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

乾隆皇帝算是当太上皇的日本 , 可以说历史上在位期间最长皇帝 , 并且在位的时候 , 使得大清帝国的疆域达到顶峰 , 并且让清朝越来越兴旺 。 乾隆皇帝能取得这么大成绩是和雍正帝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

我们先要知道雍正在位的时候 , 康熙给他留下了什么东西 , 康熙虽说是千古一帝 , 建立很多丰功伟绩 , 据说国库只给他留了800万银两而已 ,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了 。 雍正则留下充裕国库 , 给乾隆皇帝留下了国库近6000万两的白银 。 这应该是雍正给乾隆留下的最大遗产 , 乾隆十全武功 , 打了很多仗 , 古今以来的打仗就是打钱 , 没有雍正留下充裕国库 , 乾隆也不可能创立下疆域的顶峰 , 这也是为今天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

关于有人问说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 , 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网上有很多类似文章 , 但没有提到雍正给乾隆留下的经济基础 , 而指是说的秘密立储的事情 。 所谓的两道密旨 , 一道是指定弘历成为新一任的皇帝 。 另一道是要求果亲王 , 还有张廷玉以及庄亲王和鄂尔泰等人辅佐新皇帝 。

这两道可以说是雍正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 。 中原是封建宗法制度 , 讲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 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 即使嫡长子是残疾人甚至是智障 , 是傻子 , 也必须是嫡长子 , 这是硬性指标 。 中原历史也有的皇帝想改变这一制度 , 但平时胆小不敢说话的大臣都跑出来 , 死抱住这一中原汉族传统不放 。


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

满洲的新君继承制度 , 开始是推举制度 。 太祖努尔哈赤去世后 , 众人协商酝酿推举出皇太极为新皇帝 。 太宗皇太极去世后 , 众人协商酝酿推举出顺治为新皇帝 。

但顺治以后 , 也就是顺治从开始破坏了满洲的新君协商推举制度 , 改为前皇帝指定新皇帝制度 , 康熙继承了这一集权专制的做饭 , 没有在恢复满洲的民主推举新君制度 , 曾尝试生前立太子制度 , 但失败了 , 后就没在生前立太子 , 只是在临时的指定雍正继位 。 可以说满洲的继承人制度是立贤原则 , 不遵守中原汉族宗法封建社会的嫡长子制度 。 康熙帝后期一直没有公布立储君的消息 , 应该已有秘密建储思想 , 只不过没有形成制度 。

雍正帝鉴于康熙朝九子夺嫡 , 闹的比较厉害 , 经过思考 , 确定下秘密立储制度 。 被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皇权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王位)传承模式的改进与突破 , 其后也证明 , 清朝以后没有因为立储君问题闹过大的斗争 。


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雍正临终前为何下了两道密旨?// //

雍正秘密立储制度即是秘密又公开 。 密诏是公开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 , 这点是公开的 。 乾清宫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 , 没改宫名 , 延续至今 。 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 , 乾清宫正式启用 , 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 , 康熙帝宾天 , 其间大约是三百年 , 明清十六位皇帝以乾清宫作为正宫 。 自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极后搬进养心殿理政、居住 , 到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 , 宣统帝退位 , 乾清宫一直是政治决定中心 。 密诏是公开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 , 正大光明就是公开公正的意思 , 所以形式上是公开的 。

但秘密立储又秘密的 , 公开放那 , 老皇帝在的时候 , 没人敢去偷看 , 谁敢偷看一定是重罪 。

关于雍正立的第二份密诏 , 就是指定辅佐大臣 。 一般新君年幼 , 才指定辅佐大臣 , 乾隆已经成年 , 但雍正依然指定辅佐大臣 , 辅政大臣中张廷玉排名在鄂尔泰之前 , 汉族就非常讲究排名和等级 , 这似乎是说明汉大臣地位的上升 。 但我看 , 雍正在乾隆已经成年 , 还指定辅佐大臣 , 就是希望新君继续雍正确立的各项方针办 ,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 道光帝的遗诏是一份 , 但也是分两个内容 , 一是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 另一项内容是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 ?这应该也是希望以咸丰为新君 , 但恭亲王能大力辅佐的意思 。 但未来新帝的作为 , 是老皇帝遗诏无法限制的 , 事后咸丰对恭亲王一直有所提防 , 不予重要 , 包括临终的时候 , 因新君年幼 , 而指定八位辅政大臣 , 而没有给恭亲王留任何位置 。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作品 。