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看气候

今天我想透过历史和各位读者讨论下古代气候变化的问题 , 我们先从上古时代的“涿鹿之战”开始 。


透过历史看气候

透过历史看气候// //

“涿鹿之战”是蚩尤与黄帝争夺土地而爆发的战争 , 我们知道蚩尤的坐骑是“貔貅”也叫“食铁兽” , 但其实就是大熊猫而已 , 这就是一个重要信息 , 因为今天大熊猫的生存地在四川省 , 而当时蚩尤的领地在黄河长江以及淮水的下游地区 。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公元前约4600年前蚩尤部落所在地可能是气温较高适宜大熊猫的生存 。

“涿鹿之战”的结果是蚩尤失败 , 其实也并不奇怪 , 当时的蚩尤部落是农耕社会 , 而炎帝黄帝则是游牧民族 , 一帮子拿锄头的肯定打不过一帮子拿弓箭的 。

蚩尤部落之所以是发达的农耕社会我觉得可能得益于较高的气温 , 我们知道除了个别极端气候外一般情况下天气越热降水越多 , 所以蚩尤部落所在的地区可能有大量的冲积平原 , 土质肥沃水分充足 , 农耕业自然会发达 , 顺便提一下那时候的农作物是水稻和粟 , 就是大米小米 , 再看上图 , 今天这些地区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高粱、大豆之类的高产作物 , 主要的水稻的种植区移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 这也是气候变化一个有利的证据 。


透过历史看气候

透过历史看气候// //

后来的大禹治水则进一步证明了这点 , 今天黄河流域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 这两种气候的降水量是远远不够导致黄河泛滥的 , 所以不难推断出大禹时代的黄河流域起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或者是热带气候 。 更重要的 , 大禹治水是在冬季 , 拿中原地区来看近年来降雪量都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导致黄河泛滥而且还会结冰 , 所以大禹时代黄河流域的气候一定不是现在的气候 。


透过历史看气候

透过历史看气候// //

再来举个例子 , 等到了殷商有了文字以后 , 我们的河南省的简称为“豫” , “豫”字之中有一个“象”字所以古时河南应当是有象的 , 但今天的河南却没有象 , 篆书中的“豫”字似一个人牵一头像 , 说明那时候的大象被人驯化了 , 也证明了大象的数量众多 , 但是今天我国的云南西部才有大象 , 不难得出河南地区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气候是热带气候 , 也就肯定了上文提到的黄河泛滥的原因 。 也说明了商代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还是较热 。

再往下到汉代 , 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药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可是在今天看来《伤寒论》的药物剂量似乎有些过量 , 比如麻黄的用量是三两 , 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汉代的容器估算 , 汉代一两约等于今天的15.625g , 而今天我们麻黄的常用量为5g , 这样大致估算汉代的麻黄用量是今天的9倍多 , 即使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也不至于用10倍的量来开药 , 加上仲景并未说明是特例 , 因此我们可以看作是常量 , 麻黄为解表类药物 , 如此庞大的用量只能说明在东汉时期我国的气温一定十分寒冷 , 由于中间的那几千年我没有找到有利的论据 , 所以姑且将这次算作是气候的第一次变化 。

之后是晋朝 , 西晋朝的灭亡直接原因是“五胡乱华” , 现在又叫做“五族内迁” , 不管是“五胡乱华”还是“五族内迁”其重要原因一定是无法生存了 , 胡人以游牧为生 , 若不是因为某些不可改变的原因我想他们一定不会到中原地区来耕地的 , 这个原因一定是气候转冷 , 胡人的游牧生活受到影响不得已才到中原来 , 从三国末年到南北朝胡人完成了迁徙工作 , 所以大致可以算出公元1~6世纪我国的气候一定非常寒冷 。

7~10世纪气温又有回升 , 而且幅度较大 , 这段时间我们大致可以说是整个唐朝 , 唐朝天气炎热有一个很有利的证据:韩愈被贬到广东地区后发现那里有鳄鱼 , 所以才有了著名的《祭鳄鱼文》 , 鳄鱼生活的是热带地区 , 今天有大规模鳄鱼出没的地方有东南亚地区以及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 , 总之广东的气候条件是不能让鳄鱼生存的 。 另外杜牧的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则表明当时荔枝的产地一定不是广东海南等地区 , 不然将荔枝运到长安至少也要半个月的时间 , 我查阅过一些资料显示 , 唐代时荔枝的产地是四川省 , 这样一来就说通了 , 从四川到长安不过两三天就行了 , 也表示唐代时期四川省是热带气候 。

从11~13世纪开始气候又开始渐渐转冷 , 苏轼被贬往惠州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苏轼是四川人 , 到了岭南(广东、海南一带)却迷上了荔枝 , 只能说明北宋时期四川已经不产荔枝了 , 气温开始渐渐转冷 , 蒙古族入侵中原和上述提到的“五胡乱华”原因一样 , 都是因为寒冷 。

14世纪以后作者在这里也找不到证据证明气候的变化 , 所以不能乱写一通 , 以上作者本人的分析如果有误请大家积极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