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推行不到位,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说起海盗 , 我国知识青年和吃瓜群众脑海中会浮现的形象有:历史上的北欧维京海盗 , 影视日漫《海贼王》、《加勒比海盗》 , 国际新闻中的索马里海盗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很多著名大片在续集中喜欢增加中国元素 , 《加勒比海盗》也不例外 。 当发哥饰演的啸风(音译)形象出现时 , 道听途说的营销号开始了强行加戏的表演:有人说这个华人海盗原型是郑成功他爹郑芝龙 , 有人说是嘉庆道光时广东人张保仔 , 有人说是被郑和干掉的海外华人海盗首领陈祖义 。
中国海盗的历史几乎跟陆地强盗——绿林好汉们一样古老 。 至少 , 孔老夫子就知道这群人 。 北魏史学家崔鸿曾《北凉录》说 , 孔子师徒曾游学海上 , 回来告诉鲁国的国君 , 要“筑城以备寇” , 这里的寇 , 显然是来自海上的 , 可视为最早的一批中国海盗 。 春秋时期《左传》中有句话叫“道不行 , 乘浮浮于海” 。 意思是: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海盗 , 是以叛乱者的身份存在的 , 无论称呼如何变 , 无外乎寇、贼、盗等充满负能量、厌恶感的词语 。 正史关于这个群体的专门记载少之又少 。 因为 , 官方史书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为海盗立传 。 海盗的故事更多地散落在各种野史、方志、近代殖民者笔记等资料中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这些只言片语中 , 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中国海盗的强大身影 , 以及众多惊天动地的故事 。 春秋以来 , 历朝历代 , 大盗不止 。 陈祖义、郑芝龙、张保仔 , 不过是中国海盗群体中的九牛之一毛 。
清代《靖海全图》 , 有描绘海盗船被炮火击沉的画面 。 这是官方炫耀功绩的画作 , 而实际上 , 在战争中 , 官方被击沉的舰船更多 。 按照当时的文字记载 , 海盗的战斗力惊人 , 官方和西方列强都在他们身上吃过大亏 。
还有一个叫蔡牵的海盗 , 被描述得更加凶残 , 他每天要吃三四个活人的心肝 。 比如 , 它俘获清朝水师将领后 , 直接让人开膛破肚 , 取其内脏 , 用来煎或炒着吃 。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说 , 海盗本性就是这么暴力嘛 。 其实 , 这里边还有一种向朝廷警示的意味:前来讨伐的官员 , 就是如此下场 。
当然 , 这种说法本身 , 未必就是真实的 。 也许是 , 海盗故意放出这种传言 , 以壮大自己声势 , 所以用这种“自黑”的描述 , 让人们惧怕他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唐朝有一位叫冯若芳的海盗 。 他的故事出现在《唐大和上东正传》记载中 , 这个“大和上”就是鉴真 。 跟西游的玄奘一样 , 鉴真也属于偷渡出国 。 天宝七年的一次出海东渡遇到风浪 , 流落海南岛东南部 。 结果 , 被冯若芳热情接待 。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 , 冯若芳在会客时 , “常用乳头香为灯烛 , 一烧一百余斤 , 其宅后 , 苏芳木露积如山” , 乳头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 , 一斤乳头香的价格 , 相当于一斤黄金 , 冯家却用这个当蜡烛烧 。 这种“壕”的程度 , 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
冯若芳的财富来自海上劫掠 , 从波斯来的商船 , 经常经过他的地盘 , 他便命人夺了船只 , 取其财货女子 。 掳来的女子 , 都作为奴婢 , 安置在海滨居住 , 成为绵延无尽的“奴婢村” , 从南至北走上三天 , 从东到西走上五天 , 都是冯若芳的奴婢村 , 鉴真和尚见了也为之咋舌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唐朝时期 , 天高皇帝远的海南一带 , 海盗们积累的财富 , 常人难以想象 。
大家熟悉的郑成功之父郑芝龙 , 是大海盗集团首领 。 他跟普通海盗不一样 , 做的是“买水”生意 , 跟现在关税差不多——而且 , 在16世纪上半叶 , 各国通过南洋一样的关税都要交给他 。 说更通俗一点 , 路过他控制的地盘交保护费 。 他的海盗集团 , 控制着南海到东南亚海域的海上贸易秩序 。
交了钱的船只 , 插上郑芝龙发放的旗帜 , 就可以畅通无阻 , 反之就会被他劫掠 。
通过这种方式 , 郑芝龙积累了大量财富 。 后来他接受明朝招安 , 有了合法身份 , 但手下武装远远超过编制——不过 , 靠着自己的财富 , 足以支付这些员工的薪水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清朝中后期 , 活动在珠江口到香港一带的张保仔和郑一嫂海盗集团 , 最后也被清朝招安 。 但是 , 后世一直流传着他们在海岛上有宝藏的传说 。 这里有一张流传下来的张保仔的藏宝图 。 据说 , 他在每个藏宝地都留下一首藏宝诀 。
其中 , 一首最著名的藏宝诀:榄仔对峨眉 , 十万九千四 。 月挂竹竿尾 , 两影相交地
