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转载自大风号“骠骑将军李陵”
人们常说军事是政治的外在手段 , 为服务政治而使用 。 因此 , 任何文明的军事发展必然有着极为深刻的政治痕迹 , 这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军事制度中 , 体现的尤其明显 , 比如说军职 。 说到这 , 大家脑海里恐怕已经回想起了如"将军""元帅""太尉"这些家喻户晓的称谓 。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它们 , 而是另一个耳熟能详 , 且在浩瀚的历史长卷里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职位——都督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影视剧中的大都督周瑜】
都督制的前身
都督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的汉武帝时期 。 它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皇帝的意志 , 集中分散力量的同时 , 避免地方军事长官坐大 。
这在应对起义时非常有用 , 因为起义的爆发往往具有临时性 , 会导致地方各武装力量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被逐个攻破 , 但如果常设一位可以随时统筹各军事力量的官职 , 则会严重威胁皇权的稳固 , 因此 , 临时委任、事毕罢官又位高权重的军事长官——都督便应运而生 。
显然 , 这项制度有着极强的魅力 , 把一块地区完全交给一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解决外患的能力 , 同时临时委派产生的军事管理与战时指挥分离的效果 , 很好地解决了常设最高军事长官的政治风险 。
不过 , 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 这把双刃剑需要实力强大的使用者 , 一旦中央羸弱而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 皇帝便随时会面对督军坐大成为潜在竞争者和反叛者的威胁 。 到那时 , 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就近在眼前了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西汉时期的绿林赤眉起义】
正是因为都督制的双面性 , 它才会在汉末乱世开始疯狂成长 。 董先生进入首都后 , 天下逐渐呈现出乱像 , 各地起义层出不穷 , 虽然勉强维持着中央权威 , 却日益感到起义带来的威胁正慢慢加深 。 因此 , 朝廷为了镇压起义 , 不得不派遣许许多多的督军前往各地平叛 , 期望他们可以挽救风烛残年的王朝政权 。
然而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与加剧 , 督军迟迟不能事毕罢职 , 这个职位渐渐从临时到固定 , 管理范围也从一郡扩大到一州 。 这无疑助长了督军们的权力和野心 , 导致他们不再甘心受制于朝廷 , 而是割据地方成为诸侯 , 比如因此发迹的袁绍 , 就是典型 。 自此 , 督军势力与各地豪强展开角逐 , 天下迎来三国的乱世 , 汉朝名存实亡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董卓带兵入京】
萌芽初显
都督制始创于三国的曹魏集团 。 当时曹操的军队大量来源于群雄和豪强 , 皆是自成一派 , 排外性极强 , 如果在各自派系里设立军职分层管理倒是没有问题 , 可要是打散它们再进行大规模的改编 , 就非常困难了 。 因此 , 作为最大的boss , 曹操十分头疼 , 毕竟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是没法事必躬亲地去指挥统筹的 。 费心费力的同时 , 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比如保卫合肥的逍遥津之战 , 此役曹操为了避免张辽、李典、乐进等将领之间的矛盾影响战局 , 特意留下锦囊对他们进行了战略分工 , 但即便如此 , 也差点未能使他们按计执行 , 这样的风险逼迫着曹操加强对各方军队的控制 , 建立起一套自己能够掌控的指挥体系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合肥三国遗址】
而彼时的曹操面临的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 。 在他打下地盘的同时 , 又有一堆降将需要招抚 , 自己麾下的老将更是不能亏待 , 可官职就这么些 , 完全不够用 , 现在又要官职体系又要指挥体系 , 于是他灵机一动 , 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同僚袁绍好像就是督军起家的 , 便依葫芦画瓢 , 在潼关渭南之战时试设督军 。
而曹魏首位都督曹仁也并没让他失望 , 成功地"督诸将拒潼关" , 自此之后 , 他便喜欢上了使用都督 , 便在苏伯、田银反叛时 , 再次命令曹仁"都督七军讨银等" 。 自此 , 都督制在曹魏势力中初步建立 。 当然 , 这时候的都督和督军其实没有多大差别 , 因为战后还是要罢职的 , 也没有固定的辖区 , 但萌芽的产生也为后来的风靡打下了基础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都督初代目——曹仁】
都督制的改变
虽说曹操已经开始使用都督制 , 但它的建立和完善 , 要等到曹丕称帝以后了 。 这是因为曹丕从父亲手上接过曹魏集团的时候 , 局面已经不同以往 。 彼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经成型 , 边境线也已经固定了下来 , 缺乏父亲权威的他 , 要想很好地控制各地 , 就必须得借助他人的力量 。
