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1901年 , 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 , 就连空气都传出一丝刺骨的寒意 。

对于摇摇欲坠的清朝来说 , 在寒风中传来的这个消息 , 比冬天更冷:当年11月7日 , 暂居在北京贤良寺里的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 , 大口地吐血 , 终于不治身亡 。 享年79岁 。

还在陕西西安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闻讯 , 唏嘘不已 , 追加谥号为“文忠”——这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 。 在李鸿章之前 , 仅有林则徐、周天爵、骆秉章、胡林翼等少数几个汉人 , 获得过这个谥号 。 由此可见 , 清朝对李鸿章的重视 。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

盖棺论定 , 当李鸿章死后 , 面临着后世怎么样的评价呢?

《清史稿》评论他为中兴名臣: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 , 忍辱负重 , 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 , 好以利禄驱众 , 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 , 缓急莫恃 , 卒致败误 。 疑谤之起 , 抑岂无因哉?”

这里 , 既夸奖了李鸿章“生平以天下为己任 , 忍辱负重”的优点 , 又批评了他“惟才气自喜 , 好以利禄驱众”的缺点 , 持论较为公允 。

而来自民间的评论 , 则呈两极化 。 其中 , 有一种说法 , 是将李鸿章必做是“东方俾斯麦” 。 众所周知 , 俾斯麦是德国的铁血宰相 , 在政坛上上纵横捭阖几十年 , 通过连年征战统一了德国 , 并确立了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 被称为“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

将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的人 , 是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 。

李鸿章奉命筹备建设北洋水师时 , 柯纳德率一支舰队来到中国访问 , 停靠在天津大沽口 。 柯纳德拜访李鸿章后 , 极力邀请他前去自己的军舰上参观 。

不巧的是 , 到了他们约定的日子 , 海上突然刮风下雨 , 波涛汹涌 , 不能出海 。 李鸿章不顾柯纳德的告诫 , 冒雨乘坐一艘小艇 , 穿过险恶的风浪 , 终于抵达柯纳德乘坐的军舰 。

柯纳德感慨万千地说:“中堂大人真是守约之人啊 , 这么大的风雨都如期前来 , 这样坚毅的性格 , 很像我们的首相俾斯麦 。 ”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

就这样 , “东方俾斯麦”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开来 。

李鸿章死后 , 梁启超写过《李鸿章传》 。 在这本书里 。 梁启超写过李鸿章的落魄 , 也写过他的风光 , 并以不小的篇幅 , 讨论了“东方俾斯麦”的说法 。

梁启超说:“或有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者 , 虽然 , 非谀词 , 则妄言耳 。 李鸿章何足以望俾斯麦 。 ”显而易见 , 梁启超认为 , 将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 不是阿谀逢迎之词 , 就是荒唐可笑之语 。 李鸿章根本就不足以与俾斯麦相提并论 。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

随后 , 梁启超还从“兵事”“内政”“外交”三方面入手 , 论证李鸿章为什么不足以与俾斯麦相提并论:

“以兵事论 , 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 , 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 以内政论 , 俾斯麦能合向来散漫之列国而为一大联邦 , 李鸿章乃使庞然硕大之支那降为二等国 , 以外交论 , 俾斯麦联奥意而使为我用 , 李鸿章联俄而反堕彼谋 。 ”

梁启超感叹说 , 从这三方面比较的话 , 李鸿章比俾斯麦相简直就是霄壤之别 , 一个在地上 , 一个在天上 。 这并不是以成败练英雄 。 李鸿章的学问、智术、胆力 , 都远远不及俾斯麦者 。 因此他做出来的成就 , 也远远赶不上俾斯麦 , 实际上就是优胜劣汰 。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有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 梁启超说:太荒唐了// //

梁启超最后苦口婆心地强调:

“人各有所难 , 非胜其难 , 则不足为英雄 。 李自诉其所处之难 , 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难 , 非李所能喻也 。 使二人易地以居 , 吾知其成败之数亦若是已耳 。 故持东李西俾之论者 , 是重诬二人也 。 ”

意思是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 。 如果不能战胜这些难处 , 就不足以为英雄 。 李鸿章经常念叨自己的难处 , 却不知俾斯麦也有他的难处 。 如果将他们两个的位置进行调换 , 他们的成败仍然早已注定 。 所以 , 那些说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的说法 , 是对他们两个人的诬陷啊 。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鸿章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