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1918年12月 ,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弗里茨·哈伯 , 一个刚被列入战犯名单的德国人 。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

1918年12月 ,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弗里茨·哈伯——一个刚被列入战犯名单的德国人 。 这个消息在科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 当时很多科学家甚至不愿意跟他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 , 但是到底为什么瑞典皇家科学院会颁发给一个被钉在耻辱柱上的男人呢?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

哈伯的诺贝尔奖

“用空气制造面包”

1868年弗里茨哈伯出生于西里西亚的布雷斯劳(现属波兰)的一个犹太染料商人家 。 德国当时是化工工业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 生于染料商家 , 耳濡目染 , 哈伯从小就表现出对化学的极大兴趣 。 天资聪颖的他在中学毕业后在卡尔斯鲁厄大学攻读有机化学 , 曾先后到过柏林、海德堡和苏黎世求学 。 大学毕业后发布的化学论文因见解独到和观点新颖 , 曾经一度轰动化学界 。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 , 年仅23岁的哈伯被德国柏林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

在合成氨发明之前 , 农业需要从动物粪便、秸秆、豆饼这些天然的物质获取利用其中的氮元素 , 为了争夺这些宝贵的资源还爆发过不少“鸟屎战争” 。 1864年 , 西班牙对智利和秘鲁发动了战争 , 为的只是争夺一些蕴藏巨量鸟粪的山洞 。 15年之后 , 智利和秘鲁又为山洞里的这些鸟粪打了一仗 , 最后智利获得了胜利 , 靠着鸟粪带来了几倍的经济增长 。 19世界末 ,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 , 粮食需求也不断增加 , 仅靠农家肥是不可能满足得了对粮食产量需求的 , 再加上工业发展与军事需求 , 人工固氮成为了19世纪急需解决的难题 。

即使经过无数科学家150年的不懈努力 , 这个难题始终没有得以解决 。 法国化学家勒夏特试图用氮气和氢气混合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 , 但是由于氮氢混和气中混进了氧气 , 造成了实验爆炸 。 可能觉得这个方法不可行又或者觉得太危险 , 勒夏特放弃了这个试验 。

但是哈伯在听了这个消息之后 , 却毅然走上了合成氨这条路 。 终于在1909年7月2 , 哈伯在实验室采用高温高压和用金属锇作催化剂的条件下 , 合成氨成功 , 平衡后都为6%-8% 。 即使氨的浓度还很低 , 远不足达到工业的要求 , 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具有质的飞跃的突破 。

确定了自己的方法奏效之后 , 哈伯便开始了不断改进试验的过程 。 在使用2500种不同催化剂经上万次试验之后 , 终于研制出廉价易得的高效铁催化剂 。 同时为解决从这个化学平衡过程中不断分离出氨 , 还设计出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 , 这就是课本中合成氨的哈伯法 。 原料气循环原理:在炽热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 , 可以获得几乎相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体 。 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 , 进一步与水蒸汽反应 , 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 。 然后将混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 , 二氧化碳被吸收 , 就制得了较纯净的氢气 。 同样将水蒸汽与适量的空气混和通过红热的炭 , 空气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 , 从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气 。

随着合成氨的研究成功 , 1911年德国巴登公司正式建造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厂 , 从此合成氨走上了工业批量生产路线 。 氨的量产成功把人们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 , 使人类摆脱只能依靠天然氮肥的局面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 。 如果没有这项技术 , 全世界粮食产量至少会减半 。 哈伯的发明使一半的人类从饥饿中解救出来 , 人们称他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 。 基于对科学和人类的贡献 , 哈伯获得诺贝尔奖完成称得上实至名归 。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 他也难以逃出时代的抓弄 。 在19世纪 , 因为化肥和炸药的大量需求 , 硝石成为了一种非常紧缺而重要的战略物资 。 但是硝石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智利 , 当时德国的硝石基本只能从国外进口 。 但现在哈伯已经完成了人工固氮这一难题 , 化肥和炸药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

因为合成氨 , 哈伯的事业蒸蒸日上 , 同时深受德国统治者威廉二世的青睐并被委以重任 。 1911年他成为威廉皇家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研究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 。

毒气弹始作俑者

一战后有的军事家指出在一战期间 , 英国海军曾想切断德国全部的硝石进口路线 。 设想如果德国没有了硝石的唯一来源 , 德军将会在1916年炸药耗尽而投降 。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德军依靠哈伯的方法 , 军火从来没有断过 , 使战争持续多了两年 。

哈伯当时也因被民族沙文主义的激进和盲目的“爱国热情”冲昏了头脑 。 他把自己的研究所变成了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机构 , 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的肥料 , 也为战争提供军用物质 。

