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明代 , 御用瓷器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 任何有瑕疵的产品都不能运送进京给皇帝使用 , 有瑕疵的御用瓷器窑经过砸碎就地掩埋 , 成化斗彩瓷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创烧成功 。 而且成化皇帝非常喜欢斗彩瓷器 , 所以制作不惜工本 , 每年在烧瓷上花费了大量的银子 。 今天有“明看成化 , 清看雍正”的说法 。 但是 , 雍正时期御窑厂每年用于烧造的花费仅8000两 , 远少于成化时期烧瓷所用银钱 。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 , 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 , 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

成化斗彩鸡缸杯

成化皇帝性格对陶瓷的影响

1449年明英宗因土木堡事件被俘后 , 成化皇帝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 这时朱见深只有2岁 。 后代宗朱祁钰即位 , 首先废除的就是朱见深这个太子 , 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 到了1457 年 , 代宗朱祁钰因病去世 , 国不可一日无君 , 在大臣的推举下 , 英宗复位 , 朱见深才重新登上太子之位 。 正是因为幼年惶惶终日的这段经历 , 给成化皇帝朱见深留下了心理阴影 , 导致其性格内向 , 谨慎而软弱 , 喜欢小巧玲珑、线条柔美的工艺品 。

但其即位之时 , 明朝立国己近百年 , 经过太祖、成祖的长期的经营 , 宣德、正统时期的发展 , 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 。 成化一朝大体上没有大的疫病灾荒 , 农民起义也只在小范围发生 , 并且很快被镇压 , 所以成化一朝基本太平无事 。 导致宫廷奢侈之风却越来越盛行 。 这种奢侈之风直接影响景德镇制瓷业 。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 , 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 , 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

成化斗彩婴戏纹杯

《明史》载:“成化间 , 遣中官之于浮梁景德镇 , 烧造御用瓷器 , 最多且久 , 费不赀 。 ”费不赀 , 是说烧瓷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 成化皇帝因为个人的喜好 , 用大量财政来扶植陶瓷行业的发展 。

成化斗彩艺术审美

成化时期的官窑器物大多是小件器物 , 而且十分细腻 , 胎轻体薄 , 装饰纹饰秀丽柔美 , 和明初豪放洒脱的风格迥然不同 。 相传 , 成化皇帝朱见深特别喜欢斗彩 , 经常“把玩”、“欣赏” 。 当时 , 成化斗彩做工非常精美 , 胎薄体轻 , 釉质莹润 , 而且大多能透光 , 有些几乎能达到脱胎的效果 。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 , 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 , 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

成化斗彩高士杯

成化帝本人对于丹青和陶瓷的喜爱 , 以及当时宫廷绘画文化的繁荣 , 使得斗彩装饰中采用绘画的方式变得自然而然 。 成化斗彩纹饰上色一般采用平涂法和点染画法相结合 , 色彩和谐 。 青花勾线运笔流畅 , 线条纤细圆润 , 底下青花和上面填彩相呼应 , 相得益彰 , 画面统一 。

成化斗彩的纹饰非常之多 。 瓜果纹 , 人物纹 , 动物纹 , 昆虫纹 , 植物纹 , 几何纹样 , 葡萄纹 , 婴戏图 , 高士图 , 仕女图 , 子母鸡 , 生活气息自然 , 情趣十分浓郁 。 在成化斗彩中 , 山石没有立体感 , 树叶和花朵都只绘正面 。 装饰图案没有阴影的画法 , 人物衣着都是单件 , 故有“成化一件衣”之称 , 构画简洁 , 整体装饰风格是淡雅清秀的一种意境 , 这种装饰手法使得画面拙朴雅致 , 稚趣可爱 。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成化斗彩之所以稀少 , 是因为大部分被砸碎掩埋 , 留下来的都是精品// //

成化斗彩三秋杯

千里挑一成化斗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 , 景德镇御窑厂制瓷不惜工本 。 瓷器制作极为严格 , 废品率非常高 , 其中以成化斗彩为最 。 斗彩最早是受宣德青花五彩瓷器的影响 , 斗彩因为是二次烧成 , 先以青花勾勒出纹饰轮廓 , 上釉入窑进行烧制 , 然后再以五彩涂抹 , 把图案填补完全 。 烧制工艺比较复杂 , 极容易出现瑕疵 。

有瑕疵的瓷器是不能解压进京给皇帝使用的 , 稍有瑕疵在烧制完成后就要砸碎就地掩埋 , 珠山御器(窑)厂遗址的明代早中期的部分官窑遗址进行清理与发掘的过程中 , 发现了大量难以发现瑕疵的斗彩半成品、成品被作为残次品打碎掩埋 , 造就了斗彩的稀少、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