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我们中国人常说善有善报 , 恶有恶报 , 但在很多时候 ,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况反而是好人不长命 , 祸害活千年 。 这个疑问 , 古人也有 , 司马迁在读书的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

采薇图

关于古代圣贤的记录中 , 儒家的经典占有重要地位 , 其中关于尧舜禹等人谦让的记录都可以找到 , 但关于尧让天下给许由 , 商汤让位给卞随、务光的事就没有记载了 , 只在诸子杂说里才有 , 同样的王位的谦让 , 为什么没有记录呢?孔子提到了伯夷叔齐 , 但也只有在《韩诗外传》及《吕氏春秋》里有他们的传记 。 他们是商汤时分封的诸侯孤竹君的儿子 , 孤竹君想把王位传给叔齐 , 孤竹君死后 , 叔齐就想把位置给伯夷 , 伯夷说我不能违背父命 , 于是和叔齐一起逃走了 。 他们两人听说“西伯昌” , 也就是周文王对老人很好 , 于是决定去那里养老 。 结果走到半路 , 周文王去世了 , 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 。 这两个人拉住了周武王的马说 , 父亲死了不去下葬 , 是不孝 , 作为臣子讨伐君主 , 是不仁 。 周武王的手下准备杀死他们 , 周武王说这是两位仁义的人 , 于是放了他们 。 周建立后 , 两个人“义不食周粟” , 结果在首阳山饿死了 , 死前还写了一首诗(就他们在首阳山 , 也不知道这首诗是谁记录的):登彼西山兮 , 采其薇矣 。 以暴易暴兮 , 不知其非矣 。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 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 , 命之衰矣!意思就是登上西山采薇吃(可能用比兴的手法 , 不是一定真是采薇) , 周武王是以暴臣易暴君 , 竟然认识不到错误 。 以前的圣人像神农之类的都不在了 , 我应该去哪里呢?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

司马迁

司马迁听人说“天道无亲 , 常与善人” , 意思是老天总是帮助好人的 , 但他看到这个故事就很有疑问:伯夷叔齐算是好人了吧?这么讲仁义的人饿死了!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 , 颜回最好学 , 结果年纪轻轻就死了 。 这是老天帮助好人吗?盗跖是有名的恶人 , 残杀无辜 , 吃人肉 , 聚集着数千人横行天下 , 反而挺长寿 。 这是什么道理?不仅在古代 , 到了近世 , 品行不端 , 作奸犯科的人都活得轻松快乐 , 富贵长寿 , 办事公正 , 走正道的人反而灾祸不断 。 这就是天道吗?

对此儒家的解释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 意思就是价值观不同 。 有些人把富贵看得很重 , 君子则重视名声 , 通过考验只能看出人的品质 , 举世污浊 , 才能看出人的品行高洁 。 但司马迁也看到了 , 这些人有名声 , 只是因为有圣人传颂 , 比如伯夷叔齐和颜回 , 都是因为孔子的赞颂大家才知道他们的名声 , 那些没见过孔子的人呢?一些穷乡僻壤里的贤人 , 又有谁能知道呢?

所以最后的选择就变成了:当一个默默无闻的好人 , 而且还不一定有好报的好人 , 好不好?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好人没好报才是常态?——读《史记·伯夷列传》// //

周武王

伯夷叔齐的故事有个很明显的矛盾 , 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儒家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 这两个思想决定了后世任何新王朝 , 一旦稳定后一定会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本朝主导思想 。

这个矛盾就是:如果伯夷叔齐是对的 , 那么说明周武王伐纣就是不正当的 , 是错的 , 而周在儒家又代表着所有正统思想的来源 , 开创周朝的统治者都是德行兼备 , 可为天下表率的人 。 儒家说了 , 他们都是对的 , 理由如下:

第一 , 从伯夷叔齐角度看 , 臣子对君主必须死忠 , 这一点毋庸置疑 。 从后世历史事件的评论来看 , 这种观点一直是主流 , 即使君主很废物 , 是个白痴 , 那也是君主 , 作为臣子 , 让你死你就得死 , 你可以以死进谏 , 但绝对不允许推翻君主自己来做 , 哪怕你再有能力 , 对民众特别好 。 这是让后世君主很满意的 。 那周武王怎么办?新朝的开国君主怎么办?别急 , 还有第二条 。

第二 , 从周武王角度说 , 任何新朝的建立都是天命所归 。 所以周武王伐纣不是他想造反 , 是代天罚罪 , 代替老天讨伐纣王 , 他建立新朝代表着天命 。 到了后世 , 如果一个新朝建立起来 , 时间够久 , 儒家就能放心大胆地说 , 嗯 , 这是天命所归 , 还能帮新老板编一点出生时的奇异故事来证明不同于凡人;如果刚建立不久就被灭了 , 这个君主也没时间找儒家知识分子写什么东西 , 而后建立的稳定的新朝里 , 儒家士人就能说那个命短的朝代是妄称天命 , 实际天命在本朝 。 真是滑的很 。

这两点可能才是儒家学说一直延续的主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