王子带 , 把襄公送回王都 , 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 , 晋军打败了楚军 。 战后 , 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 , 周王也来参加 , 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


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和战国七雄一样

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 , 和战国七雄一样// //

晋楚争霸期间 , 齐秦两国雄踞东西 。 春秋中叶以后 , 楚联秦 , 晋联齐 , 仍是旗鼓相当 。 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 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 。 公元前579年 , 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 , 信使往来 , 互相救难 , 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 。

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 , 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 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 , 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 , 楚又败 。 这一期间 , 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 , 晋获胜 。 公元前546年 , 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 , 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 。 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 。 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 , 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 。 晋为了对付楚国 , 就联合吴国 。 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 公元前506年 , 吴国大举伐楚 , 节节胜利 , 一直打到楚都 。 从此 , 楚的国力大大削弱 。 在晋国联吴制楚时 , 楚国则联越制吴 , 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


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和战国七雄一样

春秋时期实际有七霸 , 和战国七雄一样// //

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 , 其子夫差立志报仇 , 大败越王勾践 , 并率大军北上 , 会诸侯于黄池 , 与晋争做盟主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 积蓄力量 , 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 , 发兵攻入吴都 。 夫差急忙回归 , 向越求和 。 不久 , 越灭吴 , 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 , 一时成了霸主 。

因此 , 春秋实际上有七霸 , 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与斗争 , 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 。 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 , 几百个小国逐渐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