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用60万人力,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为何如此难打
土司制度系清王朝在前朝少数民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施行的 , 利用少数民族贵族为世袭地方官即“土司” , 管理各族民众的特殊管理方式 。 雍正元年 , 在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的请求下 , 雍正皇帝借鉴前明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 , 晋封征战西藏有功的莎罗奔为“大金川安抚司” , 命其管理偏居川西一隅的大金川地区 。 而大金川原来的土司泽旺则被命令管理小金川地区 , 于是便有了大、小金川的区别 。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借着朝廷的特殊恩赏和照顾 , 莎罗奔担任土司的大金川地区逐渐强大便开始不安分起来 。 乾隆十一年 , 莎罗奔攻取小金川地区 , 将小金川土司泽旺掠走 , 引起乾隆皇帝不满 , 随出兵平定 。 虽然第一次金川之战中 , 也遇到了重重困难 , 时任川陕总督的张广泗也因久攻不下而被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处死 。 但随后在清朝名将岳钟琪的指挥下 , 乾隆十二年 , 莎罗奔投降 。
乾隆三十六年 , 第三代大金川土司 , 莎罗奔的侄孙索诺木联合第二代小金川土司 , 泽旺的儿子僧格桑 , 共同反清 , 乾隆皇帝闻之震怒 , 遂发动第二次金川之战 。
真正让清王朝吃尽苦头、颜面丢尽的就是第二次金川之战 , 该战前后历时五年 , 动用人力60万 , 耗费7000万努币 , 死伤过万 。 那么 , 一个偏居川西一隅的弹丸之地——大小金川到底为何如此难以平定呢?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金川之战
个人认为 , 有三点原因:
01 金川地区地形、气候因素的制约
大小金川所在的川西地区 , 高山林立、山高路险、杂草众生、河流湍急 , 这让虽然在第一次金川之战中积累了些许经验的清军士兵仍然被严重影响了其机动性上的优势 , 以致战争初期 , 清军损失惨重 。
杨嘉铭先生所著的《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碉”文化》中 , 对于金川之战中因为地形、碉堡等因素起到的作用 , 有过较为客观的说明:
“大小金川战争就是战争双方围绕攻碉、守碉这一核心而展开厮杀 , 而金川土司正是凭借险要地形和坚碉林立的有利条件不断使清军遭到重创 。 ”
这说明 , 大小金川所处的地形和其到处林立的碉堡一样 , 对于清军的打击取得了绝对性优势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金川地区地势卫星图显
而清代著名政治家魏源 , 在《圣武记·乾隆朝再定金川土司记》中 , 将地形和天气原因列为金川之战之所以艰难重重的三个制约因素中的前两位:
“金川之役以天时之多雨久雪 , 地势之万夫莫前 , 人心之同恶誓死 , 兼三难而有之 , 以致功半而事倍 , 久攻而不得!”
这说明 , 除了川西地形险峻的制约外 , 气候原因也是导致清军损失惨重、久攻不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 自古以来 , “天时”这个因素对于战争胜败的影响永远排在第一位 , 对于川西地区而言 , 更是如此 。 在不得不面对陌生的地势环境之外 , 大举进攻的清军还要应对川西地区诡异多变的天气考验 。
《清高宗实录》中对于前线战将向乾隆皇帝上奏的大小金川地区天气情况 , 进行了详细记载:
乾隆十二年八月自十月 , 连降大雪;十一月至十二月 , 严寒 。
乾隆十三年五月至八月 , 阴雨连绵 , 瘴气浓密 , 积雪初融 。 八月至十月 , 雨雪频频 , 寒冬已至 。 十一月到次年正月 , 大雪连绵 , 风雪不断 。
乾隆三十七年二月至四月 , 积雪未融 , 大雨连绵 。
从上述涵盖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记载来看 , 大小金川所在的川西地区一年四季中 , 不是雨就是雪 , 要不就是雨雪交加 , 瘴气浓密 。 如此恶劣的天气影响下 , 清军的进攻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和损失 。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瘴气浓密的金川山区
在《乾隆朝宫中档奏折》中也有间接描述川西地区的文字记载:
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勒尔谨奏称:“奉将军阿桂谕令制办长袖短皮袄一万件并套裤、羊皮帽各项 , 立候需用 。 ”
九月 , 在北方还属秋天 , 距离穿戴皮袄、羊皮帽的季节还很远 , 由此可见川西地区和北方地区气候差距之大 , 这肯定会来自北方的满洲八旗和汉军绿营兵士非常痛苦 , 甚至造成大比例的非战斗减员 。 另外 , 雨雪频繁的天气对清军的粮草供应和后勤保障也带来了诸多困难甚至毁灭性、中断性打击 。 这对于清军在金川之战中取胜都是极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
02 大小金川土司及其属民的因素制约
