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记养蚕能手赵兰英

陆可永

科学养蚕能手赵兰英同志 , 四十年如一日 , 为临朐的桑蚕事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心血 , 象春蚕一样默默无闻地作出了无私奉献 , 象老黄牛一样在大田里劳苦耕耘 , 滴滴汗水 , 结出了累累硕果 。 下面记述的仅是她的片断事迹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童养媳”见到了毛主席

1925年11月17日 , 赵兰英出生在临朐县寺头镇高家庄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里 , 不满七岁就跟着娘讨饭 。 有一次 , 到一家“大门楼”人家(富户)要饭 , 不但没要着 , 还被狗把腿咬得鲜血直流 , 到现在腿上还有一块伤疤 。 十三岁那年 , 家里实在没法过了 , 父母含泪把二弟卖给人家 , 将五岁的妹妹送了人 , 又把兰英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

经过寒冬的人更觉得春天的温暖 。 家乡解放后 , 兰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 带领农村妇女恢复、发展桑蚕生产 , 不断改进养蚕技术 , 很快成为全县有名的科学养蚕能手 。 1957年正月十五日是她终生最难忘的一天 , 也是最幸福的一天 。 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农业劳模会 , 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 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 好久说不出话来 , 她做梦也没想到旧社会的童养媳能见到毛主席 , 能有今天这样的幸福和光荣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一心扑在养蚕上

赵兰英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 , 在她的工作和经历中 , 既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 也没有光照千秋的伟大业绩 , 然而她却有着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一颗对党对人民赤诚的心 。

1953年 , 在毛主席“组织起来 , 走集体化道路”的指示下 , 高家庄相继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 。 村里群众看赵兰英办事积极、热心 , 就选她当村妇女干部 。 成立初级社后 , 她被选为副主任 , 专门负责桑蚕生产和技术指导 。 她发动组织养蚕妇女 , 建立共育组集体养蚕 。 村里没有房子 , 她就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养蚕;青年妇女不会养蚕 , 她就手把手的教 。 青年人睡觉浓 , 夜里不能及时起来喂蚕 , 她总是自已先干 , 然后再叫醒她们 。 她白天跑遍全村查看蚕情 , 进行技术指导 , 晚上值班 , 精心掌握蚕室的温、湿度 , 一夜睡不了二、三个小时的觉 。 本来就很瘦弱的赵兰英 , 养一季蚕体重就下降好几斤 。 1958年 , 上级指示要建社办蚕场 , 自制蚕种 。 制蚕种对赵兰英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 质量标准高 , 消毒等各个技术环节要求严 , 任务重 , 工作量大 。 在重重困难面前 , 她知难而进 , 边学边干 , 刻苦钻研 , 以“笨鸟先飞”的精神 , 勇敢地挑起了重担 。 她背上铺盖 , 包上煎饼卷 , 步行六十多里到魏家庄子蚕场学习 。 由于她勤奋好学 , 不怕苦不怕累 , 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 终于制出了合格的蚕种 。 为了办好蚕场 , 她舍了“小家”顾“大家” , 吃住在蚕场 。 家中三个孩子小 , 丈夫在区里工作 , 婆婆年纪大 , 一切家务都压在她肩上 。 白天在蚕场工作 , 晚上回来料理家务 , 天天要忙到半夜 。 尤其是在蚕期里 , 她常常是半夜之前忙完家务 , 再回到蚕场工作 。 赵兰英因忙于工作 , 她的二女儿得了脑膜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 , 至今留下了后遗症 。 社办蚕场是新组建的单位 , 养蚕人员都是从全社各村抽调来的 , 许多人嫌离家远 , 吃不好 , 睡不好 , 工资待遇又低 , 所以人员经常来不齐 。 赵兰英就得到各村去做动员说服工作 。 有一次 , 她到离家四里多的西安村 , 往回走时 , 己是半夜时分 , 翻过山岭 , 迎面遇上了一只狼 。 这下可把她吓坏了 , 浑身冒冷汗 , 腿也软了 。 幸运的是这只狼横跨小路走过去了 , 没有伤害她 。 她急急忙忙往家跑 , 一到家人都吓瘫了 , 连话也说不出来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l962年 , 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 蚕场解散 , 赵兰英就负责全大队的桑蚕生产 。 她和大家一起嫁接了十几万株桑树 , 建立了二百多亩桑园 , 大队蚕茧产量由1962 年的六千多市斤上升到l979年的三万多市斤 。 她除了养好自已承包的一张蚕种外 , 还要负责全大队的桑蚕技术指导工作 。 外大队的养蚕户也经常来请她去医治蚕病 , 对此她是有求必应 。 所以每季养蚕她就格外忙 。 有时早饭吃到中午 , 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 , 晚上很少睡个囫囵觉 。 她就是这样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科学养蚕的带头人

