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大家在中学课本上早已学过何为“哥白尼革命” 。 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王国天文学家哥白尼倡导“日心说” , 该学说与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所完善并由罗马教廷钦定的“地心说”相龃龉 , 以致于哥白尼在临终前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 。 尽管如此 , 这本前无古人的科学著作仍被后世看作现代天文学的起点 , 由此“日心说”的观念在欧洲人、尤其在欧洲知识精英阶层开始蔓延 。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

哥白尼肖像

德国哲学家康德出生于“日心说”提出之后的近两百年的十八世纪 , 那时自然科学方兴未艾 , 人们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人体解剖学以及数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被后世的科学家称作“科学革命”的时代 。 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伊始 , 直至1687年牛顿出版旷世杰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科学的理念已经在欧洲的知识精英阶层开花结果;而与此同时 , 种种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却像丧钟一样一次次回荡在哲学家的耳畔 。 于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康德由此进场 。 康德迫切地期望借住自然科学那诱人的、且似乎天然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来修复形而上学这一古老的、僵死的躯体 , 让形而上学这一历经千年的传统学科获得自然科学般新生的、拥有确定性的力量 。 他的策略如下可见 。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

巴塞尔版《天体运行论》封面

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 , 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宇宙观 。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自然是一比喻 , 现在我们可以具体了解一下康德怎样在哲学界颠覆了人们的观念 。 简而言之 , 类比哥白尼的功绩 ,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康德以“先验论”代替“符合论” , 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识观 。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康德怎样在哲学界发动“哥白尼革命”?// //

康德肖像

何为“符合论”?康德之前的哲学家认为 , 人们要认识一个事物 , 必须调整我们的主观观念去符合现实中的客观事物 。 所谓“符合” , 即我们主观的观念必须如实描述客观的事物;如果出现任何的错误 , 那便是人的主观未能如实描绘客观事物 , 我们犯错了 。 例如我们认识一棵树 , 我们注视它 , 抚摸它 , 乃至用鼻子闻它 , 经过一系列的感知之后 , 我们在通过思维 , 将一个树的样子抽象为一棵树的概念 , 由此我们获得了树的概念 , 并且符合现实中树的客观样子 。 由此看来 , 其实“符合论”很适合我们一般对于认识的看法 , 主观符合客观 , “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听起来通情达理 , 毫无问题 , 就如同中世纪的人们习惯于“地心说”的观念一样 , 毫无二致 。

可康德对此不敢苟同 。 “先验论”是康德对于认识关系的翻转 , 如同哥白尼翻转了太阳与地球的位置 , 康德也翻转了主观与客观的位置 。 粗略而言 ,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 传统哲学家坚持“符合论” , 即主观符合客观;而康德坚持的“先验论”则认为客观必须符合主观 。 那么问题来了 , 在康德看来 , 事物的客观如何符合人们的主观呢?

对此康德设计了一套认识的模式 , 这种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 一个部分称为“感受” , 它被动地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 , 并在人们身体内呈现为各种感知 , 比如颜色、味道、寒热等;另一部分称为“知性” , 它主动地将这些感知进行抽象 , 抓住主要特征 , 像筛子一样筛掉多余的部分 , 留下精华的部分 , 最后凝结为一个清晰的观念 , 也就是关于事物的概念 。 通过这套模式我们得以准确地认识事物 。 可至此 , 这一种认识模式似乎与前述的“符合论”也并无二致 , 同样是经过感知与抽象 , 获得了符合现实事物的概念 。 康德翻转主观与客观的关键步骤到底在哪里?答案就藏在“先验”二字之中 。

何为“先验”?大体而言 , 即这一套认识系统不依赖于现实的客观世界 , 不管客观的世界如何变化 , 这一套认识系统就如此这般运行着 , 即便我们诞生于任何一个地球以外的星球 , 我们还是这样去认识这一星球 , 所得的认识结果必然是一定的 。 例如我们同样去认识一颗树 , 我们首先通过感受 , 获得关于这棵树的详尽感知 , 它的颜色、味道、形状与硬度等等;再经过知性进行加工 , 将这一系列的感知加工成概念 , 由此我们就获得了关于这颗树的概念 。 再进一步解释这一认识系统与“符合论”的关键不同 , 在于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完全限制于我们感受与知性的范围之内 , 我们如何感受和思维这一世界 , 这一世界就如何呈现在我们面前 。 具体而言 , 我们通过感受与思维 , 最终将它认作一棵树 , 而它本身到底是不是一个树 , 我们便不得而知 。 而这又涉及到康德关于“物自体”的思考 , 限于篇幅 , 在此不做详谈 。

至此 , 我们大致清楚了康德怎样在哲学界掀起了“哥白尼革命” 。 由此康德试图将普遍性与必然性引入认识论中 , 即通过科学的途径确定我们的认识成果 , 为我们的认识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 从哲学史来看 , 他是否得偿所愿?后世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从哲学背景上来看 , 是科学的突飞猛进驱动着康德改造古老的形而上学 , 希望形而上学从此走上科学的道路 , 与其他的自然科学一样 , 变得普遍适用 , 精确无误 , 而不再似从前 , 对于古老的问题 , 争论得面红耳赤 , 却最终莫衷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