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议收藏学习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建议收藏学习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议收藏学习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建议收藏学习//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至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议收藏学习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建议收藏学习// //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议收藏学习

高中历史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建议收藏学习// //

>>>>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 , 尤其是西周时期 , 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 , 随着诸侯割据混战 , 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

>>>>

阶段二: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

线索一: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 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 , 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 秦汉至明清 , 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 , 直至明初废除丞相 , 后来设立内阁、军机处 ,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

线索二: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 , 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 , 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

线索三: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 , 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 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

考点1 中央体制——从“公天下”到不断完善的“家国一体”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 “家国一体” , 周王既是天下大宗 , 也是最高领袖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

(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 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

2.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1)分割相权 。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 , 使之相互牵制 , 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 , 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 , 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 , 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 即由内向外 。

3.全面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融合 ,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

(2)消极影响: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 ,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④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 , 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 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发展)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 , 建立“中朝” , 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 三司分管财政 ,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 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 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 , 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 , 设立内阁 , 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强化)

考点2 地方体制——从“天下共主”到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时期

发展历程

思维深化

周代

实行分封制 , 加强了王权 ,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 , 分封制崩溃

1.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 , 相互牵制 , 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 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 如汉朝设刺史 , 北宋设通判 。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 , 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 , 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

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演变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 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 , 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 , 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 ,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

3.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逐步加强 。

(2)地方下级官吏必须服从上级 , 地方服从中央 , 最后听命于君主 , 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 , 通判监督 , 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从宋代后 , 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

元朝

明朝

考点3 选官制度——从贵族政治到影响深远的科举取士

时期

发展历程

演变趋势

思维深化

夏、商、西周

开始:夏商时期

衰落:春秋战国时期

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 , 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经历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组织程序 , 从地方到中央 。 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品德到重门第再到重才学的过程 。 标准逐步统一 。 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

全面认识科举制

1.围绕一个核心: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

2.突出两个特点:

(1)人才择优原则 。

(2)制度化、专业化原则 。

3.体现三个趋势:

(1)选官标准由注重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才学 。

(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

(3)选拔形式日益严密 ,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

4.产生多方面影响:

(1)对中国:

②思想上 , 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 , 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

③文化上 , 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 , 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

(2)对世界: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来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

开始:战国

发展:秦朝

衰落:汉初

军功爵制

(1)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 , 商鞅变法 , 实行二十等爵制

(2)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 , 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

两汉

开始:西汉

察举制

(1)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 , 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 , 按人口比例举“孝廉” , 并加以考试选用 ,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创始:曹魏

发展:两晋

九品中正制

(1)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 , 查访本州士人 , 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 , 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2)影响:推行初期 , 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 , 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 , 看重门第 , 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

产生:隋

确定:唐

发展:北宋

科举制

(1)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 ,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2)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文章来源于网络 , 如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