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1949年4月23日 , 南京 。 国民党残余势力狼狈出城 , 沿京杭国道溃逃 。 浦口方面解放军集中长江北岸船只迅速渡江 , 从下关登陆 。

炮火连天的深夜 , 南京城内民宅却静悄悄 。 年逾七旬的孙华氏坐在家中 , 孙女孙以智依偎在她身旁 , 不时向外张望 。

这一天 , 孙华氏已盼了21年 。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

《光荣属于烈士和他的家属!市委春节邀烈属聚慰》一文刊登在《新华日报》上

1950年2月23日 , 《新华日报》刊载《光荣属于烈士和他的家属!市委春节邀烈属聚慰》一文 , 文中写道:“中共南京市委会于廿一(二十一)日中午 , 邀请本市卅(三十)余位烈属举行聚餐慰问……廿二(二十二)年前的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孙津川烈士的母亲孙华氏说:‘过去受反动派的压迫说也说不完 , 今天看到胜利了 , 特别是同志们对我们这样好 , 我也是安心了 。 ’”

孙津川 , 孙华氏的长子 , 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 , 1928年牺牲于雨花台 , 年仅33岁 。

尚在老家安徽寿县时 , 左邻右舍就羡慕孙华氏 , 说孙津川是个出息孩子 。

孙津川7岁入学清朝名臣孙家鼐曾就读的欲昆家塾 , 后又顺利考取当地一所新式中学 , 因天资聪颖、品学兼优而为人称道 。 在旧社会 , 读书是寒门学子唯一的出路 , 对清贫度日的孙家来说 , 倘若孙津川出人头地 , 那么家业中兴指日可待——可他们实在攒不出一笔学费了 。

1909年夏季 , 沿淮及淮北大部分地区暴雨成灾 , 寿县、宿县、泗县、灵璧等地洪水泛滥 。 一家五口到南京避难 , 14岁的孙津川和弟弟孙晴川跟随父亲孙多儒 , 在金陵制造局做工 。 童工每日连续工作16个小时 , 工钱仅是普通工人的四分之一 。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

孙津川

随着年纪渐长 , 孙津川为了挣钱养活家人 , 动身来沪 。 1922年 , 孙多儒病逝 , 在孙津川的安排下 , 孙华氏带着子女举家搬迁到距离吴淞镇不远的赵家宅 。

别人口中“将来会有大前程”的孩子 , 迫于生计四处奔波 , 没有多少文化的小脚妇女孙华氏 , 只能把一切归咎于命运 。

“你命苦 , 生在穷人家 。 ”她对孙津川说 。

定居赵家宅两年 , 孙华氏发觉生活并不平静 。

家中院落六间屋子 , 其中四间用来开办平民学校 , 时常有人来家里找孙津川商议公事 , 一谈就到夜里 。

孙华氏不知道的是 , 于吴淞机厂务工的孙津川 , 早已与中共取得联系 , 在时任上海区委劳动运动委员会主任的王荷波的鼓动下参加了吴淞地区工会组织 。 1925年 , 他由中央特派上海开展工人运动的彭干臣和全国铁路总工会总干事王警东介绍 , 加入中国共产党 , 参与组织上海铁路工运 。

赵家宅2号 , 由此成为中共在上海地区的秘密据点之一 。

孙津川没有向母亲解释 , 孙华氏也并无多问 。 只是进步工人、党员们每至孙家开会 , 都会看到孙家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提着菜篮上街望风 , 默默“守卫”地下会议 。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

1926年 ,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夕 , 领导此次起义的周恩来在孙家暂居 。 周恩来离开上海时 , 孙津川联络转移 , 孙华氏为周恩来换上铁路工人装扮 , 一老一少 , 携手步往黄浦江 。

英国的怡和轮停靠港口 , 米字旗迎风飘摇 , 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徐梅坤正在船边等待接应 。 孙华氏将周恩来安全送达江岸 , 目送庞大的渡轮鸣笛扬帆 , 航向武汉 。

孙华氏想 , 儿子毕生的理想 , 应在那江涛奔腾的远方 。

1928年10月6日清晨 , 雨花台 , 孙华氏失去了她的长子 。

三个月前 , 被任命为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的孙津川被特务围捕 , 先后关押在长乐路江苏省特别法庭看守所和瞻园路首都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 为防止更多同志落入敌人陷阱 , 他设法送信 , 制止外界的营救行动 。

中秋 , 孙华氏探监 。 遍体鳞伤的孙津川倚在角落 , 见母亲来了 , 才挪到栅栏边 , 从母亲手上接过他最爱吃的梨 , 咬了一半 , 还回一半 , 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儿子不孝了 。 ”

分梨 , 分离 , 孙华氏泣不成声 。 这是她此生最后一次落泪 。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

