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汉末风云 , 三国鼎立局面到了最后时刻 , 魏蜀吴纷纷称帝;公元229年 , 江东“孙权”终于改王称帝 。 说起“孙权”也是一方雄主 , 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第一次见到“孙权”后也是大为惊叹 , 甚至吓得想逃跑 , 此二事足证江东“孙权”的才俊之威 。 但有一件事却一直被世人所不齿 , 那就是孙权称帝后将其父“孙坚”追封为皇帝 , 而江东真正的开创者 , 其兄“孙策”却仅封为王 。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暂时摒弃演绎内容 , 历史上的“孙坚”虽骁勇无敌 , 但仍归于袁术统领 , 后长子“孙策”也依附于袁术;这袁术非成大事之人 , 且“孙策”其志远大 , 脱离袁术 , 领旧部千人开始创业 。 或许是众诸侯焦点都在中原 , “孙策”依仗骁勇 , 数年间江东大部皆平 , 由此他也得了个“小霸王”的绰号 。 那么问题来了 , 江东本是“孙策”所创 , 就是追封也理应尊“孙策”为帝 , 为什么从兄长手里接棒的“孙权”却只封他一个“长沙桓王”?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孙权称帝 , 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帝 , 这不奇怪;但将兄长封王就显得不合情理了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晋帝“司马炎” , 称帝后不仅追封了“司马懿”为帝 , 还把自己的大伯“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都追封为帝;至于蜀汉 , 刘备自立“汉中王” , 既然是“王”未追封其父也属正常 , 再到刘禅称帝 , 刘备一样是皇帝 。 这样三国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 显然孙权有私心的 。 “孙权”是不是有私心 , 从对东吴人才也可看出;纵观江东俊才 , 文有张昭、鲁肃 , 武有周瑜、程普、黄盖 , 甚至是以后的吕蒙和陆逊等 , 这些文臣武将有些虽然不是“孙策”提拔 , 但都曾一起打江山 。 而“孙权”不过是个遗产继承者 , 江东才俊无论感情还是私交 , 他们更加尊崇“孙策” 。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也正是这个原因 , 其实“孙权”在江东很尴尬 , 既要在旧臣面前树立“君威” , 又不敢完全独立 , 说白了 , 他一直在“孙策”的阴影下统治江东;直到周瑜、鲁肃、吕蒙等曾与“孙策”有交集的人都死光后 , “孙权”这才真正的掌权 。 此时的“孙权”为了树立威信 , 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御驾亲征;可现实是残酷的 , 立威之战却成就了“威震逍遥津”的张辽 。 当然 , 孙权为立君威不止“逍遥津”一战 , 可悲的是 , 数次都以失败告终;说来说去 , 孙权御驾亲征 , 除了战略目的之外 , 更多的则是为了摆脱兄长“孙策”的阴影 。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但这些并非不追封“孙策”为帝的主要原因 。 当年长兄“孙策”建立东吴政权 , 最后拱手送给了二弟“孙权” , 这叫“弟承兄业”;那么问题来了 , 以后“孙权”又该如何选择继承人呢?毕竟孙权还有个弟弟“孙朗” 。 而此时的“孙权”可是当了皇帝 , 如果遵照“弟承兄业” , 孙权之后的皇帝肯定是“孙朗”的;“皇帝”可比“吴王”地位高得多 , 他又怎么会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当皇帝呢?为了“父业子承”合法化 , 孙权只能将长兄封“王” , 这样封“孙朗”为王就显得名正言顺了;最重要的是 , 从此皇位名正言顺的由“孙权”的后代来继承 。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说到孙权之子 , 这又引出了不追封“孙策”为帝的第二个原因 。 孙策膝下有子“孙绍” , 如果按照“子承父业”的话 , 江东之主理应“孙绍”的;可“孙策”把江东给了弟弟“孙权” , 那么“孙权”之后 , 江东之主是不是应该还政“孙绍”了?“孙权”不愿意 , 理由很简单 , 此时的孙权可是皇帝 , 还政意味着把皇帝宝座给了“孙绍” , 以后和孙权子嗣再无关系 。 让孙权还政孙策之子 , 这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 , 但让孙权将皇帝位还给孙绍 , 子嗣从此再与“皇帝”无缘 , 这肯定是可能的;因此 , 为了将“皇位继承”合法化 , 孙权也只能从追封“孙策”上动手脚 。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尽管这么做私心颇为明显 , 但为了能让后代继续做皇帝 , 孙权只能放弃脸面 , 硬是将开创基业的孙策封为“长沙桓王”;这里或许有朋友会问 , “司马炎”追封大伯“司马师”为帝 , 难道就不怕他的子嗣抢皇位吗?司马炎之所以敢追封大伯为皇帝 , 就因为“司马师”后代中没有儿子;如果“司马师”有儿子 , 恐怕司马炎一样不会将其追封为帝 。 说来说起 , 为君者都为自己的子嗣考虑 , 仔细想来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孙权”没司马炎那么幸运 , 结果被《三国志》评价为“权有勾践之奇” 。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长兄孙策却只是“王”,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孙权追封其父为帝 , 长兄孙策却只是“王” , 真的就没一点私心吗?// //

这里解释一下 , 历史上注明的“范蠡”曾评价越王勾践“长颈鸟喙 , 可与共患难 , 不可与共享乐”;如今用在“孙权”身上 , 一样说他私心太重 , 能患难却不能共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