大致意思是 , 榄仔石、峨眉石之间 , 藏有十万九千四百两金银财宝 。 如何找到它呢?晚上竖起两根竹竿 , 月亮升到竿顶时 , 影子交汇的地方就是了 。 两山之间空间非常大 , 选哪个点呢?竹竿需要多长?哪天晚上呢?不同的日期 , 月亮的起落时间也不一样 。
最有名的 , 要数郑寡妇 , 又叫郑一嫂 。 她姓石 , 闺名石香姑 , 生活在清嘉庆年间 。 石香姑早年流落江湖 , 做了妓女——在广东沿海花船上做生意 , 称为船妓 。 海盗郑一将其掠走 , 娶她做了夫人 。 这女子渐渐喜欢上了做海盗这一职业 , 也渐渐发掘出自己的军事才能 。 她丈夫郑一作战时 , 听了她的建议后 , 常常打胜仗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郑一嫂跟他丈夫的养子——同样是海盗的张保仔 , 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 不久 , 郑一死了 , 死因据说是出海的船只遇到台风而沉没了 。
生前的郑一有个梦想:完成对广东洋面众多海盗帮派统一 , 形成一个海盗联盟 。 联盟达成前 , 郑一死了 , 于是权力出现一段真空 , 郑一嫂趁机接管丈夫职位 , 成为最大一只海盗帮会的头领 。
全盛时郑一嫂旗下有七八万人 , 战船2000艘 , 还购买了英国制造的当时最先进的火炮 。 最著名的一次战役 , 清朝水师和英国舰队组成了中英联军 , 联合对付郑一嫂 。 因为 , 英国商船 , 经常被这群海盗劫掠、绑架 。
联军将郑一嫂帮会的巢穴香港大屿山围困九日 , 没有攻下 。 此时 , 一支海盗奇兵偷袭了防备空虚的广州城 , 实现了“围魏救赵” 。 联军返回广州途中 , 又遭海盗伏击 , 大败 。
在当时的中国南海 , 郑一嫂领导的海盗天团 , 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 。 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写过一本小说就叫《女海盗郑寡妇》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还有一位女海盗叫蔡牵妈 , 注意 , 她不是另一位海盗蔡牵的妈妈 , 而是他的妻子 。 福建一带对妻子的称呼就是妈 。 她的经历跟郑一嫂相似 , 也出身低微 , 嫁给了一位海盗 。 不同的是 , 她原是一位剃头妹 , 蔡牵看着不错就花金子买走当老婆 。
这位剃头匠女子 , 同样逐渐喜欢上了海盗职业 。 蔡牵夫妻在海船上指挥战斗 , 遇到清军主将 , 妻子亲自开炮射击 , 将主将的烟袋锅震落在甲板上 。 低头去捡的一刹那 , 蔡牵妈又放了一炮 , 击中旁边卫兵 。 清军水师赶紧撤退 。
后来 , 这对夫妻的海盗天团 , 寡不敌众 , 最后一枚炮弹开向了自家甲板 , 夫妻双双殡天 。
接下来这个女海盗 , 留有照片 , 这十分罕见 。 她是一位盘踞澳门的女海盗 , 名字叫来财山 , 生活在清朝末期 。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怪 , 因为它是根据外国文字记载进行的音译 。
一位美国采访人员到她的海盗船上拍了一组日常生活照片 , 当时的她已经比较老了 。 照片上的海盗来财山 , 头部剃发 , 人坐在船舱里 , 略低头 , 左手扶枪 。
仁政推行不到位 , 老百姓就会被逼流亡海上当海盗// //
她继承了父亲的海盗帮会首领职位 。 其父早年到澳门谋生 , 一步步做到当地海盗首领 , 因为没有儿子 , 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女儿 。
接管之后 , 她获得了一个合法身份 , 和当时的葡萄牙澳门当局达成了协议 , 成为后者设在海上的督察 。 她既以官方身份负责收取关税 , 又做拦路抢劫商船的买卖 。 她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海盗团伙 , 被称为澳门海盗女王 。
这就是散落的图文留下的中国海盗:亦正亦邪、神秘莫测的群体 , 被正史唾弃遗忘视为反贼的群体 , 曾经强大到不可战胜最终销声匿迹的群体 , 人物性格多元的男男女女们 。
中国海盗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是西方大航海前夕、明朝放弃海洋战略的海权真空时期 , 主要活动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交界地带 , 即南洋地区 。 至鸦片战争前后 , 逐渐销声匿迹 。
唐代海盗冯若芳 , 既干杀人越货勾当 , 又礼佛供神 , 既是一方土豪 , 又资助鉴真东渡传播佛教 。 明海盗王植 , 有时打扮得像个儒生 , 有时又换上和服 , 被明廷视为“倭寇”首领 。
历代中国海盗 , 有的是劫富济贫的海上绿林 , 有的是占地为王的法外豪强 , 有的反抗官府 , 有的跟欧洲列强交锋 , 有的凶残暴虐 , 有的爱民如子——中国海盗的面孔 , 极其复杂 , 不一而足 。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 微拍精品推荐:清同治款多子多福(蝠)石榴杯
- 精品推荐绝佳长卷—大明盛世图
- 财政与仁政
- 吴景平:蒋介石如何参与并推动1935年的法币改革?
- 农行信用卡有推荐额度,为什么提额失败?
- 1300多年后,太平公主把她的男人推上热搜
- 量化人类在战斗中的表现进行历史分析和兵棋推演
- 猪八戒满身缺点,为何能被观音选去取经?竟是他师父的大力推荐?
- 诗情遥与乐天同——从《江谈抄》看日本院政时期对白居易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