经过三个多月的研究 , 这种化学毒气终于成功面世 , 1915年4月21日德军将装满液氯的钢瓶调往西线 , 22日哈伯亲自来到伊普雷前线对这第一场的毒气战进行指导 。 德军借助风向和风速对法军阵营进行了毒气突击 。

空气中有十万分之三的氯气便能让人咳嗽不止 , 千分之一的氯气即可使人丧命 。 当士兵们将钢瓶打开 , 液氯便化为浓郁的黄绿色气体 , 向敌方阵营飘去 , 刹时间 , 法军营地便被毒气浸没 , 法军对此毫无办法 , 当场导致5千多人死亡 , 1万5千多人中毒 。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

哈伯在一战战场指挥

一位作家在采访目击者后描述了当时的可怕场面:

“高达30英尺的黄绿色气体在东风的吹拂下缓缓向前推进 。 这种致命的气体灼伤了协约国士兵的眼睛和肺 , 让他们呕吐并在痛苦中倒地 。 数以百计的人在口吐鲜血和绿色泡沫后死去 。 士兵们的银质徽章和皮带扣也变成黑绿色 。 ”

这一次战斗的成功 , 让哈伯受到了威廉二世的嘉奖 , 同时各国也开始争相研发化学武器 , 一发而不可收拾 , 《海牙条约》彻底失效 。 这次战争掀开了近代化学战的序幕 , 而哈伯则成为了化学武器的鼻祖 , 全人类谴责的恶魔 。 尽管受到了各国科学家的强烈谴责 , 但他还是继续为德军效力 , 同年又研究出了新的化学武器光气 。 光气的毒性为氯气的18倍 , 并且很难被察觉到 , 可谓杀人于无声之中 。

哈伯的妻子克拉克是第一个获得布雷斯劳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 同时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 。 曾经一直支持自己丈夫事业的克拉克 , 面对如此残暴的化学武器是极力制止的 。 但是哈伯已经被自己的“爱国主义”冲昏了头脑开始研究毒气芥子气 。

芥子气被称为“毒气之王” , 这种毒气的致死率占毒剂总伤亡人数的80%以上 , 芥子气是糜烂性毒剂 , 它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 引起局部炎症 , 可以使皮肤红肿、起疱、溃烂 , 吸收后能导致全身中毒 , 正常气候条件下 , 仅0.2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 。

妻子的自杀也并没有能使这位狂热的爱国者冷静下来 , 反而更加坚信自己的一切全是为了人类的和平和祖国的胜利 。 据统计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有130万的人因化学武器而受伤 , 其中9万人死亡 , 即使是战后幸存者中 , 有60%的人员伤残 。

争议诺奖

哈伯而发动的毒气战并没有使德国赢得胜利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结束 。 同年12月 , 瑞典皇家科学院却为哈伯在合成氨发明上的杰出贡献 , 决定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 因哈伯而开始的化学战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又是不可估量的 , 使很多人对此次诺贝尔奖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 人们觉得哈伯没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 这是科学界的耻辱 。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哈伯只是被帝国主义利用受制于政治 , 别无他法 。

对此哈伯也曾辩解 , 他说了一句颇具争议的话:

“在和平年代 , 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 , 但是在战争时期 , 他却属于他的祖国 。 ”

一战结束后 , 就算受到了如此大的非议他仍不知悔改 。 为了帮组祖国尽快还请战争赔款和债务 , 他开始研究从海水里提取黄金的方法 。 但是由于黄金在海水里面含量实在太低 , 哈伯只能空手而回 。 即使哈伯对自己的祖国是如此忠心耿耿 , 德国还是无情地背叛了他 。

1933年希特勒上台 , 哈伯虽然是伟大的科学家 , 但是身为犹太人的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遭到残酷的驱逐 , 终于被称为“犹太人哈伯” 。 因为受到纳粹的迫害 , 哈伯与其他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科学家不得不远离故乡 。 哈伯最终流亡英国 , 并在剑桥的一个实验室工作 。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救人无数杀人如麻——诺奖得主中的恶魔// //

哈伯与爱因斯坦

晚年的哈伯面对德国法西斯的种种暴行才开始觉悟 , 最终也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份子 。 1933年4月30日 , 他发表了一份关于反对种族政策的声明 , 次年便在瑞士因心脏病发逝世 , 终年66岁 。

但是最为讽刺的是 , 他精心研制出来的毒气后来被应用到纳粹犹太人集中营中 , 包括他亲人和朋友在内数百万的犹太人被毒气毒死 。

编辑 ∑Gemini

来源: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