清朝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土司”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少数民族管理少数民族”的自我制约管理制度 , “土司”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封建王国国王 , 在他们之间“相互攻打、相互吞并”的例子屡见不鲜 。 大、小金川因为清朝廷的特殊恩待 , 逐渐强大以后 , 更是征伐连连 , 土司所属军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大大小小的战争 , 这就造就了大小金川军队彪悍的战斗力 。 另外 , 大小金川在经历过第一次金川之战后 , 看到了清廷军队的弱点 , 尤其是清政府对于第一次金川之战的不了了之 , 甚至有些看不起那些只能在平原地区展开作战的满洲八旗和绿营军队 。
在上述《圣武记·乾隆朝再定金川土司记》中 , 魏源对金川士兵和清军士兵作战进行过艺术感、生动感极强的描述:
“方其神施鬼设 , 伺间出奇 , 九地九天 , 霆劈雹骤 , 或七萃从石罅而出 , 或千矛随礮声而入 , 险万阴平 , 艰百石堡 , 自蚩尤以来 , 未有凿凶裂罅、駴目詟魂如兹役者 。 ”
魏源对于金川之战的描述虽然有些浪漫主义色彩 , 但也基本能看出来两军作战的惨烈和血腥 。 由此可见 , 在大小金川土司的带领下 , 金川士兵作战士气之盛、对战之勇猛 。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大金川土司莎罗奔
除了大小金川的土司敢于直面清军军队 , 从气势和胆量上大大鼓舞了金川士兵对于清朝军队的进攻 , 金川所属头人们对于土司的鼎力支持也是清军连连败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
在少数民族的土司管理制度中 , 头人作为少数民族固有的管理制度得以保留 , 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土司之下拥有数量不定的头人 , 头人之下 , 才是普通的民众 。 头人在战争中对于土司的态度和立场基本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 在老土司莎罗奔和泽旺数十年的经营下 , 拉拢和培植了一批忠心可靠的头人 , 并且大小金川逐渐形成了类似于“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政制度 , 凡遇重大事宜 , 都是群策群力 , 共同决定 。 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 , 大小金川的头人们 , 金鼎拥护土司决定 , 誓死对抗清军 。
乾隆朝的《军机处录副奏折》中记载了刑部向乾隆皇帝上奏的几个头人抗清事例:
1、巴甲庚额头人都瓦尔普鲁为邀截清军后路而假投降 , 被小头人拉尔结告密后仍坚持战斗 , 最后全家数十口被烧死 。
2、当众百姓抱怨官兵再打半年就没有粮吃的时 , 大金川的头人们仍豪横地宣称就是天朝的大兵 , 我们也还挡得两三年!
3、金川头人带众番人白日藏在碉前深沟内避大炮轰击 , 夜晚则回碉内死守 , 严命各番人不许卸下武器 , 随时准备战斗 。
从上述几个事例就能看出当时的金川头人和土司完全是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甚至已经到了被洗脑顽抗的地步 。 有坚实碉堡的保护 , 有战斗力强悍 , 又能团结一致的金川头人们领导的全民皆兵 , 清军对金川之战难以取胜 , 也属正常现象 。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金川地区碉堡遗址
03 清军统帅的主观失误
清朝军队在对金川之战中 , 除了上述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之外 , 还和清军本身的制约因素甚至前期失误有着直接关系 。
1、乾隆皇帝的失误
大小金川勾结反清之时 , 正是大清王朝走入鼎盛的时期 , 拥有强大军队和充足国库储备的大清王朝正是不可一世的嚣张存在 , 此时的乾隆皇帝早已经忘记了二十几年前的金川险胜教训 。 乾隆皇帝对于发动第二次金川之战的必胜自信和盲目认识 , 在《清高宗实录》中有过较为详细的记载:
“小金川地势非若大金川之有险可凭 , 自不难进兵 , 进而幻想剿灭小金川之后 , 大金川必闻风畏惧 。 ”
乾隆皇帝对于小金川实力的错误估计和对其所处地区险峻地形的错误认识乃至对大金川态度的错误估计 , 导致清军在艰难进攻小金川的同时 , 大金川非但没有被震慑而袖手旁观 , 反而主动进攻清军 , 和小金川同仇敌忾、两面夹击清廷军队 , 致使清军损失惨重 , 不得已重新调整作战方略 。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2、清军将领的失误
除了在第一次金川之战中差点引起内讧的张广泗和讷亲 , 在作战指挥中各为一己之私 , 将党派之争带到战场 , 致使清军数次惨败以外 。 第二次金川之战中 , 时任清军统帅的四川总督阿尔泰和后来补任的四川总督温福也犯下极为重要的错误 。 在《平定两金川方略》一书中 , 记载了乾隆皇帝对于阿尔泰的一份严斥上谕:
“阿尔泰既往查办且令董天弼驰赴西里用兵 , 自应乘其不备 , 星速进剿 , 竟使僧格桑得以修卡预防 , 已属濡迟误事 , 乃犹以官兵尚未到齐为辞 , 惟思文告弥缝 , 益令番夷轻视 , 似此措置乖方 , 岂能望其有济?”