于是曹丕开始推广和确立都督制度 , 把各州划分成四个都督区交给四位都督管理 。 因此 , 都督制发生了改变 , 它由临时委派、无固定下去变成了常设、有辖区的职位 。 这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 , 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
对此 , 曹丕打算从人事任命上入手 , 四位都督中 , 曹真、曹休是皇室宗亲 , 夏侯尚是跟随曹操的忠臣 , 吴质更是曹丕的心腹 , 而即使算上曹丕称帝前的都督 , 也只是再加上曹仁、夏侯楙、臧霸三人而已 , 曹仁和夏侯楙自不必多说 , 臧霸则是势力极大的一位降将 , 而且当青、徐地区稳定下来后 , 曹丕就立即以曹休取代了臧霸的地位 , 将其安置在了自己的监视之下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曹丕称帝】
笼子里的都督
当然 , 曹丕的方式并不能够让统治者完全放心 , 毕竟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 。 于是 , 如何用制度来约束都督 , 便成为了其发展的核心主题 。
基于这一点 , 都督制进行了逐步的升级 。 首先就是限制人事权限 , 都督对自己管辖区域内的将领没有任免权 , 他们由朝廷分配 , 以此来避免都督们任人唯亲 , 提拔自己的亲信掌控军队;其次便是限制财权 , 都督部下的军需物资和薪饷并不由都督来掌控 , 这样便尽可能地避免都督利用职权便利积累谋反资金 , 收买军队;然后 , 都督被进一步限制行政权 , 避免他们利用处理地方政务来拉拢地方人士;最后 , 便是收走都督的发兵权 , 以做到中央对军队的进一步控制 , 削弱都督的谋反资本 。
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 , 可以说在职能上最大限度的抵消常设职位带来的风险了 , 不过这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 那就是最初能高效解决地方事务的作用被瓦解了 。 毕竟 , 遇到紧急的突发事件 , 可没有时间等你得到皇帝的批复再来解决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皇帝自然要掌控全军】
当然 , 天下没有万全之事 , 尤其是在古代低下的交通、通讯条件下 , 更是无法保证约束制度的执行 。 因此 , 监督和人质制度被加了进来 。 当你坐上都督宝座的时候 , 你会发现突然跑来个刺史抢走了自己的行政权 , 他还会警告你要小心点 , 否则就跟老板打小报告 。 你正要发怒 , 身边突然又多了些军师、监军等乱七八糟的人 , 他们全都是来监视你的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明朝时 , 监军由太监担任】
纵使你瞒过了眼线 , 你仍然要在图谋不轨时掂量一下可行性 , 因为人质制度的存在 , 使得都督的重要家眷全都留在朝廷 , 一旦自己违背皇权意志 , 这些人质基本都是死路一条 。 俗话说血浓于水 , 并非所有人都有着铁石心肠一颗硬下心来牺牲自己的血亲 , 因此这一招虽不能说万无一失 , 却也十分有效 。
当然 , 一切皆有例外 , 对待都督并非一味以威胁来约束 , 因为人质虽然可以约束都督 , 却也能激怒都督 , 一旦对待不当 , 便可能像汉武帝那样逼反手下 , 所以诸如孙权就会宣布不再杀戮人质 , 以此来安抚他们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有名的人质燕太子丹】
结语
经过权力牢笼的约束 , 都督似乎被中央牢牢地拿捏在手心里 , 在理论上他们难以形成分裂割据 , 然而事实真的存在如设想中的那样既可以拉拢豪强 , 集中力量 , 又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 加强军队统治的万金油吗?
历史书卷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 比如高平陵之变 , 世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司马氏就掀起叛乱取曹氏政权而代之;再比如都督诸葛诞 , 成功起兵反抗司马氏的统治的例子;又或者八王之乱时 , 出任都督的皇室宗亲更是引爆了连续的内战 , 将西晋引向了灭亡的深渊 。 这些血淋淋的例子都深刻地提醒着我们没有万全的制度 , 也没有绝对稳固的牢笼 。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
【司马懿谋反】
不过 , 这些缺陷也并不妨碍都督制发挥它的作用 , 毕竟 , 无论统治者怎么想 , 在古代有限的交通、通讯条件以及人类个人有限的精力限制下 , 都无法避免放权来促进管理的情况出现 。 不过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 , 基于不同的政治需求和目的 , 军事制度会有着极大的政治特点印在上面 , 正是因为中原王朝力求集权发展和皇权意志渗透 , 所以才会需要有人帮助他去渗透皇权又必须时刻限制这些人 , 而这便构成了都督制度存在并发展的核心逻辑 。
本文转载自大风号“骠骑将军李陵”
- 浅谈曹操用人选才的问题: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 “十六国史新编”之《五凉史》连载三十七 ——北 凉 篇 沮渠蒙逊时期的政治 之 搜求谠言,
- 从“政治空间”到“生活空间”,历史传奇剧正流行解构主义?
- 政治教育是红军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
- 蒋介石的抗战战略布局,他比日本政治人物高出一筹?
- 浅谈构成三国时期“三国集团”的基础:政治理想的共通
- 薛绍之墓为双室砖券墓:背后隐现太平公主的政治企图
- 南昌海昏侯墓迄今出土文物逾万件 考古成果极具价值
- 来者是客:墨西哥提供政治庇护的传统
- 陈明忠,“台湾最后一个政治死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