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为了八旗军队的内部团结和大清入关的大业考虑 , 多尔衮在和豪格争夺皇位无果的情况下 , 大度让贤 , 推举6岁的福临继位为帝 , 是为顺治皇帝 。 而后 , 多尔衮“趁热打铁”拉上努尔哈赤的侄子济尔哈朗共同担任帮助年幼君主处理朝政的摄政王 。 面对多尔衮的“大度”和“胸襟” , 满洲贵族和诸王贝勒们断不会再拒绝多尔衮的要求 , 由此 , 大清王朝正式走入多尔衮时代 。

担任摄政王以后 , 多尔衮指挥八旗军队顺利挥师入关、建都北京、定鼎中原 , 其权势和声望达到了顶点 。 那么 , 这个权势和威望远在顺治皇帝之上的大清摄政王真就没有“称帝之心” , 真就没有罢黜顺治皇帝 , 取而代之的想法吗?对于当前多数学者的看法 , 小编有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那就是 , 多尔衮不光有篡权称帝之心 , 而且还做好了一切准备 , 如果不是顺治七年的一场意外 , 他早就成为大清皇帝了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 , 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 ,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

01 顺治皇帝的安危保障

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 , 之所以能够被多尔衮拥立了长达七年 , 保住了自家性命 , 个人认为多尔衮是基于四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才未对其动手 。

第一个因素:两黄旗的支持 。 当初两黄旗之所以能够坚决拥护豪格继位为帝 ,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两黄旗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属“天子亲率”之旗 , 其在八旗中的地位和权势绝非其他六旗能比 。 当时的多尔衮拥有两白旗支持 , 如果让多尔衮继承了皇位 , 那么拥护多尔衮的两白旗自然会取代两黄旗成为皇帝亲自掌管的上旗 , 成为八旗中的翘楚 。 那么 , 两黄旗之前的特权和权势就会消失殆尽 , 两黄旗当然不会答应 。

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 , 相持不下之际 , 多尔衮提出让皇太极的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的建议 , 福临年幼 , 自身尚无八旗旗属 , 更没有掌管八旗中的任何一旗 , 他作为皇太极的皇子 , 继承皇位后自然会继续将两黄旗收成自己的旗属 , 亲自率领 。 那么 , 两黄旗的根本利益就不会受到损害 , 这也是多尔衮拥立福临继位 , 两黄旗没有反对的根本原因 。 自然 , 两黄旗也从支持豪格转而支持了顺治皇帝 , 有了战斗力强悍的两黄旗保驾护航 , 多尔衮的称帝之心 , 肯定会掂量再三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 , 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 ,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

第二个因素: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 。 济尔哈朗虽然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之子 , 但其并未因为其父舒尔哈齐的罪过受到牵连 , 反而被努尔哈赤委以重任 , 和其兄阿敏一块被努尔哈赤任命为“八大贝勒”之一 , 参议朝政 , 并掌管镶蓝旗 。 济尔哈朗虽然和多尔衮比起来 , 属于远支皇室宗亲 , 但其自天命年间 , 便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 , 屡立战功 , 为后金政权的巩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入关做出了极大贡献 。 朝中威望颇高 。 而且 , 济尔哈朗自幼和皇太极一共长大 , 和皇太极的关系非同一般 , 在皇太极的重用和提携下 , 济尔哈朗成为清初时期的“四大亲王”之一 。 有了济尔哈朗的鼎力支持 , 多尔衮也会有所忌惮 。

第三个因素:皇长子豪格的权势仍在 。 豪格能够在皇太极驾崩后 , 拥有和多尔衮竞争皇位的实力 , 但并不单单因为两黄旗的支持 , 其亲自掌管的正蓝旗乃系原本的镶黄旗和莽古尔泰的正蓝旗的8个牛录混编而成 , 实力强大 , 战绩斐然 。 而且豪格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 , 但是豪格比多尔衮还年长3岁 , 数十年的战场磨砺 , 他早已经成为大清帝王政治舞台上很有地位和影响的人物了 。 豪格虽然争位失败 , 但皇位并未旁落他系 , 如果多尔衮有篡逆夺权的举动 , 豪格无论出于何种考虑都不会袖手旁观 。 所以 , 豪格的存在 , 也是多尔衮不敢篡权称帝的原因之一 。

第四个因素:顺治皇帝生母孝庄太后的影响 。 孝庄太后作为一介妇人 , 并不足为虑 , 但可别忘了孝庄太后背后还有一个强大到让清帝国情愿与之联盟也不愿将其剿灭的蒙古科尔沁部盟 。 蒙古军队向来以彪悍著称 , 皇九子福临之所以被多尔衮拥立为帝 , 很大原因也是出于对蒙古科尔沁部盟的拉拢和安抚 。 有了如此强大的外戚势力 , 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也不敢擅动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 , 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 ,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

