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

霞东书院外景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

霞东书院轩廊梁架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

霞东书院龙柱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三百年霞东书院今犹存// //

重建霞东书院碑记

霞东书院 , 又名文昌宫 , 位于漳州市芗城区盐鱼市街(丹霞路古玩城后) 。 原是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 福建提督蓝理在漳城的行政公馆 。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 漳浦县人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 , 利用闲置的蓝公馆创立为霞东书院 , 并塑文昌帝像祀焉 。 道光元年(1821年) , 长泰县人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黄步蟾重建霞东书院 , 前知县姚莹为之记 。 道光十一年(1831年)增建讲堂并充祀业 。 2003年企业家戚毅川先生独资修建文昌宫 。 1988年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一、蓝理在漳设立公馆 , 蔡世远创为霞东书院

霞东书院原是蓝公馆 , 在《芗城区志》“霞东书院原为提督蓝理的馆地”、《重建霞东书院碑记》“郡东文昌宫 , 故金浦蓝总戎馆地” 。 那是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 , 蓝理调任福建提督 , 在漳州浦头港附近设立公馆 。 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 , 闽南东北部的泉州、漳平等地受灾 , 豪门富户乘机囤积粮米 , 米价暴涨 , 民不聊生 。 饥寒起盗心 , 漳平陈五显率众二千余人起义 , 骚乱泉州、永春、德化等州县 , 其势之大 , 轰动京师 。 蓝理即到泉州抑制豪强平乱 , 缴获他们的不义之财 , 为当地百姓造福 。 此后蓝理再也没有回到漳州 , 蓝公馆闲置了 。 (蓝理在康熙五十四年被派去西藏平叛 , 三年后 , 抱病还京 。 康熙五十八年 , 在天津蓝田庄病逝 。 )

漳州府漳浦“梁山先生”蔡世远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 进京参加会试 , 得中进士 , 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请假回乡省亲 , 康熙五十年(1711年)父亲蔡璧去世 , 于是丁忧守制在乡 。 蔡世远在乡丁忧期间 , 来到漳城 , 见蓝公馆闲置 。 经请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蓝公馆创立“东江(岗)文社” , 后命名“霞东书院” , 并塑文昌帝像祀焉 。 “结社的文人有六十余人 , (有时)在芝山书院”讲经论文“拈题面课 , 互相切磋” 。

蔡世远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秋 , 服丧期满回京 , 但已超过原来所请的探亲假期 , 因不肯贿赂部胥 , 不愿向吏部呈明 , 被休致(除名) 。 其时 , 康熙命李光地任总裁编纂《性理精义》 , 李便推荐世远任分修 。 翌年 , 书成 , 世远不以编纂之劳邀功 , 恰好又接到生母吴氏患病的消息 , 就向李光地告假回乡侍奉母亲 。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回闽 , 受福建巡抚张伯行之聘主持福州鳌峰书院 。 蔡世远因父亲蔡璧去世 , 他毅然守孝在家 , 毫不顾及是否会因请假延期而被罢官 。 忧居期间 , 他以一名乡绅的身份发挥着淳一方风俗 , 兴一方人才的作用 , 创立霞东书院 , 结果由一名翰林学士又变为一介平民 。

二、黄步蟾重建霞东书院 , 前知县姚莹为之记

霞东书院(文昌宫)历经百年 , “年久倾废 , 居民占筑房屋 。 岁壬申黄君步蟾过其地 , 顾颓垣断瓦 , 不蔽雨阳 , 独像犹新 , 询知为帝示梦 , 重塑未久” 。 清嘉庆十七年(壬申 , 1812年) , 黄步蟾(长泰人 , 任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回漳 , 路过此地 , 看到霞东书院已颓垣断瓦、不遮雨和太阳 , 只有不久前重塑的文昌帝君像 , 破败荒芜 , 十分痛心 。 于是联络诸位乡绅 , 商议移建别处 , “先后筶请不许 , 则稍稍修葺” , 只作屋面维修 , 继续使用 , 以供祭祀 。

