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反复称颂的都是母爱 , 描写母爱的作品数不胜数 , 为人子女一提起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往往又多是母亲的形象 , 而对父亲有着直白的情感描写很少有 , 同样那些为人父的才子们也很少提及自己对于自己的子女的感情 , 但是父亲对于子女的感情也是非常深沉汹涌的 , 因此我就在这里写下几位古代风流才子们写给自己儿女的诗歌 , 看看这鲜为人知的慈父面孔 。 1、 情因老更慈的白居易

说起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忧国忧民与平白有趣 , 可以是那个"念此私自愧 , 今日不能忘"忧国忧民的白居易;也可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 , 江州司马青衫湿"失意踟蹰的白居易;或者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缠绵心思的白居易 。 但是要是推选(有记载且真实存在的)古代第一女儿控的话 , 当属于白居易 。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 , 子息也是不兴旺 , 白居易三十五岁才结婚 , 这放到现在都是很少见 , 更何况是在那个十几岁就成家的古代 , 其中缘由不知所谓 , 最为人所接受的解释原因是由于白居易难以释怀自己当年的"初恋"姑娘 , 弱水三千只想取一瓢饮没成功 , 当然我也愿意相信这样深情的解释 , 但是是不是这样就难以界定了 。 这里也不做过多的讨论 , 回到正题 。

在"行年欲四十"的时候 , 白居易有了第一个女儿 , 初为人父的白居易很快就被自己这个冰雪聪颖的小女儿给"捕获"了 , 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女儿控 。 虽为平民百姓 , 但是白居易却给女儿取了"金鸾子"的名字 , 其间的珍视可见一斑 , 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就为她写下诗歌《金銮子晬日》 行年欲四十 , 有女曰金銮 。 生来始周岁 , 学坐未能言 。 惭非达者怀 , 未免俗情怜 。 从此累身外 , 徒云慰目前 。 若无夭折患 , 则有婚嫁牵 。 使我归山计 , 应迟十五年 。

为了女儿的幸福 , 白居易都愿意在名利场在谋划十多年 , 这样珍视的程度真的是很动人的 , 但是就像后世人说言语的 , 寻常人家的女儿是压不住这样金贵的名字 , 所以金鸾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夭折 。 而之后有的二女儿 , 白居易取名为阿罗 , 就金鸾子的遗憾与悲痛 , 想必白居易化成疼爱加倍的呵护自己的二女儿 , 甚至到二女儿生下小外孙女 , 亲自取名"引珠" , 并写下《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日》来庆贺 。 虽然是为小孙女写了"怀中可有抱 , 何必是男儿?"的诗句 , 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他本人子女观的一个体现 , 因此在那样的重男轻女的时代里 , 白居易可谓是很"新潮"的思维了 。 更是可以推测出白居易对女儿是如何娇宠 。 当真的是慈父典范 。


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

二、肝肠日忧煎的李白

一提起李白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张狂自信不拘泥世俗的谪仙形象 , 确实是 , 连在爱情上李白都很少有什么深情的传闻 。 在我高中课堂上赏析《将进酒》的时候有个女生更是说李白也不是千金之户却写"五花马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这样诗句 , 一定非常不顾家 , 当他妻女好不惨哉 。 虽然听起来有点轻佻确实很少会有人会把李白和慈父的形象联系起来 。 但是实际上李白确实对着自己的子女有着深沉的爱 。 可见如同家书一般细腻殷切的《寄东鲁二稚子》这首诗 。

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 , 吴蚕已三眠 。

我家寄东鲁 , 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 , 江行复茫然 。

南风吹归心 , 飞堕酒楼前 。

楼东一株桃 , 枝叶拂青烟 。

此树我所种 , 别来向三年 。

桃今与楼齐 , 我行尚未旋 。

娇女字平阳 , 折花倚桃边 。

折花不见我 , 泪下如流泉 。

小儿名伯禽 , 与姊亦齐肩 。

双行桃树下 , 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 , 肝肠日忧煎 。

裂素写远意 , 因之汶阳川 。

如果不翻开《李太白全集》想必很多人难以想象这首诗是出自那个"出门大笑仰天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笔下 , 但确实是出自李白笔下 , 在离家远游的时候由于吴地青翠的桑叶触发对儿女的思念之情 , 虽然写的是儿女"折花不见我 , 泪下如流泉"但这又何尝不是李白此时的心境 , 光是联想出自己一双儿女"抚背复谁怜"就"肝肠日忧煎"马上写信 , 可见这位飘飘似仙的李白也难以免俗 , 也是一个疼爱儿女的慈父 。


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

3、 满眼忧伤只自攻的王安石

如果前两位还是会溺爱女儿的慈父 , 那么王安石绝不是那一列的 , 王安石算得上慈父中难得的理性却不冷情的老父亲 。

面对爱女寄来的"极目江山千里恨 , 依前和泪看黄花"的肝肠寸断的思念 , 王安石并没有写下流露浓烈感情的诗作回复女儿 , 相反写下极有智慧的《大佛顶首楞严经》 , 从一个相对理性的角度来安慰自己的女儿 。 可以说这是王安石性格的使然 , 他作为一个极其讲究道学礼仪的一个文人 , 冷静克制恪守儒家知识分子处事原则 , 这也可以从他瘦硬的文风看出来 。 所以他也会写下"青灯一点映窗纱 , 好读楞严莫忆家 。 能了诸缘如幻梦 , 世间唯有妙莲华 。 "这样几乎不计人情极为冷静克制的"家书" 。

相对于情因老更慈的白居易和肝肠日忧煎的李白似乎这个不劝慰女儿的王安石显得冷酷非常 , 不疼惜子女 。 但是如果细究起来却能发现背后的深意 。 王安石早年变法改革位极人臣 , 意气风发 , 达到了一个文人能达到的最高社会地位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声望 , 但是 , 很快改革逃离了他的本身 , 民间对他怨声载道 , 再加上政坛变化 , 一朝跌落万千丈 , 使得王安石看破红尘浮华利禄 , 寻求内心的平静而走近佛法 。 他用自己一身的经验来对年轻的女儿谆谆教导 。 背后的深情也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味出 。

所以王安石晚年才会写下"行年三十已衰翁 , 满眼忧伤只自攻 。 今夜扁舟来作别 , 人生自此各东西 。 "这样悼念女儿的肝肠寸断之语 。 不是疼惜子女的慈父何以写出这样的诗句?


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风流才子们鲜为人知的慈父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