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519名 , 孙津川是其中之一

孙津川就义后 , 被国民党行刑士兵塞进一口四块板的薄皮棺材 , 草率抛尸 。 孙华氏赶至刑场 , 只见闻讯而来的百姓正围在棺材周边 , 说着和气待人却因当局迫害不幸身死的孙先生 。

棺材并未钉上 , 母亲踢开盖板 , 抱起满身血污的儿子 , 用自己的衣襟擦拭他额角逐渐干涸的血迹 , 一言不发 。

“孙妈妈 , 孙先生不该葬在这里!”市民们内心忿忿 , 孙津川生而光荣 , 死亦应体面 。 大家自告奋勇 , 直往中华门城堡后方的棺材铺去 。 老板了解情况 , 只说一句:挑好的抬走 , 不要钱 。

百姓料理身后事 , 众人抬灵宝灵庵 。 一路上孙华氏少有言语 , 上好的楠木棺材停在她身边 , 孙津川安卧其中 , 永远沉睡 。

之后的21年间 , 孙华氏就住在南京城南的破庙 , 等待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 。

经过十四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 , 1949年4月24日 , 孙华氏一路奔跑 , 终于在雨花路见到了入城途经的人民解放军 。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

孙华氏与次子孙晴川(图中戴帽者)一家的合影

1950年1月24日 , 时任南京市市长的柯庆施批示组建南京市兴建人民革命烈士陵筹备委员会的正式文件 。 2月8日 , 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共南京市委会等社会各界代表500余人赴雨花台公祭革命先烈 。

正是那年清明 , 14岁的孙以智作为孙津川的侄女 , 在南京各界人民代表凭吊雨花台烈士大会上第一次宣讲伯父的事迹 。 孙华氏在台下 , 静静聆听 。

今年 , 孙以智83岁 , 担任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校外辅导员 。 她给学生们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参观者讲述烈士故事 , 至今已有39年 。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等待黎明 烈士母亲21年坚守南京// //

孙以智在雨花台为学生们讲解雨花英烈事迹

“之前父亲带我去宝灵庵后山祭拜 , 我不知道自己去祭拜的是谁 。 大伯的故事 , 还是南京解放4月23日当晚奶奶告诉我的 。 革命是什么 , 共产党又是什么 , 奶奶都不清楚 , 但她相信 , 大伯做的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 无论如何 , 她都会支持 。 ”

附:《光荣属于烈士和他的家属!市委春节邀烈属聚慰》

中共南京市委会于廿一日中午 , 邀请本市卅余位烈属举行聚餐慰问 。 午前十一时前后 , 各区烈属即先后到齐 , 当年老的烈属一下了车 , 市委会的同志们 , 就像子女见了久别的父母一样 , 亲切的迎上去搀扶 , 并争着抱吻烈士们的遗孤 。 在休息室里 , 市委会的同志们一面忙着拿烟倒茶 , 一面关切的询问着烈士生前的情形及烈属们现在家庭的生活状况 。 亲切的话语 , 就像一家人过年的时候“叙家常”一样 。

聚餐开始前 , 市委会江渭清同志、黄远同志、寿松涛同志、陈其五同志等都亲临慰问 。 江渭清同志致辞说:“今年全中国人民都在欢天喜地的来过这个快乐的春节 , 这是人民胜利的春节!但是今天的胜利首先应当归功于你们牺牲的儿女和丈夫 , 他们虽然牺牲了 , 但是换得了今天的胜利 , 所以烈士是最光荣的 , 烈属也是最光荣的 。 今天战争还未结束 , 政府还有许多困难 , 过去对你们照顾不够 , 没有时常关切慰问 , 应当向你们抱歉 。 今天已有许多烈军属 , 了解体谅了政府的困难 , 不单纯依赖政府的救济 , 而自己生产自救 , 这是很好的 , 希望你们仍从过去爱祖国爱人民的观念来体谅今天政府和人民的困难 。 我们今后尽量照顾你们 , 关怀你们的生活 。 ”

烈属们听了江渭清同志这番话 , 都深受感动 。 烈属周凤沼先生站起来说:“政府对我们这样的照顾 , 真是没有话说 ,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 好好参加生产 , 协助政府解决困难 , 不要麻烦政府 , 只有等到解放战争完全胜利后 , 生产建设发展了 , 我们大家才能更好的安居乐业的过生活 。 ”廿二年前的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孙津川烈士的母亲孙华氏说:“过去受反动派的压迫说也说不完 , 今天看到胜利了 , 特别是同志们对我们这样好 , 我也安心了 。 ”

会餐后 , 市委会请烈属们去新都戏院看《中华女儿》影片 , 看完电影后 , 市委会备专车将烈属们一一的送回家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