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故宫博物院里面的文物 , 大多是明朝、清朝两代皇宫的旧藏 , 可以说 , 每一件文物 , 都是浓缩的历史精华 。 其中就有一件“宝贝”提梁壶 , 这件提梁壶为何成为国宝?而且壶身上 , 绘有五种飞鸟的图案 。 为什么说绘了五种飞鸟图案就更加珍贵呢?这五种飞鸟图案 , 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接下来 , 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 , 壶上画有五种飞鸟 , 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故宫的养心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 它位于故宫内廷的乾清宫西侧 , 为工字形殿 , 前殿面阔7间 , 通面阔36米 , 进深3米 , 通进深达12米 。 养心殿的名字出自于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 , 意思是说:修养心性最好的办法 , 就是减少欲望 。 一开始的时候 , 养心殿的功能并不确定 , 明朝嘉靖皇帝把养心殿作为过炼丹之所 。 嘉靖帝之后 , 养心殿又一度成为皇帝用膳的饭厅 。 清军入关之后 , 康熙曾把养心殿作为宫中造办处作坊 , 专门为宫廷制作御用物品 。 从雍正帝开始 , 养心殿开始神秘起来 , 雍正帝除了把养心殿当成自己的寝宫 , 更将其升格为国家的政治权力中枢 。 召见大臣 , 批改政务 , 包括召见外国使臣 , 都在养心殿进行 。 甚至后来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 都是发生在养心殿 。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 , 壶上画有五种飞鸟 , 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

升级后的养心殿 ,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殿内陈设品变了 , 变成非常非常精制起来 。 据记载 , 到了晚清时期 , 殿内的陈设品竟然多达七百八十余件 。 这其中 , 就有一把斗彩提梁壶 。 这把壶创烧于宋代的耀州窑 , 壶询问较上部稍大 , 鼓腹 , 有流 , 有四个底足 。 壶盖顶着红釉 , 仿佛顶着一颗红玛瑙 。 这把提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肩部安了一个长长的提梁 , 于是 , 低矮的壶身与高高的提梁 , 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稳重轻盈、和谐统一的美感 。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 , 壶上画有五种飞鸟 , 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

可是从严格意义上讲 , 这把斗彩提梁壶的做工并不那么的精致 。 它又是凭着什么本事 , 能挤身于帝国中枢 , 陪伴皇帝左右呢?这把壶的杀手锏 , 就在于壶腹绘制的图案上 。 在壶腹上 , 绘有五种鸟的纹饰 , 分别是凤、仙鹤、鸳鸯、鹡鸰和莺 。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 , 壶上画有五种飞鸟 , 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

这五种鸟怎么了?分明不是一家的啊?没错 , 它们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 , 其实 , 在这五种鸟的身后 , 却蕴含了我国古代的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 , 简称“五伦“ 。 先说凤 , 古书记载:鸟之属三百六十 , 凤为之长 , 飞则群鸟从 。 于是 , 百鸟之首的凤 , 就代表着君臣关系 。

仙鹤呢 , 古人认为 , 仙鹤叫的时候 , 它的子女就会过来和它一同鸣叫相和 , 因此 , 仙鹤代表着父子关系 。 对于鹡鸰 , 古人认为它“飞则鸣 , 行则摇 , 有急难之意” , 可以用来比喻兄弟友爱之情 。 而莺的寓意则来自于《诗经》中的“嘤其鸣矣 , 求其友声” , 代表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 , 壶上画有五种飞鸟 , 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

至于鸳鸯就不用小编多说了 , 当然代表了夫妻关系 。 于是 , 五种不同的禽鸟图画 , 被赋予了君臣有义 , 父子有亲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的“五伦“ , 它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 拥有如此深的含义 , 这把提梁壶 , 也自然就超出了仅仅是一把水壶的档次 , 难怪会被放在养心殿 。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壶上画有五种飞鸟,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养心殿有件提梁壶 , 壶上画有五种飞鸟 , 飞鸟图案背后隐藏着秘密// //

从这把提梁壶的身上 , 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性 , 它一直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根基 , 下到百姓 , 上到君王 , 都是时刻不能忘记 , 必须牢牢遵守的行为准则 。 古代的匠人真是聪明 , 他们用五种形态各异的禽鸟 , 代替枯燥无味的“五伦”内容 , 将华夏儒家的文化 , 阐述得生动有趣 , 富有无尚的魅力 。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 , 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