五年后 ,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 “乡士夫复谋重建” , 还是黄步蟾领衔“总理” 。 时任龙溪知县姚莹竭力支持 , “时余适尹兹土 , 闻而韪之 , 捐捧为劝” 。 开始发动捐资 , 得到漳台官员、绅士、文人、商号等襄助 , “踊跃输诚者 , 已累千百” 。 在《霞东书院捐金姓氏》碑中入名者四百六十人之多 。 “施君照愿以所居室数楹为帝殿基”又“乃价赎民居 , 拓地培田”动工重建(确切年份动工不详) , 总理绅士黄步蟾等6人 , 分理绅士黄士俊等10人 , 督工绅士欧阳琦等4人 , 劝捐绅士林广显等19人 。 工程经始于嘉庆二十二年 , 告竣于道光元年十二月 , 历时四年(1817-1821) 。 士夫等邀请前龙溪知县、时任台湾噶玛兰通判的姚莹为之撰写《重建霞东书院碑记》 。

书院“用宏厥制”建造 , 坐北朝南 , 为两进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 , 抬梁穿斗混合式构架 , 各面阔三间 。 前殿进深两间 , 主殿进深三间 , 中设天井 , 两侧有过水廊房相连 , 前有埕 。 《重修霞东书院碑记》与《霞东书院捐金姓氏》两通石碑立于庙前右侧 。

三、道光十一年增建讲堂 , 乡绅鼎力捐充祀业

原霞东书院面积不大 , 道光元年重修时 , 是在原文昌宫(前身蓝公馆)进行的扩建 , 以施君捐献居室数楹为帝殿基 , 又价赎民居 , 拓地培田 , 得以宏扩 。 文昌正殿建成后 , 还有空地 , 重建理事会商议在余地上再建一些房间 , 作为书院斋舍等 , 但因为资金不足 , 无法实现 。

道光十一年(1831年) , 在中书科中书颜位宾带头捐金的倡议下 , 诸多同仁纷纷捐款 。 于是召集工匠 , 备齐材料 , 经几个月施工营造 , 在文昌宫外建起了讲堂、宿舍、厨房、浴室等 , 各室具备 , 房舍光耀明亮 。 至此才具备书院之规模 , 地方虽然不很大 , 但拓辟于正殿另处 , 又栽花植竹 , 非常适宜课外时间的散步休闲 。 在此之后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 , 有多位官员、生员、信士等捐资购田、捐献房厝以充祀业 , 每年收取租银 , 以供膏火、祀资 。 (原文见《重建霞东书院并充祀业碑记》)

四、戚毅川重修文昌宫 , 恢复宫院道光原貌

霞东书院之讲堂斋舍不知何时被毁 , 仅遗文昌宫 。 民国初年 , 秀才杨瑞庵在书院(文昌宫)成立霞东钧社南词馆 , 招收学员 , 传授南词古乐 。 抗日战争后起至新中国成立初 , 书院荒废无人管理 。 建国后书院沦为工厂仓库 , 神器摆设毁坏殆尽 。

1994年夏 , 后殿中柱折断 , 屋面塌地 , 颓垣断瓦 , 横离成堆 。 经市文管办稍为修葺 , 搭盖竹棚暂以保护 , 后殿部分仍作为南词曲馆之所 。

2003年企业家戚毅川先生捐资35万元 , 独资修建文昌宫 , 并利用浦头街铁板门拆迁之古构件 , 制成材添建补用 , 使寺院恢复清道光元年重建的原貌 , 同年10月28日竣工 。 文昌宫(书院)仍为二进 , 坐北朝南 , 抬梁式木架构 , 悬山式 , 面阔三间 , 前殿开三门 , 天井两侧接以庑廊 , 后殿进深三间 , 基座、龙柱、斗拱及木雕大多保留原构件 , 主祀文昌帝君 。 里人颜知森撰写《重修霞东书院碑记》 , 碑立于宫前右侧 。

霞东书院1988年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200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现代仅作为文昌帝君信仰场所 , 香火旺盛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方港水 文/供图 )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