由此可见 , 当时的清军统帅阿尔泰并未认真贯彻落实乾隆皇帝挥师进攻小金川的主要思想 , 而是想尽办法推诿延迟进攻时间 , 以致小金川在清军进攻之前赢得了修筑工事和召集兵勇的战前工作 。 这也确实让清军的前期进攻中 , 受到了不小的损失 。 随后阿尔泰在指挥清军进攻的数次安排中 , 都表明了阿尔泰对于小金川情况不明、举棋不定的被动防御作战思想 。 阿尔泰的所作所为 , 让急切等待金川之战胜利消息的乾隆皇帝失去了耐性 , 将其革去官职 , 另派温福担任全军统帅 。
温福在名将阿桂的协助下 , 历时一年 , 艰苦作战 , 终于取得了小金川地区的胜利 。 但温福在接下来面对大金川的进攻受阻、损失惨重以后 , 竟然无计可施 , 只能走起讷亲的老路 , 修筑工事 , 准备与大金川长期对峙下去甚至在对峙期间 , 与属下饮酒作乐 , 玩忽职守 。
动用60万人力 , 7000万帑币才取胜的大小金川之战 , 为何如此难打// //
《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了温福所在大营被金川士兵突袭一战:
“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上旬 , 温福所在木果木大营 , 两万兵众镇守 , 大小金川千余名兵士来袭 , 和营内降番里应外合而一举攻下 , 清军损兵折将4000余、丢银失物甚巨 。 ”
两万对一千 , 损失都能如此之大 , 可见温福的玩忽职守和驻守对峙战略对金川之战的消极影响之大 。 阿尔泰和温福两位清军统帅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的失误 , 给金川之战带来了绝对消极的影响 , 也是造成金川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之一 。
除了上述直接导致金川之战失利的原因之外 , 清王朝对于少数民族的落后管理制度和清朝军队长期处于朝廷供养、穷奢极欲状态下的战斗力减弱、军队掌控能力下降乃至乾隆皇帝尚不成熟的执政和对外作战经验才是战场失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 步入鼎盛状态的大清王朝 , 面对偏居川西一隅的弹丸之地 , 竟落得一个损失惨重的险胜结局 , 大清灭亡之门 , 似乎由此开启!
参考文献:《清高宗实录》、《四川甘孜阿坝地区的“高碉”文化》、《圣武记·乾隆朝再定金川土司记》、《乾隆朝宫中档奏折》、《平定两金川方略》、《乾隆朝军机处录副奏折》、《清史稿》
(图片来自网略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他是毛主席亲选的接班人,晚年为何动用特权?真相让人开怀大笑!
- 毛泽东这首词,蒋介石试图集结文人力压
- 秦王政灭楚为何不给王翦60万大军?不是盲目相信李信,是另有深意
- 山东省一县级市,总人口超60万,名字是皇帝所赐
- 西伯利亚60万日军战俘到底经历了什么?80岁老兵临终前的回忆
- 国军名将被我军俘虏后,说:这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挽回
- 清末老照片:图1清朝男子天天吸鸦片,图2人力车夫拉外国乘客
- 60万大军灭国战,两封发自战场遗书,还原一段典籍未记载的历史
- 中国通明恩溥为国人画像,推动用庚子赔款举办清华大学和协和医院
- 大商王朝即将灭亡,是此人力挽狂澜,让商朝统治得以延续2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