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公元493年 , 魏孝文帝拓跋宏召集百官 , 宣称大举讨伐南齐 。

这其实只是拓跋宏的障眼法 , 他真实的目的只有一个:迁都洛阳 。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 主要原因为集权// //

拓跋宏之所以会有迁都洛阳的想法 , 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

一、北方强敌柔然日渐衰弱 。

早在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 , 柔然就已经被打得远遁漠北了 , 这也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二次元嘉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

到了拓跋宏时代 , 柔然更是江河日下 。 后来的凉州刺史袁翻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迁都洛阳之后 , 柔然和高车打得不可开交 , 这使得我国边境地区几十年无战事 , 真是幸运 。 ”

凉州刺史袁翻以为:“自国家都洛以来 , 蠕蠕、高车迭相吞噬 。 自二虎交斗 , 边境无尘数十年矣 , 此中国之利也 。 ”——《资治通鉴》·梁纪五

如果柔然依旧强盛 , 拓跋宏绝不敢冒然迁都 , 否则必然会导致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 , 一个国家搞出两个首都 , 分裂就不可避免了 。

二、汉族影响力剧增 。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 , 不过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 虽然幅员辽阔 , 但比起前秦和前燕这样的国家来说 , 拓跋珪时期的北魏还差得远 。 此时的北魏当然也有汉族官员 , 但影响力必然是远弱于鲜卑族官员的 。

可由于汉族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 , 文化上面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 , 汉族的影响力开始增强 。 而当时的民族界限并不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 汉族与鲜卑族之间通婚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

在这种背景下 , 汉族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 , 肯定会竭力支持拓跋宏的汉化和迁都工作 。 这不仅可以增强汉族在北魏的影响力 , 更可以使得北魏更容易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 主要原因为集权// //

对于拓跋宏而言 , 他迫切地希望集权 , 也能感受到汉族官员的强大影响力 。 与其说拓跋宏是主动汉化和迁都 , 不如说他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 从而做出了这种选择 。

但在当时的北魏 , 上层社会除了部分汉人豪门士族之外 , 还是以皇族和鲜卑贵族为主 。 关于迁都和汉化的决议一出 , 上层社会立刻开始了两极分化:拓跋珪一系的皇族大多持支持态度 , 而旁系皇族和鲜卑贵族则大多持反对态度 。

都是同一民族 , 同是既得利益集团 , 为何皇族和鲜卑贵族在迁都和汉化等问题上分歧如此之大呢?

传统历史喜欢用思想和观念来解释 , 而我则喜欢用利益来解释 。

汉人豪门士族希望迁都和汉化不难理解 , 因为这种政策可以保证汉人豪门士族的地位上升 。 拓跋宏希望迁都和汉化 , 固然有他仰慕汉族文化的原因 , 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他们希望从鲜卑贵族的手中把权力抢回来 。 对于拓跋宏而言 , 这更是他集权的必要手段 。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 主要原因为集权// //

在迁都和汉化的过程中 , 拓跋宏颁布了十二大姓为一等贵族 。 其中有鲜卑八大贵族和汉族四大豪门士族 。

魏主雅重门族 , 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 , 衣冠所推 , 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 ——《资治通鉴》·齐纪六

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 , 自太祖已降 , 勋著当世 , 位尽王公 , 灼然可知者 , 且下司州、吏部 , 勿充猥宫 , 一同四姓 。 ——《资治通鉴》·齐纪六

从表面上看 , 这是拓跋宏对鲜卑八大贵族格外优待 。 但只要仔细一咂摸 , 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

鲜卑八大贵族在北魏有多显赫?这些家族的成员大多封王封公 , 单论在北魏的影响力 , 卢崔郑王这四大汉人豪门士族 , 哪有资格与鲜卑八大贵族相提并论呢?

所谓的北魏 , 就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 , 以鲜卑八大贵族为骨干建立起来的 。 现在让鲜卑八大贵族与被征服地区的汉人豪门士族平起平坐 , 这不是欺负人吗?