02 多尔衮的称帝准备

有了制约因素 , 如果多尔衮有称帝之心和篡逆夺权的想法 , 定会有所举动 。 实际上 , 多尔衮不但这样做了 , 还准备的很妥当 。

1、制约两黄旗 。 首先 , 在皇太极驾崩以后 , 拥立豪格继位的两黄旗中有很多多尔衮三兄弟的亲戚 , 其中两黄旗高级将领阿布泰还是多尔衮的亲舅舅 , 这说明两黄旗对于多尔衮的反对阵线并不稳固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以后 , 非但没有剥夺两黄旗“天子亲率”的特权和荣誉 , 反而将其改编为皇宫禁旅 , 从急需兵力的征讨南明的战场上剥离了出来 。 而真正率领大军挥师南下的则是多尔衮的一母同胞阿济格和多铎 。 也就是说 , 战斗力强悍的两黄旗在多尔衮的刻意安排下 , 乐居皇宫 , 远离战场 , 长此以往 , 两黄旗还是一直在沙场磨砺的两白旗对手吗?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 , 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 ,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

2、贬黜郑亲王济尔哈朗 。 清军顺利挥师入关以后 , 济尔哈朗被多尔衮论功行赏 , 封为“父王摄政王” , 但很快在顺治四年 , 济尔哈朗就因为“违规建造府邸”被多尔衮罚银两千 , 罢黜了辅政职位 。 作为大清王朝的三号人物 , 济尔哈朗建造个府邸就能被罢黜了摄政王职位?这明显是多尔衮将济尔哈朗排挤出权利中心的计划 。

顺治五年 , 多尔衮又授意他人诬告济尔哈朗 , 给其安的罪名是“不揭发两黄旗秘密拥立豪格” 。 这算什么罪名?当初的皇位之争 , 情形如何 , 每个人都心里有数 , 济尔哈朗作为豪格的坚定支持者 , 会揭发两黄旗对于豪格的拥立?再说了 , 明明是皇位之争 , 两黄旗拥立豪格有错吗?你多尔衮不也是被两白旗拥立吗?说白了 , 这就是多尔衮排挤济尔哈朗 , 为自己篡权夺位逐步实行的打算而已 。 济尔哈朗因为这个“莫须有”的罪名 , 被连降二级 , 成为多罗贝勒 。 但就济尔哈朗而言 , 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阻挡多尔衮的实力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 , 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 ,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

3、对豪格的打击报复 。 顺治皇帝继位以后 , 对于多尔衮担任摄政王一事 , 豪格心有不满 , 屡屡于公开场合宣泄对多尔衮的不满 。 多尔衮抓住豪格的“冲动表现” , 将其废黜了亲王爵位 , 虽然在清军顺利入关以后 , 豪格被论功行赏会被了亲王爵位 , 但朝中威望大不如前 。 而后的豪格似乎也意识到了如果再继续与多尔衮为敌 , 等待自己的就是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 接下来的豪格 , 在征讨南明的战场上 , 冲锋陷阵 , 屡立战功 , 但这也并未改变多尔衮对其的看法和仇恨 。 顺治四年 , 多尔衮又捏造了“隐瞒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 , 将其削爵下狱 , 并在不到两个月以后将其秘密处决 。

4、防备和安抚并用 , 稳住了蒙古科尔沁部盟 。 多尔衮在指挥清军入关以后 , 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守护“龙兴之地”和都城盛京而留下部分八旗的精锐部队镇守关外 , 但现在看来 , 多尔衮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蒙古部盟的反叛和背后袭击 , 说白了就是为了以后自己篡权夺位做出准备 。 另外 , 我们都知道顺治皇帝有一位被废除的皇后——博尔济吉特·孟古青 , 系孝庄太后的亲侄女 。 而这位皇后就是被多尔衮亲自指婚给的顺治皇帝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 原本就对孝庄太后背后强大的蒙古科尔沁部盟有所忌惮 , 那他为何还有继续增加科尔沁部盟的势力 , 将博尔济吉特氏女儿迎入皇宫 , 册封为后呢?唯一能够接受的原因就在于这是多尔衮用以拉拢和安抚蒙古部盟的伎俩 , 是在向蒙古部盟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 说明就算自己篡权登基 , 也会继续保持同蒙古部盟的联盟关系 , 也会保证蒙古王族的荣华富贵和显赫地位 。 一防一抚 , 多尔衮的帝王心术运用的淋漓尽致 , 蒙古部盟的潜在障碍也被多尔衮轻易清除 。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期间 , 真没有称帝之心?其实 , 他做好了一切准备// //

顺治七年 , 权势达到顶点 , 做好了一切夺权称帝准备的多尔衮竟然在狩猎程中坠马受伤 , 不治身亡 。 大胆猜测一下 , 如果多尔衮没有坠马身亡 , 在清除了所有称帝障碍之后 , 他肯定会尽力弥补两次错失皇位的遗憾和心中对于大清帝国的巨大抱负 。 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 , 多尔衮称帝篡权之心昭然若揭 。 如果他没有英年早逝 , 定会跨出那早已经准备好的关键一步 , 将“摄政王”的帽子摘去 , 换成“大清皇帝”的龙冠 。

(参考文献:《清史稿》、《多尔衮摄政日记》、《清史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