在养蚕过程中 , 赵兰英相信科学技术 , 善于接受新事物 。 这里虽是古老的蚕乡 , 但过去喂蚕管理粗放 , 且多迷信 。 说蚕忌见生人 , 养蚕户在门鼻上挂红布以示“人免进”;养蚕期间不能动土;见了老鼠要叫“媳妇” , 见了蚂蚁称“高脚子”;蚕得了病 , 养蚕人要“反穿褂子 , 倒穿鞋” , 用炊帚洒水 , 嘴里还得嘟嘟囔囔祈求神灵保佑 。 赵兰英抛开这些陈规陋习 , 她虚心向技术员求教养蚕技术 , 在实践中把握住了几个重要环节 , 进行了四方面的改革:即注意消毒防病 , 根据蚕的生理特点掌握合理的温湿度 , 蚕室及时通风换气 , 掌握适熟蚕上簇 。 除上述技术的改革外 , 她还将密饲改为稀放 , 改“三日扒黄”为及时扩座分匾 , 改小蚕喂切细条桑为切方块桑 , 改扎大簇室外簇蚕为蜈蚣簇室内簇蚕 。 由于科学养蚕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使桑蚕生产年年丰收 , 季季高产 。 1963年全大队100多张蚕种单产达到85市斤 , 创当时全县高产纪录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蚕忌食水桑 , 这是多年来的禁忌 , 本本上也有这个说法 。 1963年 , 春蚕五龄期 , 正遇上阴雨连绵天 , 桑叶来不及晾就喂上了 , 结果吃水桑的蚕不但没有损害 , 反而蚕体增重 , 结茧大 , 茧色白中透蓝 , 提高了蚕茧产量 。 这一偶然的发现 ,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林业局桑蚕技术员与赵兰英一起对添食水桑进行了对比实验 。 通过实验得知:春蚕壮蚕期在天气干旱桑叶含水量下降的情况下 , 桑叶添水百分之十是一项增产措施 。 但必须掌握三喂、四不喂:即白天、盛食期、晴天可喂水桑;晚上、将眠期、起蚕、阴雨天不喂水桑 。 这一实验的成功 , 打破了忌食水桑的禁区 。 喂水桑这一增产措施在全县推广后 ,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赵兰英还积极推广少回育养蚕法 。 一般养蚕一昼夜喂7~8次 , 用桑多 , 浪费人力和桑叶 。 根据外地经验 , 赵兰英进行少回育的对比试验:一昼夜只喂三次桑叶 , 蚕同样能吃得好 , 体质健壮 。 具体办法是:小蚕片叶育 , 用防干纸覆盖;三龄蚕用全芽叶 。 用此法每张蚕种可节约桑叶15% , 约200~300市斤 , 节约人工30%左右 。 此法在全县推广后 , 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1974年 , 县委组织桑蚕生产有关人员到江南参观学习 , 赵兰英也参加了这一活动 。 到江南后 , 看了江苏、浙江两省的多季养蚕、季季高产的典型 , 使她开阔了视野 , 解放了思想 。 回来后 , 即实行多季养蚕 。 当时对这一养法的实行阻力很大 。 有的怕夏、秋季养蚕天气热不好办;有的怕养了夏、秋蚕 , 影响来年桑叶产量 。 所以 , 有的生产队发下蚕种后不给社员养 , 偷偷地毁了 。 对此 , 赵兰英除积极宣传江南先进的经验外 , 并带头喂养夏、秋蚕 , 给群众示范 。 她养的夏、秋蚕 , 由于精心喂养 , 取得了高产 。 通过赵兰英的典型引路 , 在石佛大队打开了多季养蚕的局面 。 这一年全大队养夏秋蚕40多张 , 单产达到70多市斤 。 赵兰英多季养蚕的成功 , 为全县树立了样板 , 起到了拨亮一盏灯 , 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

光阴荏苒 。 赵兰英为桑蚕事业殚思竭虑地工作了四十年 。 她自1957~1959年三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 出席过全国劳模大会 。 她是第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 并以全国科学养蚕能手的身份出席过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 这些荣誉赵兰英是当之无愧的 。

原载临朐《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她是桑蚕事业的奉献者 一一养蚕能手赵兰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