拓跋宏在实施迁都和汉化战略的时候 , 最喜欢玩这种明升暗降的招数 。

鲜卑八大贵族不是傻子 , 拓跋宏这一套也谈不上多高明 。 所以在迁都和汉化的过程中 , 穆泰(穆氏代表人物)和陆叡(陆氏代表人物)直接起兵造反 。

泰不愿迁都 , 叡未及发而泰已至 , 遂潜相扇诱 , 图为叛 。 ——《魏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五·穆崇

穆陆两人造反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拓跋宏所任用和亲近的都是汉人 。 这不仅是鲜卑八大贵族不满意 , 不少皇族也不满意 , 宗师拓跋丕参与造反的原因就在于此 。

在改革之前 , 拓跋宏颁布了一条政策:拓跋珪一系之外的人不得封王 。 之前封王的要降爵为公 , 之前封公的要降爵为侯 , 之前的封侯爵的要降爵为伯 。

乙丑 , 制诸远属非太祖子孙及异姓为王 , 皆降为公 , 公为侯 , 侯为伯 , 子男仍旧 , 皆除将军之号 。 ——《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在此之前 , 除了拓跋珪一系之外 , 能够封王的人基本上只有两类:代王子孙和鲜卑八大贵族 。 这条政策很明显就是针对这两类人的 。

(注:所谓代王子孙 , 就是说北魏前身代国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子孙 。 拓跋珪是在与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窟咄的竞争中胜出之后 , 才成为了北魏的执政者 。 )

而迁都和汉化有利于拓跋珪一系的扩张 , 所以拓跋珪一系的皇族基本都支持拓跋宏的决定 。

有了汉族和拓跋珪一系皇族的强力支持 , 拓跋宏的实力自然大增 , 改革的内外因都已经具备了 。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 主要原因为集权// //

但出乎拓跋宏意料的是:太子元恂公然反对迁都 。

汉化其实不算太敏感 , 通过拓跋珪一系皇族和旁支皇族的表现来看 , 他们对于汉化似乎是不置可否的 。

但迁都实在太敏感了 , 而太子元恂居然敢带头硬顶他的父皇拓跋宏 , 本身就是一个劲爆的大新闻 。

太子元恂难道吃错了药?他不知道这样做会得罪自己的父皇吗?他当然知道 , 但他依旧这样做了 。

这绝不是因为太子元恂不理解迁都的伟大意义 , 而是因为皇帝和太子早有矛盾 。

是否应该迁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 而是一场标准的路线斗争 。 太子元恂的做法 , 就是在直接挑战父皇拓跋宏的权威 , 也是在直接挑战皇权的神圣性 。

大家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皇帝和太子绝不是什么亲密无间的父子 , 而是水火难容的政敌 。

一旦反对迁都的力量认为己方无力抗拒的时候 , 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拉重量级人物下水 , 这样才更容易把水搅浑 。 水一旦被搅浑 , 弱势的一方更容易浑水摸鱼 。

其实拓跋宏的迁都并不是简单粗暴就了事 , 而是做了大量细致工作的 。

反对迁都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比较温和 , 就是用一种辩论赛的方式 , 试图说服拓跋宏停止迁都 。 对于这种人 , 拓跋宏也会用辩论赛的方式回应 , 告诉他们迁都的必要性 。

这一类人不难对付 , 因为在汉族官员的力量和影响力持续上升的阶段 , 迁都才是政治正确 。 阻得了一时 , 阻不了一世 。

第二种方法就比较暴力了 , 那就是用友好切磋的方式 , 带领军队包围拓跋宏 。 对于这种人 , 拓跋宏也会用雷霆手段还击 , 告诉他们皇权的神圣性 。

支持拓跋宏的人固然众多 , 但反对派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 在这种背景下 , 反对派找到了太子元恂 , 双方几乎是一拍即合 。 于是太子元恂坚定不移地为反对派站台 , 最后甚至发展到了武装叛乱的地步 。

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 , 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 拓跋宏父子开始骨肉相残 。

结果当然也不出意料 , 太子元恂被废 , 不久即被赐死 , 享年仅十五岁 。

高祖在长安 , 使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禧 , 奉诏赍椒酒诣河阳 , 赐恂死 , 时年十五 。 ——《魏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孝文五王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 主要原因为集权// //

先有穆泰和陆叡起兵造反 , 后有太子元恂造反 , 但两次造反都被拓跋宏平定 。 旁支皇族和鲜卑贵族在经过这两轮斗争失败之后 , 终于不敢再坚持反对意见了 , 拓跋宏的改革计划得以顺利实行 。

那一年 , 是公元497年 。 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魏孝文帝改革” , 仅耗时四年就完成了 , 不得不说拓跋珪一系真是实力强劲 。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史料记载已缺失 , 乙浑之死成疑案

拓跋弘疑似被害 , 冯太后两度执政

冯太后比对慈禧 , 时代造就不同评价

冯太后大权独揽 , 拓跋宏忍辱负重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主要原因为集权

详解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化迁都:不仅仰慕汉族文化 , 主要原因为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