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游击队员隐功埋名60年

两间毫不起眼的平房 , 两块四季常青的菜园……6月15日 , 采访人员在宿松县破凉镇五谷村燕屋组看到 , 一位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菜园里锄草 。 她就是13岁参加大别山革命游击队 , 在渡江战役、太原战役中冒着炮火“抢”回战友的翟杏梅 。

66年来 , 翟杏梅老人一直在宿松偏远的乡村过着平淡的农家生活 。 走过峥嵘岁月 , 主动回乡建设农村 , 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 。 “当年很多战友在我眼前倒下 , 他们都很年轻 。 现在 , 我能看到革命理想变成了现实 , 我知足 。 想起那些战友 , 我没有资格去拖累国家和社会! ”翟杏梅说 。

翟杏梅出生在太湖县新仓镇 。 1947年初 , 13岁的翟杏梅经人介绍秘密加入皖西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 , 支队根据地设在太湖县弥陀镇附近的山上 。 她是支队3名女战士之一 , 也是年龄最小的队员 。

翟杏梅介绍 , 当时 , 国民党在潜山、太湖、岳西、舒城、霍山和湖北英山等地带派重兵驻扎 , 第二支队只有100多名战士 , 一挺机枪 , 少量步枪 。 游击队总是半夜跋山涉水 , 为了保密 , 大家从不点火把 。 一次 , 一名战士就在翟杏梅身边跌入100多米深的山涧,大家没有丝毫退缩 , 忍痛继续行军 。 因为常年封山 , 游击队员只能挖野菜充饥;没有野菜就刨地上的“观音土”吃 。 “1947年冬天 , 我和战友们吃了一个月的"观音土" 。 ”翟杏梅说 。

翟杏梅加入游击队后 , 她主要从事后勤工作 。 当时 , 游击队缺医少药 , 许多伤病员在伤口糜烂中活活痛死 , 有的伤员伤口找不到纱布包扎 , 翟杏梅就找来旧报纸将伤口裹住 , 看到有的伤员被伤痛折磨得痛苦不堪 , 她就给伤员唱歌跳舞 ,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

1949年3月 , 太湖县城解放 。 翟杏梅随游击队一起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 从事医疗工作 。 4月初 , 她参加了渡江战役 。 渡江战斗中 , 江面上子弹、炮火密集 , 她从船头跑到船尾 , 随时给战友包扎伤口 。

4月中旬 , 翟杏梅随部队增援太原战役 , 担负救治伤员任务 。 战斗中 , 太原城垣内外炮声不断 。 在一次傍晚发起的冲锋中 , 不少突击战士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 翟杏梅冒着从敌军暗堡里喷射出来的子弹 , 一次次地摸进阵地寻找我军伤员 , 一个一个地背出来救治 。

1951年底 , 洗去征尘的翟杏梅 , 与一起参加游击队的宿松县战友燕登高喜结连理 。 次年1月 , 夫妻二人复员到安庆市肉联厂工作 。 1953年 , 翟杏梅在和丈夫商量后 , 主动放弃“铁饭碗” , 回到宿松县破凉镇五谷村 。 “当时国家刚刚解放 , 粮食不够吃 , 需要大量劳动力恢复生产 。 我们从农村来 , 回去更能发挥作用 。 ”翟杏梅说 。

回乡后 , 燕登高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 翟杏梅则成为一名农家主妇 , 既下田干活 , 又照顾7个子女和老人等一家老小 。 她的两个儿子参军入伍 , 大儿子退伍后担任村支书 , 四儿子退伍后自主创业 , 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 。

退伍66年 , 翟杏梅和丈夫从未居功索取向政府伸手 。 他们一直共同保守着革命战士身份这一秘密 , 直到2008年燕登高患病去世 。 2014年 , 当地政府上门了解情况后 , 翟杏梅才说出实情 , 开始享受退伍军人优抚政策 。

如今 , 翟杏梅85岁 , 患有脑梗塞 , 却仍旧保持着军人艰苦朴素的作风 。 她一人独住简陋的两间平房 , 洗衣、烧饭、种地等全靠自己 。 现在 , 翟杏梅是当时游击支队中唯一健在的女队员 , 虽然许多经历逐渐模糊 , 但是革命的信念从未淡忘 。

“她们夫妻俩是战友中唯一放弃城市铁饭碗 , 主动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的 。 他们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 。 多年来 , 这对夫妻和普通农民一样耕田劳作 , 凭劳动吃饭 。 ”破凉镇乡贤研究会会长、原镇武装部长何成旺说 。 (采访人员 胡劲松 通讯员 孙春旺)

作者:胡劲松 孙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